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高中老师,一直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在中学阶段很多孩子都会经历一些心理波动,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不少人都坚信,孩子在青春期一定都有一个“叛逆期”,但近年来的一些心理学研究并不支持这个观点,在我的教育实践中也能看到,有一些孩子可以波澜不惊地通过青春期。这让我在教育教学中会有意无意地进行对比观察、寻找原因,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孩子中学阶段是否有心理问题。有一次,一位老师向我讲述了她的故事,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有不少孩子是“缺”父母的!
这位老师是一位比较要强且追求完美的老师,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务主任,她对女儿更是精心培养,严格要求,女儿从小学起就成绩优异,可谓是家庭、事业都非常成功。但女儿在初二时突然毫无预兆地就进入了所谓的“叛逆期”,母女关系逐渐紧张,孩子的反抗、疏离以及学习成绩的急剧下滑,让这位教师母亲一度陷入了深深的挫败感和无力感,孩子经常无缘无故地跟她争吵,她甚至感到这个孩子可能前途无望了。
母女关系的转机出现在初三下学期的一个晚上。当时晚上7点左右,这位老师接到了女儿电话,哭着请求接她回家。这位老师立即前往学校,并了解到具体事由:女儿因为晚自习课前和同学在走廊喧哗,被班主任取消晚自习资格,勒令她一人立即离校。愤怒的她想冲出校门,还好被门岗叔叔留住,让她打电话给父母。回家后,这位老师想要批评孩子为什么要在走廊上喧哗,但还是先与女儿的班主任进行了一番教育方法上的探讨。她当着女儿的面致电了女儿的班主任,因为都是同行,她指出了女儿班主任工作的不当之处:处事不公,既然一群人喧哗,不可只处罚一人;方式不当,勒令立即回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激化了矛盾;安全意识淡薄,在没有通知家长的情况下,不可勒令小孩回家……
放下电话,这位老师就准备批评自己的女儿,却看到女儿瞪大了眼睛,用无比惊讶的目光望着她。这个目光让这位老师一下子想到了好多,也突然明白了好多:多少年来,这还是她第一次站在女儿的立场上,替女儿说话!
没错,作为一个过度替女儿未来着想的妈妈,她总是刻意把自己摆在一个尽可能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去评价、要求自己的女儿,这时她就会把正常地理解、关心孩子当成溺爱孩子,总是在家庭中创造一种情境,让家庭总是在模拟未来社会的残酷竞争环境,而自己也总是在扮演那些督促者、监督者,从来没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妈妈和亲人!
有了这样的反省,母女关系一下子拉近了。女儿开始主动向母亲倾诉心里的委屈,为了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境,女儿也会主动地请求母亲的支援。而这位老师也会更多地留心孩子的各种内心问题,理解她的难处,替她着想,这时那个恐怖的“叛逆期”一下子就无影无踪了。
这件事带给这位教师母亲最深的感受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来就不缺狭义上的“老师”,缺的是“母亲”和“亲人”。常言道,如果你是一只鸟,周围会有太多的人关注你飞得有多高、能飞多远,只有父母最关心你飞得有多累,而对孩子来讲,父母的这个角色是更重要的,因为他们还是刚刚会飞的脆弱雏鸟。可惜的是,现在有太多的父母放弃了这个角色,抢正牌老师的工作,除了督促孩子的功课,就没有别的角色。归根结底还是父母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内心的焦虑情绪,为遥远的、不确定的未来想得太多了,忽略了自己做父母要关怀孩子的天性。
父母的爱、共情和包容是这个世界上其他任何人不可替代的,是孩子成长的阳光和空气,一刻不能少,父母每天都要给孩子提供这些情感需要和支持,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才会有充分的安全感。已经有很多心理研究支持一种假说,内心安全感强的孩子,他们更不会安于现状,反而会有更大的心理能量、自信和勇气去挑战不可能,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追求进步。研究还证实,安全感强的孩子甚至比每天都在被督促下的孩子更能静下心来学习和做事,而且是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像是船舶中的压舱石,可以对抗很多风浪;同时,童年时代确立的安全感是整个人生的坚实后盾和不竭的动力源,可以支撑人的一生都有积极进取的心态。
当然,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也需要做一个督促者、监督者以及知识的传授者,这些也是老师的角色。这也是必要的,因为我们都需要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孩子天性中会有一些懒惰、贪玩等倾向,需要父母的提醒与纠正,但有两个原则不能忘记:一是这不是父母的唯一角色,关爱、共情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二是当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时,父母不可只当狭义上的“老师”,父母要能深深地理解孩子内心的苦处和需要,比如当孩子考试考砸了的时候,你要扮演哪个角色?督促者、批评者,还是安慰者、理解者?这时的父母要观察孩子,孩子如果已经在深深地自责和内疚了,你还要再做督促和批评者,就只能让孩子的内心陷入无底的深渊。这时的父母首先就要做理解者、安慰者,然后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或者,更高级一些的父母,先做安慰者,再做鼓励者和启发者,让孩子自己找到改进的路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或更久之前,孩子的负面情绪可以在田野里、操场上、游戏中尽情释放。可今天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的时间和场域明显不够,青春期的烦恼得不到有效排解,与自己和解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此时,父母要多一份孩子视角,要学会理解孩子的真实行为与感受,创设孩子情绪的出口,用共情与包容驱散他们的委屈、不甘与烦恼,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满满的安全感。
情感是人的一种天性,也是家庭关系的纽带和润滑剂,我们不能压抑它的表露。当孩子从口中第一次唤出“妈妈”或“爸爸”时,一个弱小的生命对您的依赖是不是唤起了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您是不是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兴奋和喜悦,而您的喜悦是不是也让孩子体会到了,孩子是不是也笑了起来?请记住这一刻吧,孩子是那么需要与您的情感连接。孩子长大以后,依然需要这种情感的连接,孩子每一次的真情流露,我们都不要做“扫兴”的父母,也要用真情回报。但是,孩子大了一些,有些父母为追求一种威严感,以求对孩子的全面控制,故意克制自己的情感表露;还有一些父母以孩子大了为由,羞于表达自己的真情,这都割裂了与孩子的亲情。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分享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的所感所悟所思所得时,我们不要嫌弃他们的幼稚,要尽可能体会他们话语的情境,不妨把自己当成一个与他们同龄的孩子,尽情与之共情,同笑同哭;当孩子向我们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时,我们不要嘲笑他们的无知,要耐心给予解释。
父母还要做孩子坚定的“信任者”。物质丰盛的今天,相对于为孩子创设优越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将父母之爱集中体现在“信任”上:为孩子创设一个个选择的情境,相信他们的选择,同时也愿意为孩子某时某种不适当的选择而产生的后果托底,从而培育孩子学会选择的能力……
当然,除此之外,父母还要明白逐渐放手的道理,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要一点一点地放手,关爱、关怀要与孩子的年龄相符,理解要从他们的真实需要出发,包容也要有度……
父母的角色很多,绝不只是督促者、监督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总之,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温暖的港湾,孩子可以在这里备好能量,从这里航行世界,而当他们沮丧时,这里又可以无条件地接纳他们,为他们疗伤、打气,鼓励他们再次扬帆远航。
(孙金花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
原标题:创设温暖的家庭港湾,让孩子带着满满的能量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