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PO日报国际金融报
一家公司成为全球第一需要多久?华为前高管告诉大家,只需要两年。
这家增长如此快速的公司就是思格新能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思格新能源”),其于2025年2月21日正式向港交所递表,拟主板上市,中信证券和法巴银行担任联席保荐人。
这家公司如何做到全球第一?背后的华为前高管又有怎样的创业故事?
制图:佘诗婕华为前高管47岁创业
许映童出生于1975年,现年50岁,1999年,年仅24岁的许映童进入了华为工作,开启了其23年的华为生涯,先后在华为担任无线产品的PDT经理、无线软件平台部长、华为无线杭州研究所所长、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总裁及昇腾人工智能计算业务总裁。
在此期间,许映童逐渐接触到了光储产业并认识到其巨大的市场前景。
2022年5月,时年47岁的许映童创立了思格新能源,并负责集团整体战略规划及管理,目前担任董事长、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成立仅仅不到三年,思格新能源成长迅猛。
甚至在公司旗舰产品推出前,公司已于2022年进行了种子轮融资,金额为500万元。
2022年7月至12月,公司再次进行了A1至A3轮融资,总额为540万元。
2023年3月,公司推出的SigenStor荣获红点设计奖,并在同年6月正式推出全球品牌及产品。
也就是说,在创始人的规划之下,公司成立之处就是一家“全球化”的企业。
公司旗舰产品SigenStor也是全球首款AI赋能的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简单来说就是:SigenStor采用模块化、可堆叠产品设计,将光伏逆变器、直流充电模块、储能变流器 (PCS)、储能电池和能源管理系统(EMS)无缝融合一体。通过简单的堆叠或模块替换, 用户可定制容量,满足户用和工商用的一系列能源需求。
于往绩记录期间,SigenStor的销售额持续贡献了公司总收入的逾90%。
公司还有较小收入来自销售智能能源网关(包括三相智能能源网关、工商业智能能源网关及单相智能能源网关)以及交流充电器等其他产品。
此外,公司已开发一款AI赋能的移动app — mySigen,于2023年11月上架,支持全产品系列的实时监控、轻松实现设备管理以及无缝故障排除,为智能能源管理提供先进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用户只需在各类平台和屏幕上轻点手指即可完成所有操作。
最大机构股东高瓴创投间接持股14.89%
对于像按了快进键一样的公司来说,思格新能源新一轮的融资也于2023年12月、2024年1月进行,分别融资1.4亿元、3000万元,对应的每股价格最近为18.821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在成立两年后,按产品出货量计算,思格新能源已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可堆叠分布式光储一体机解决方案提供商,2024年前三季度的市场份额为24.3%。
截至2025年2月17日,思格新能源已与超60个国家和地区的99家分销商建立了合作网络,并已成为欧洲、亚太及非洲等所有主要市场中领先分销商 (包括英国、爱尔兰、瑞典、南非、澳大利亚及美国的头部分销商)的首选合作伙伴。
截至2024年9月30日,思格新能源的销售网络覆盖超5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洲是思格新能源最大的收入来源。
业绩方面,公司2022年并未开始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及销售,因此并无2022年期间的销售数据。
2023年及2023年前九个月、2024年前九个月,思格新能源实现收入0.58亿元、0.04亿元、7亿元,实现净利-3.73亿元、-2亿元、-0.53亿元。
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思格新能源的毛利率分别为31.3%和44.2%。
不难看出,虽然尚未盈利,但公司2024年前九个月收入同比暴增16倍,亏损也明显收窄。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年收入达1亿美元所需年数计,公司在中国所有储能厂中增长最快。
得益于这种全球化快速增长,思格新能源获得了高瓴创投、华登国际、云晖资本、钟鼎资本等机构的青睐。
IPO前,高瓴创投通过珠海玫恒间接持股14.89%,华登国际通过广州华芯间接持股8.18%,云晖资本、钟鼎资本分别持股2.88%,其他上市前投资者合计持股10.76%。
而创始人许映童直接持股10.18%,通过控股实体间接持股约39.1%,共持股约49.28%,是公司的控股股东。
公司在上海临港和江苏南通设有生产工厂,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逆变器及储能电池的预计年产能分别为90000个及1.8千兆瓦时,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利用率分别为73.6%及88.3%。
此次IPO,公司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进一步扩大研发团队并提升研发设备和技术;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以推动扩大全球客户群和业务覆盖范围;扩张产能;多元化产品组合并扩展工商业光储充解决方案;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