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制日报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基础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明确提出今年重点抓基层基础建设,充分体现了司法部党组对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抓实基层、打牢基础的坚定信心决心。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围绕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专访了司法部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局局长杜亚玲。
记者: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明确提出今年将重点抓基层基础建设。请您谈谈对这一部署的理解?
杜亚玲:近年来,司法部坚持系统思维、强基导向,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与党中央的部署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与新形势新任务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相比,司法行政基层基础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不断在夯实根基、提高基层依法治理效能上谋长远发展、下更大功夫。
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局负责基层依法治理、司法所、调解、安置帮教、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等工作,承担着统筹推进“五项工作”的重要职责,每一项工作都扎根基层、贴近百姓,与基层治理息息相关。我们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精神,立足职能,以党建引领、全面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为主线,以司法所阵地建设、法治乡村建设双轮驱动为牵引,以统筹推进“五项工作”为重点,以强化保障能力、深化科技信息化应用为支撑,不断夯实司法行政基层基础,为推进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记者:统筹推进“五项工作”是司法行政机关抓实守牢基层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请简要介绍一下统筹推进“五项工作”的有关情况?
杜亚玲: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纠纷化解、法治宣传“五项工作”具有天然内在联系,共同服务于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把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纠纷化解、法治宣传作为一个整体来抓,是司法部党组结合司法行政基层工作实际提出的工作思路,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司法行政领域特别是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中的丰富和发展。2024年,司法部成立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专班,加强对“五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各地也积极探索,制定细化举措,取得阶段性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目标导向,充分发挥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专班作用,出台关于统筹推进“五项工作”的指导意见。重点推动解决“五项工作”中工作衔接、业务融合、网络互联、数据共享、联合处置方面的问题,推动提升“五项工作”政策制定、执行的协同性,努力在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上形成合力,坚决守牢安全稳定底线,提高基层治理效能,为续写“两大奇迹”贡献司法行政力量。
记者:司法所作为司法行政机关的“神经末梢”和最基层单位,在基层依法治理中发挥着哪些作用?
杜亚玲: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最基层单位,是承担调解、法治宣传、公共法律服务、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和基层行政执法监督等司法行政基层各项职能的综合平台,是司法行政工作服务基层党委和政府、服务人民群众的一线窗口,发挥着“抓前端、治未病”的重要作用。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全国司法所通过直接调解、指导村居调委会开展纠纷排查化解等方式,平均每年调解矛盾纠纷730万件。同时,组织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重新犯罪。在满足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方面,司法所通过统筹提供法律咨询、调解、法治宣传等法律服务,开展法律援助、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服务指引,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平均每年接待群众法律咨询540万人次,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方面,司法所承担统筹推进乡镇(街道)法治建设、指导法治乡村建设的职责任务,平均每年协助基层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5万件,提供法律意见建议20万条,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记者:在加强司法所建设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杜亚玲:加强司法所建设,是夯实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实现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我们将围绕提升司法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完善司法所组织网络。实现司法所组织机构在乡镇(街道)全覆盖,并根据需要在经济开发区、农林牧场等区域设置司法所,确保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不留空白。加强司法所人员队伍建设。在用足用好司法所政法专项编的基础上,通过司法行政干警下沉、聘请司法协理员、选派新入职律师到司法所锻炼等方式,充实基层一线工作力量。大规模举办全国司法所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培训班,着力提升司法所长能力素质。提升司法所基础保障。全面提升司法所经费保障、设施配备水平,完善业务用房功能设置,不断推动司法所保障能力与职责任务相适应。强化司法所职能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关于新时代司法所建设的意见,积极推进司法所工作立法进程。加强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所工作的指导监督,优化司法所职能定位,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更好提升司法所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
记者:调解是非诉讼纠纷解决的重要途径。请问在深化调解工作方面还有哪些考虑?
杜亚玲: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矛盾纠纷最多发的地方。近年来,司法行政机关充分发挥调解职能作用,深入扎实开展调解工作,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预防于未发。2024年,全国310.1万名人民调解员、69.6万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843.7万件。下一步,我们将针对当前矛盾纠纷的新趋势新特点,多措并举,加力化解矛盾纠纷:创新发展调解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各类调解衔接联动的调解工作格局,深入排查婚恋家庭、邻里关系、欠资欠薪等领域多发矛盾纠纷,推动深化人民调解参与信访工作,把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推进商事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制定出台商事调解条例,指导支持为首家在司法行政机关登记赋码的商事调解组织颁证,推进商事调解规范发展。推进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调解员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调解工作。开展行政调解职责清单制度试点,探索完善行政调解制度。加强调解队伍建设。制定调解员国家职业标准,推进调解组织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