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交通新闻网
2月24日,冰雪初融的黄海岸涌动着澎湃春潮,辽宁省大连市长海跨海大桥项目启动仪式暨全市一季度重点项目开工动员大会在大连市普兰店区皮口街道长海大桥登陆点举行。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出席仪式并宣布项目启动。
至此,大连市长海跨海大桥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从前期谋划准备阶段正式进入“实战”阶段,也意味着大连将以高质量项目推进新时代“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以务实举措奋力当好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以奋斗之姿坚决打好打赢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决胜之战。
“全天候生命线” 实现陆岛快速通行
作为预留跨海通道,长海大桥是507国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在建投资规模最大的陆岛公路项目。这座我国唯一的海岛边境县陆岛大桥,也是东北里程最长的跨海大桥项目。
长海县素有天然渔仓美誉,但受潮汐、大风、大雾等多种自然因素限制,居民们“朝发夕至、看天出岛”,长海地区海运无法实现24小时全天候通航,甚至每年有60多天无法通航。交通的不便限制了海岛居民出行和生活,使海岛的优良渔产难以外运,还对岛内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等工作造成较大影响。
长海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林健深知岛上居民生活的难处:“作为海岛县,长海百姓世世代代以海为生,也因一海之隔,长期面临交通不便、发展受限的困境。长海的陆岛交通运输主要依赖海上船运,受恶劣天气影响,有时候就会停航停运。有了这座长海大桥,就能实现陆岛之间24小时的全天候快速通行。我们都期盼大桥能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作为大连市“一环两翼四纵五横”普通干线公路网中的重要“一横”,长海大桥是连接长海与市区的交通纽带。大桥建成后,将结束长海县对外的水路依赖,打破现有陆运屏障,增强长海县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构建“全天候生命线”。
海岛和大陆侧快速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也将推动长海海洋渔业向深海、集约、高端转型,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长海大桥通车后,将进一步提升长山群岛旅游度假区品质,成为长海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济通道,整体带动长海县经济全面高速发展,成为大连市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新的发展空间。
现代化施工工艺 打造绿色低碳创新之桥
摊开长海大桥的设计概念图,一座“水滴型”的恢弘建筑跃然眼前。水滴的创意主线寓意大连以海为生、因海而兴、宜于昌盛,桥塔如水欲滴,滋润长海,气势恢宏,将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长海跨海大桥项目是东北地区首个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建设的跨海大桥,由中建股份联合体中标,负责总体投资、建设、运营。项目全长25.5公里,包括跨海段19公里、陆域段6.5公里,起点位于长海县大长山岛菜园村北侧与现状507国道长长线衔接,经鸳鸯港东侧的岭后向西北方向入海,横穿里长山海峡,于普兰店区皮口港东侧登陆,先后上跨滨海公路、金城铁路、201国道鹤大线、丹大快铁等主要线路,终点位于鹤大高速公路皮口收费站与长长线交叉处,与现状长长线相衔接。
辽宁中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茂春说:“大桥项目总投资79亿元,全线采用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双向4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计划运营期25年,2029年建成通车。”
长海大桥的设计施工工艺可圈可点。主通航孔桥为双塔斜拉桥,下部结构施工采用海上独立式钢平台,主塔施工采用液压爬模,主梁节段采用桥面吊机吊装。深水区下部结构采用“无栈桥法”一体化施工平台,减少对周边海域养殖区的影响,主梁采用钢混组合梁,梁场组拼,驳船运梁,浮吊逐孔架设。浅水区主梁采用预制混凝土中箱梁,提梁站提梁,梁上运梁,架桥机逐孔架设。皮口侧陆域接线跨丹大快铁桥,采用“支架现浇法+转体法”施工。项目建筑材料首选低碳环保海工高性能混凝土,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环保,并提高冻融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长海大桥是一座运用现代化施工工艺,采用绿色低碳新技术的创新之桥!”张茂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