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国资小新
小新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央企业作为“国家队”更要在国家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前沿领域中担当主力军。近日,“走进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融媒体采访活动持续开展,深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攻关一线,共同见证中央企业发展的新变化、新高度、新成就。第六站走进中国有研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创园,看材料微观世界里的“乾坤造化”。
从大飞机的铝合金骨架
到动力电池的精密内核,
从卫星火箭的钛合金纽带
到深海潜水器的坚固外壳,
支撑“大国重器”的背后,
是一场不言而喻的“材料革命”。
中国有研在大型企业现场工业化试制出的高镁轻强铝大规格铸锭近日,
“走进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融媒体采访
走进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来自新华社、科技日报、中国证券报、
人民网、央广网、中国网、国有资产管理、
国资报告、知领、澎湃新闻、
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
中国有色金属报等媒体机构的专家记者
共赴中国有研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创园,
走进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主中心、
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检测试验中心……
感受“国之重器”的科研舞台,
踏上这条驱动中国材料科技
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之路。
打造唯我独有的“金属脊梁”
在航空航天、高铁、船舶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材料的轻量化与高强度一直是科研人员追逐的目标。铝是应用规模最大的有色金属,是仅次于钢铁的第二大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类轻质结构件制造。
然而,随着航空航天飞行器等装备对减重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7000系、2000系铝合金已逐渐接近性能极限。如何在保证强度的同时进一步减重,成为全球材料科学家面临的共同难题。
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中国有研科技委副主任、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熊柏青率领团队基于二十年的研究基础,结合先进材料计算技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镁资源,大幅提高镁元素在铝合金中的添加量,成功开发出低密度、高强高韧的“高镁轻强铝”。
与现有的7000系、2000系铝合金相比,高镁轻强铝的密度下降了5%~10%,减重效果显著,且能够在同一种成分下,通过工艺调整获得宽范围的综合性能匹配、替代多种传统高强铝合金,为航空航天飞行器、高速列车等重大装备带来显著的减重效果。
低密度-高强高韧-高镁含量铝合金厚板从“望其项背”到“同台竞技”再到“原创引领”,高镁轻强铝是我国具有“原创技术”属性的高强高韧铝合金,现已完成国际国内专利布局。正如熊柏青所言:“国外能做出来的,中国一定能做出来;国外做不出来的,中国现在也有能力先做出来。”
托举材料科技的“专业就诊”
在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主中心的低周疲劳性能测试实验室内,材料或零部件需经受千万周循环次数、高应变幅值的极限考验。在这里,科研人员用数据为新材料“把脉”——无论是大飞机的起落架材料,还是核电站关键部件的耐疲劳性能,都要经过实验室的严苛验证。
液压伺服疲劳试验机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主中心宛如一位洞察产业和产品的“智慧巨人”,精准锚定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与焦点问题,持续加强能力建设,攻克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完善方法标准体系,促进数据和资源共享。在北京、上海、青岛、重庆等七省市建设总面积超5万平方米的综合实验室,成功研发13项关键共性检测技术,构建起包含数据资源中心、资源共享中心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性互联网平台,织就了一张助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科技网”。
电子式蠕变持久试验机在化学成分分析、微观组织结构分析、机械和物理性能测试、无损检测、表面检测、失效分析等诸多领域,主中心精心搭建起全面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凭借领先的科研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为我国大飞机制造、载人航天、集成电路、高速列车等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材料质量保驾护航,更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助力新材料产业在技术进步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搭建央企担当的“坚实桥梁”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在行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宛如一颗璀璨的启明星,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2016年,由中国有研牵头组建的我国第一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创新性地提出“用股份绑定产业链龙头企业,用联盟关联创新链优势单位”的“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机制,构建起一座行业的“协作桥梁”,成功引入中国一汽、上汽、宁德时代等10余家龙头企业、180多家创新链优势单位加入,促成了全行业协同创新发展。创新中心的“公司+联盟”模式获得成功实践,被复制到其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成为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样板标杆。
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电池系统测试设备其中的动力电池检测试验中心,建成了动力电池材料分析、电池及系统功能测试、安全可靠性测试、计算仿真等实验室,成功取得CMA、CNAS 资质,具备强制性检测、欧盟范围产品电池系统安全性测试、锂离子电池航空运输安全性检测等多项重要资质能力。2020年,获批成立“国家车用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动力电池检测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高镁轻强铝的“弯道超车”,到低周疲劳实验室的“极限测试”,中国材料科技的故事是一场“硬核技术”与“争气精神”的双向奔赴。国家级检测平台的精密仪器上,跳动着中国制造的“创新脉搏”;“高镁轻强铝”的发明专利证书里,镌刻着中国科研人的“破壁基因”。
未来,随着这些“硬核力量”在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中国必将以材料科技的“争气密码”,在全球竞争中书写“大国重器,中国定义”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