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宁波财经学院基础学院紧扣“深融地方人才政策”的核心目标,探索党建赋能家校社企协同育人路径,校地合作构筑应用型人才培育高地。学院以校地社企协同与产教融合为“双轮”驱动,推动实践育人落地见效,多平台建设将地方政策资源转化为育人动能,构建“政策牵引—实践育人—党建赋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
党建赋能家校社企协同育人。培根铸魂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宁波财经学院基础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时刻把控家校社企多元主体的育人方向。通过构建家校社企“四维联动”育人体系,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与机制研究,推进实践教育教学改革。这一模式旨在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和企业资源,打破传统教育边界,通过多方协同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探索家校社企协同育人路径。宁波财经学院基础学院深入探讨家校社企多元化教育主体协同育人、联动融合的重要社会意义。在结合校地师生资源实际基础上,坚持将学生推出去、将资源引进来的思路,积极探索资源服务联动、实践活动联动、人才开发联动、毕业就业联动的“四维联动”合作机制。引导在校生走进社区担任兼职社区居委会成员,丰富社会思政课、劳动教育课内容,提高育人质效。
校地合作推动家校社企协同育人。宁波财经学院基础学院立足宁波前湾新区“五个湾区”人才政策,通过组建“人才政策宣讲团”深入高校、社区与企业,将购房补贴、创业扶持等政策融入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将法制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财商教育融入其中。邀请企业高管与法律专家进校开设职场素养与法律实务课程,将“青年人才专项支持”“安居保障”等政策细化为就业指导与权益保护实践,帮助学生精准对接区域需求。同时,依托新区“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的产业布局优势,联合方太集团、中交二航局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将智能制造、跨海铁路工程等产业前沿案例引入课堂,通过“红色车间”“大国工程”与“大国工匠”讲座让学生感悟工匠精神,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与职业使命感。
校地合作构筑应用型人才培育新高地。宁波财经学院基础学院积极打造区域性产教融合信息平台,促进资源高效匹配。立足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养成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创”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线”融合发展,努力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学院校地合作注重实践教育环节,通过联合地方机构、企业、医院等立体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基础学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拓展了育人边界,更通过校社协同推动地方政策中的“青春湾区”“活力湾区”目标落地,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社会情怀的复合型人才,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党建引领校地合作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新路径。宁波财经学院基础学院坚持以党建为纽带,学院党委与新区政府、企事业组织开展深度联建,打造“校地共育”的创新生态。校企支部共建,充分学习企业党建赋能管理的先进经验,将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课程结合,推动产业链与教育链双向延伸;与中小学开展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温初心,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素质教育深度融通;鼓励大学生到社区做兼职社工委员,构筑“学校—社区”大思政育人格局。组织师生参与“160路巴士移动课堂”等志愿服务,将安全教育、文明礼仪融入社区实践,既服务地方民生,又锤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系列举措不仅深化了产教融合的内涵,更通过党建引领将政策导向、产业需求与育人目标无缝衔接,形成“双向赋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宁波财经学院基础学院通过政策转化、党建引领、校社协同三大路径,将地方人才战略深度嵌入人才培养全链条,既破解了产教“两张皮”难题,又塑造了“懂技术、有担当、能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新范式,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彰显了教育赋能区域发展的深层价值。
(作者:梅友虎 李宁 冯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