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魏玉坤 潘 洁 韩佳诺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会议的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目标,为更好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指明了方向。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更好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展其长、协同发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是必修课,也是进行时。当前,各地各部门的实践探索迈出新步伐,也展现着新气象。
厘清权力边界
让市场更有效
1月7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对外发布,从要求做的、禁止做的、鼓励做的三个维度,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促进要素资源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增强中国大市场优势。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是尊重经济规律的体现。开年发布的这份重磅文件,是中国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经济治理的生动例证。
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这些新举措,指向完善“有效市场”,既着眼解决当下问题,稳定发展预期,又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让市场更有效,需要厘清政府的权力边界。
针对“远洋捕捞”“逐利罚款”等违法行为,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明确坚决遏制乱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释放弘扬法治精神、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的鲜明信号。
政府越位,是影响市场信心和预期的因素之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要明边界、消门槛、破壁垒,把政府不该管、不能管的经济事项交给市场。
从加快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审议,到取消外商投资性公司使用境内贷款开展股权投资的限制、抓紧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近期,重点领域改革步步深入,着力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让市场更有效,还需要政府铺好路、搭好桥。
春节过后,在咸阳市天士力(陕西)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二期现场,机械轰鸣作响,工人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项目负责人滑彬说,得益于当地推行的“容缺受理+承诺制”并联审批模式,及时顺利拿到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确保了项目有序推进。
完善市场规则、优化市场环境,离不开政府作为。
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各地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探索:辽宁建立健全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海南加力实施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安徽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
1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升至89.0,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升至55.3%的较高景气区间;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1.4%,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一系列最新指标,显示市场预期向好。
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就越有效。
在各地各部门的实践中,更多认识在深化:要完善市场规则并带头遵守规则,优化市场环境,使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的大舞台;要防止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和自我小循环,尊重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提升治理效能
让政府更有为
新疆喀什市英吾斯坦乡,快递代收点里堆满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快递件,时不时可见门口取快递的人排成队。
网购“不包邮”问题,曾困扰不少新疆居民。地处偏远,物流成本高昂,单靠市场力量,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为此,当地多部门着力完善乡镇寄递服务设施,邮政快递企业联合电商平台创新集运模式,多方努力下,越来越多网购实现“包邮到家”。
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失灵、无序等问题。推进高质量发展,单靠市场自发调节无法做到,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有关部门出台举措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支持,到各地陆续推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启动城中村改造等“民生清单”,各方着力优化公共服务,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有效弥补市场不足。
市场调节往往具有滞后性。政府有为,意味着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及时矫正市场失灵,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幅波动。
较大幅度增加赤字规模,继续加强稳就业、保民生财政投入;择机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金融总量稳定增长……今年,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协同发力,进一步夯实经济稳的基础。
按亩均税收、营业收入等指标打分,列“成绩单”,加大“优等生”资金补贴,引导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聚集。在安徽滁州,不断深化的亩均效益改革,让更多企业走上“智改数转网联”之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新思路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打开经济发展新空间。
多地开年项目清单里,新兴产业项目占比提升。浙江、福建等多地还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作为发展指标、推出一系列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实打实的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推进高质量发展,既要提升发展质量,也要夯实安全基础。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守牢安全底线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单靠市场无法做到,关键要靠政府兜底保障。
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政府积极有为,将有力对冲外部不确定性,为市场有效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不论是宏观经济治理还是增进民生福祉、夯实安全底线,都要求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的作用。
持续深化改革
统筹好“两只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不是割裂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市场有效运行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说,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关键。
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根本上还是要靠改革。
资本市场改革,是观察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一扇重要窗口。2月7日,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瞄准科技企业发展的全链条金融需求,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低碳、普惠民生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集聚,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
当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一系列标志性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层层打通制约市场作用发挥的堵点卡点,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
也要看到,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还存在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如何更好发挥市场的作用仍是改革的主攻方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表示,要继续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为目标,持续深化改革,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决破除阻碍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壁垒,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制度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完善、止于至善的过程。
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放足、放到位,把该政府管的事管好、管到位,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将为中国经济持续增动力、添活力、固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