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壮〛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对于实现创新价值和驱动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202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也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在先进制造领域,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通过与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推动了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和经济质效提升。
大连市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创新生态系统的逐步完善,我市将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产业升级,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大连市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如下:
改善科技创新共享平台服务。要提升大连市的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应着力改善科技创新共享平台的服务。政府应牵头建立一个更高效、开放的科技创新共享平台,或者优化现有平台,使其更符合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实际需求。可通过增加信息的更新频率、提高平台的曝光度、改善用户界面等方式来实现。此外,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应整合各地区和各行业的科技资源,如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确保资源能够公平、有效地分配到需要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特别是那些在科技资源获取上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和新兴领域。
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是解决科技创新问题的关键。首先,政府应明确政策目标,使其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一致,特别是要重点支持绿色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的创新。例如,大连市可继续加大对海洋经济和生物制药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这些行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在政策制定时还应考虑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行政负担,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科技创新的成功往往依赖于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为此,应鼓励不同地区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通过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联盟或合作网络,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共享,这不仅可帮助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学习,还能推动全市乃至全地区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为了促进区域间的合作,可定期举办科技创新论坛和展览,增加不同地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机会。这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有助于打破地域间的创新壁垒,促进更多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例如,深圳市每年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大会”已吸引上千家企业参与,为区域间科技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建立完备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因此,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可参考西南医科大学的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支持计划,推出专门针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计划。该计划应包括中期和届满考核,确保资助对象的科研业绩得到量化评估,并给予生活资助和科研经费补助,以激励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可参考上海的做法,推出专门针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计划,包括科研经费资助、人才住房补贴和国际学术交流资助,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以提高大连的科技人才吸引力。
优化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优化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是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举措。大连市应借鉴2022年科技部发布《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的经验,推动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重点解决评价落实难的问题。在改革过程中,政府应采取分类推进的方法,根据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特点,制定适合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识别出真正有能力、有潜力的科技人才,进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其他地区和行业提供借鉴。
强化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应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基地。这些平台将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实践和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帮助他们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创新水平。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是实现科技资源互联互通的有效途径。可鼓励本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设计创新议题,开展联合技术攻关。这种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可通过打造区域创新示范高地、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布局等方式实现,推动国家高新区的转型升级,并开展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通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引导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并加大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的力度。强化对企业创新的风险投资等金融支持,加快推进科技资源和应用场景向企业开放,加强产学研用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构建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202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未来应着重在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上下功夫,确保有限的公共资源能够转化为更加强大的助力。在支持对象上,应聚焦产业链和创新链中相对薄弱的核心环节;在支持范围上,应加快提高政策支持的普惠性、公平性和一致性;在支持方式上,应加快建设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以此为依托做到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和动态调整,最大程度提升政策效能。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科技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上一篇:春潮涌动奋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