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市场周刊微博
2月金融数据反映需求企稳的逻辑仍待观察,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并择机降准降息,或体现政府对2025年经济及金融市场稳步运行具有较充分的信心。当前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提升,权益市场回暖,债券类资产波动加剧,未来红利类资产仍有支撑。
本刊特约 方斐/文
3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2月社融金融数据:1-2月社融同比多增,存量社融增速升至8.2%,主要贡献在于2025年政府债靠前发力。而实体贷款投放偏弱,一方面是1月储备项目大额投放有所透支、2月信贷需求较弱;另一方面,也有化债置换的影响。M1增速环比放缓,企业存款活化进程仍然偏慢,居民存款定期化延续。
展望2025年全年,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政府债有望维持高速扩张支撑社融增长;企业、居民融资需求修复尚待观察,叠加隐债置换扰动,预计信贷增速低于社融。
融资需求有待提振
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1.78万亿元,同比增长7.3%。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1万亿元,同比少增4400亿元。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10.97万亿元,同比增长7%。2月人民币存款新增4.42万亿元,同比多增34600亿元。
2月居民贷款新增-3891亿元,同比少减2016亿元;其中,居民短期贷款-2741亿元,同比少减2127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1150亿元,同比多减112亿元,居民信贷需求偏弱。考虑春节因素合并前两个月数据,居民短贷1-2月合并同比多减1898亿元,一定程度表明居民消费端提振相对偏慢,居民中长期贷款合并同比少增1449亿元,或受春节居民用年终奖提前偿还房贷意愿抬升的影响。
企业端中长期贷款拖累,票据支撑。2月企业贷款新增10400亿元,同比少增5300亿元;其中,企业短期贷款3300亿元,同比少增2000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是信贷的主要拖累项,2月企业中长期贷款5400亿元,同比大幅少增7500亿元,1-2月合并新增4万亿元,同比少增6000亿元,少增体量仍偏高;2月信贷的支撑仍主要来自票据融资,2月票据融资1693亿元,同比多增4460亿元。
M1增速下行,M2同比持平。2月M2同比增速为7%,与上月持平,2月信贷投放弱而货币派生不足,加上财政资金投放偏慢,广义货币增长低位运行。2月M1同比增速为0.1%,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新口径下M1同比增速表现不及预期,这也侧面反映实体流动性偏弱。
2月信贷增速放缓,私人部门融资需求偏弱,信贷结构仍待改善,主要是居民信贷需求不足,企业端票据融资支撑。M2同比增速处于低位,新口径下M1增速回落,显示货币派生不足,经济活跃度待提振。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叠加季末通常为财政支出重点时间,预计2月累计的财政存款会重新投放,从而带动M1增速回升及社融信贷改善。从银行板块来看,一季度债市调整压力下,国有大行或将受益于金融投资占比低,可关注盈利稳、高分红的国有大行;持续关注增量财政政策及落地效果,若经济预期改善,可关注板块核心资产。
消费信贷需求或恢复
2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01万亿元,同比少增4400亿元。2月信贷增长趋缓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结构性因素:一季度为“开门红”季度,银行为实现“早投放、早收益”,故投放主要集中于1月,2月投放动能季节性回落;二是总量因素:需求尚未完全企稳,同时2月为两会前政策真空期,宏观上全年政策脉络未明、微观上企业融资计划未定,信贷需求相对减弱。
从信贷结构来看,第一、增长主要受对公贷款拖累,企业贷款同比少增5300亿元,考虑到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460亿元,则一般对公贷款少增幅度更大(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7500亿元)。2月对公信贷增长依赖于票据冲量,银行仍面临需求不足下信贷资产荒的问题。第二,居民贷款虽单月负增,同比少减2016亿元,主要源于短期贷款同比少减2127亿元,反映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2024年同期已发生变化。
伴随提振消费一系列政策的陆续实施,消费信贷需求或进一步恢复。此外,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减112亿元,当下存量房贷利率已处于低位,提前还贷行为已较前期放缓,2月按揭需求偏弱或源于房企1月“开门红”活动透支2月部分需求,叠加当前购房需求仍集中在北上深,按揭需求整体回升仍需待二、三线城市房价企稳。
2月新增社融2.23万亿元,同比多增7374亿元;存量增速为8.2%,较1月增速上升0.2个百分点,社融增速自2024年10月以来持续稳步上升。在增量社融中,贡献仍主要来自政府债券,2月同比大幅多增1.1万亿元,当月发行明显提速。在两会记者发布会上,央行、财政部均表示2024年置换政策实施成效显著,地方债务压力大幅减轻,同时融资平台改革转型亦加速。2025年将指导地方尽早发行使用专项债,故政府债发行全年或前置。
信贷为社融主要拖累项,社融口径人民币信贷新增6506亿元,同比少增3267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3%,增速较1月下降0.2个百分点;在价格方面,2月新发放企业、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为3.3%、3.1%,前者较1月下降10BP而后者持平,对公信贷价格延续下行趋势,2月量、价两端均承压。在其他项目中,表外融资同比多减257亿元,直接融资同比多增241亿元,贡献主要来自企业债券。
财政存款尚待拨付,非银存款受自律机制影响渐弱,2月M2同比增长7%,与1月持平;新口径下M1同比增长0.1%,较1月增速下降0.3个百分点,M2-M1剪刀差略扩大。M1增速下降一方面源于再融资专项债虽加速发行,但资金拨付仍有时滞,2月财政存款同比多增1.64万亿元,反映专项债募集资金滞留于财政账户,未流入实体经济形成活期存款;另一方面,企业存款减少8940亿元,反映对公信贷需求偏弱下存款派生能力不足,叠加信贷到期规模高,则资产负债表存、贷两方同步减少。
从总量上看,2月人民币存款新增4.42万亿元,同比多增3.46万亿元,住户存款同比大幅减少,或向非银存款转化。非银存款当月新增1.67万亿元,结束连续两月流失趋势,一方面同业存款自律机制对银行的影响已集中发酵,后续影响渐弱;另一方面年内权益市场表现较好,股票、基金等资产配置或带动非银存款增长。
2月金融数据反映需求企稳的逻辑仍待观察,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并择机降准降息,或体现政府对2025年经济及金融市场稳步运行具有较充分的信心。当前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提升,权益市场回暖,债券类资产波动加剧,未来红利类资产仍有支撑。
展望2025年,在稳增长政策下,预计银行资产规模增长有望保持平稳,净息差压力可控、预计降幅收窄,房地产、经营贷等重点领域风险预期改善,预计银行盈利有望保持平稳,看好经济预期边际改善带来的估值修复。中期来看,在利率中枢下行趋势下,低利率、资产荒矛盾依然存在,仍然看好银行高股息的配置价值。从资金层面看,政策持续鼓励中长线资金入市,预计未来保险资金、ETF被动资金将延续稳定增长,有助于支撑银行估值。
总体来看,当前红利属性仍有支撑,关注下阶段复苏逻辑的切换,可关注两条投资主线:第一,中长期资金入市、指数化投资推动银行配置价值增强。在利率中枢下行趋势下,高股息标的配置价值增强。第二,在逆周期调节政策成效逐步显现之下,银行个股基本面预期改善带来估值进一步修复,建议关注有业绩释放空间的优质区域行。
(作者为专业投资人士)
本文刊于03月22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