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将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幸灾乐祸心理
创始人
2025-02-25 23:22:10
0次
教师将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幸灾乐祸心理
案例描述: 早上,晨间活动开始了,大( 1 )班珍老师在点完名后让大家去区域角活动。 吕龙和 吴彬为争抢“玩具”,在人群堆里你推我打,好不热闹,珍老师连忙走过去阻止了他俩的争吵。待区域活动结束,大家回座位以后,珍老师赶紧对他们刚才的行为进行了教育。“ 吕龙和吴彬你们刚才争抢“玩具”、打闹,对吗? ” 珍老师问。“不对”。他们俩轻轻地回答道。这时全班小朋友都对他们俩遭到老师的批评感到异常兴奋,个个欢呼雀跃。“那应该怎么办呀?”珍老师接着问他们。“珍老师,罚他们俩今晚不回家。”“不给他们吃小点心”,“不许吃午饭”。等等。没等他俩回答,班上几乎所有孩子都对如何惩罚他俩想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过的招,看着孩子们无尽地讽刺和指责,珍老师觉得孩子们太幸灾乐祸了。 案例分析: 上面的案例是发生在如今幼儿园大班的一个较普遍的例子。幼儿在 5 ~ 6 岁时道德规范远没有达到内化的水平,所以需要老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耐心地指导,不断地强化,使幼儿的社会道德观始终在良性的轨道上发展。 实施对策: 1 、提醒幼儿换位思考。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想想如果是自己被其他孩子取笑,自己会怎样想,心理难受吗?还会喜欢身边的小朋友吗?这样,咱们班就会不团结,小朋友就不爱来幼儿园了。 2 、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幼儿的同情心实质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许多途径可以达到培养同情心的目的。比如,应路因为妈妈生病、住院而心情不好,一连几天很少说话,也不象往常那样积极参加游戏。这时候,老师应教育其他小朋友把玩具让给应路玩,热情邀请应路参加他们的游戏,并安慰她:“别着急,你妈妈的病马上会好的。”“医生会给她治好的”等等。 3 、提高幼儿的评价能力。 平时家长和老师要多讲一些提高幼儿分辨是非和评价能力的童话故事。刚开始先是通过故事告诉幼儿什么是正常的判断和行为。慢慢地,只给他们讲故事的开头和经过,结尾由幼儿自己来想象。如果他们续编的故事人物的所思所想所做基本上符合正确的道德规范,就及时加以表扬和赞赏,使幼儿的道德观不断强化和内化。 4 、寓道德行为于游戏中。 编一些有情节的角色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习得某些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还可专门设置一些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去实践好的道德行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