转自:衢州日报
时雨
近年来,“村”字头文体活动以独特的乡土魅力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然而,如何让这股“村”潮从一时热闹走向持久繁荣?答案或许藏在“特色、创新、系统”这三个关键词中。
乡村的持久吸引力,源于“人无我有”的文化底色:大陈村以一碗面的温情故事为灵感创作村歌,将孝德家训谱成旋律,让古老文脉在歌声中焕发新生;浦山村依托畲族文化,通过“村秀”展示民族风情;余东村将农民画从“门板画板”发展为“卖文创、卖风景”的产业链……可见,唯有深挖地域特色、民族基因,并赋予其现代表达,才能让乡村文化既保留原真性,又契合现代审美。
“村”字头的生命力,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创新表达。从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升级为“村歌剧”的《大陈见面》,到浦山村引入“村咖”“村播”等新业态,乡村正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潮流。文化特派员、艺术院校等外部资源的引入,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灵感;AI技术、短视频平台则让乡土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人群。未来,乡村还需持续探索“文化+科技”“传统+潮流”的跨界玩法,让“村”字头活动不断衍生新场景,使游客常看常新、常游常乐。
热度易逝,长效难求。要让“村”字头活动行稳致远,还需完善基础设施与产业生态。余东村与周边8村联动开发研学路线,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便是“村景”系统化运营的范例。村里应持续聚焦短板,让“最后一公里”更畅通;同时培育民宿、文创等配套产业,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让游客“愿意来”,更“留得住”。唯有硬件与软件同步升级,才能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文化振兴。“村”字头的牌能否打好,取决于村民的参与深度。浦山村的畲族文化展演中,村民化身演员,既传承文化又增收致富;余东村通过“农民画+研学”模式,带动300多位村民执笔生金。当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受益者时,文化便有了内生动力。
当下,文旅融合正在从“繁花似锦”走向“静水深流”。“诗”与“远方”成为大家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地有诗,远方才会有来客。正如“村晚”“村运会”“村秀”等活动的火热,其根基在于群众的自发热情。旅游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联结——村民的笑容是最美的风景,他们的故事是最动人的导游词。唯有让游客与村民共情、共享,乡村才能真正从“打卡地”升华为“心灵栖息地”。“村”字头,也能越来越有看头。
上一篇:居监会助力老旧小区改造
下一篇:母亲,我永远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