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时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谦和礼让的历史智慧,在时代大潮中不断激荡新的朵朵浪花。江淮大地孕育出“六尺巷工作法”、“作退一步想”工作法、“一杯茶”调解法等,探索创新社会治理,运用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继承以和为贵的善治基因,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流播深远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在桐城,一条六尺巷成为邻里相争、握手言和的明证,更成就了一段礼让为美的佳话。
六尺巷不过百米,巷口的牌坊上镌刻着“懿德流芳”,巷尾的牌坊上镌刻着“礼让”。
遥想当年,张吴两家巷中并排走过,这是怎样一幅动人的场景?百年来,在文风浸润、美德滋养之下,小城中走出了美学大师朱光潜、哲学大家方东美、外交家黄镇等名人,他们是否触摸过墙上斑驳的砖石、是否沐浴过巷中拂面的春风?
曾经的故事,眼中的风景,成为文艺家心中的素材,变成一篇篇美文、一首首歌曲、一场场好戏。
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创排的黄梅戏《六尺巷·宽》,把脍炙人口的桐城六尺巷故事搬上舞台,演绎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美德,从历史宝藏中探寻化解矛盾、和谐邻里的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我们用家乡戏唱家乡人、家乡事,传递‘让’与‘和’的宝贵价值,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带到百姓身边、根植百姓心底。”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说。
黄梅戏电影《六尺巷》创新性地传承中华民族谦逊包容、和谐礼让的价值观,与“六尺巷工作法”相互呼应,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一首悦耳轻快的歌曲《六尺巷》传唱大江南北,温润了无数人的心灵。
什么时候该让?什么时候不该让?黄梅戏《大清名相》从六尺巷的故事中生发新意,升华为关于家国情怀的哲学思考,荣获第22届曹禺剧本奖。
邻里之间如何和睦相处?社区文明怎样创新维护?黄梅戏小戏《六尺礼让扬新风》讲述“六尺巷工作法”推动文明新风滋养民心的故事,登上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作品展演舞台。
“六尺巷是资源富矿,为文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养分。我们围绕六尺巷题材,创作推出的戏曲、电影、话剧、歌曲等各类文艺作品10余部。”安庆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洪娟娟说,六尺巷故事已经传遍大江南北,正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善治密码
以和为贵,永不过时。桐城市文昌街道西苑社区,曾有个住着18户居民的小院子。邻里之间常因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鸡飞狗跳。小区的公共事务,18户人家有18个意见,你家同意我家就反对,你家想搞绿化我家就想建车位……
居委会主任乔丽娟挨家挨户天天跑,谈心交心问诉求,慢慢解开他们的“心疙瘩”。“走一走六尺巷,说一说心里话,邻里之间的纠纷就会及时化解,避免小事引发大矛盾。”乔丽娟说。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现如今,每每遇到纷争,大伙常以“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胸怀冰释前嫌,在谦和礼让的氛围中相互理解。
谦和礼让并非示弱,而是集体智慧。它蕴含着善治密码,孕育着解纷妙招,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更加和谐。
黟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前不久,纵某到黟县宏村景区游玩,购买了一串朱砂手串,然而回家后想要退赔。店主则认为纵某系自行选购,不接受退赔要求。
景区调委会和司法所多方协调无果,后进入法院的诉前调解程序。
在“作退一步想”法官工作室,法官叶强海详细了解购买经过和双方诉求,希望双方能“退一步”。可店主觉得“凭什么我先作退一步想”,游客又担心“我要先让,他还不让怎么办”……
如何“退一步”是种智慧。叶强海告诉记者,“退一步”不是没有原则的“退”,不能与法律相悖,不能侵犯他人利益。谁先“退”、为啥“退”、怎么“退”,这都是调解工作中的技巧和策略。
叶强海巧用“换位思考”“迂回调解”等技巧定分止争。最终,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一致意见。一场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就此圆满化解。
一串手串引发一场纠纷,一杯热茶化解一场恩怨。
“千年古茶镇”临涣镇的茶,有着特殊的功效,往往能化解“千千结”、一笑泯恩仇。
该镇夹河村村民张云义从李兆梅开办的种子店赊账买了玉米种,因提前播种收成不好,他认为是种子质量有问题,李兆梅则认定张云义没按说明播种。此后,张云义再次赊账买了化肥和种子,却迟迟不给钱,双方闹到茶馆调解室。
“先喝口茶,咱们心平气和慢慢聊。”在调解员王士宏的主持下,双方掏心窝子的话就说出来了,最终各退一步,端起茶碗签订了协议。
“乡里乡亲的,哪有多少深仇大恨?”在王士宏看来,邻里之间往往事小心结大,前屋后屋采光矛盾、左邻右舍搭建纠纷、你争一尺我抢一丈……最后越闹越僵、无法收场。如果双方遇到问题以和为贵,互谅互让化解矛盾,双方的生活都会更加美好。
六尺巷、作退一步想、一杯茶……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基层治理经验和智慧,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以让促和、礼让三分融入社会治理,有效解决基层矛盾纠纷,成为社会治理的善治密码。
礼让成风
安徽地跨南北,既有北方的朴实厚重,又有南方的精致灵动。多元文化色彩斑斓、交相辉映,拥有同一个价值底座——谦和礼让。
这里不仅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中西部和长三角的交通枢纽。
春运期间,安徽境内高速车流滚滚,最多一天超过300万辆。2月3日,沪陕高速每分钟约有200辆车通过,宛如一条庞大的钢铁巨龙蜿蜒向前。
面对一波波的汹涌车流,安徽交管部门果断采取“跨省优先”策略,将通行资源优先让给跨省主干道,避免引起长时间长距离拥堵。
“高速礼让”成为安徽春运期间的别样风景,其背后是这片土地上文明礼让的蔚然成风。
“安徽高速微笑服务全国第一,不接受反驳。”网友称,不管车开了多少公里,只要看到亲和的微笑,就知道一定到了安徽。
一晚微笑三千次,每次露出八颗牙……芜合高速巢湖收费站收费员郑嫚告诉记者,这份工作很有价值,从不觉得辛苦。“高速收费站是安徽的窗口,敬业和热情会被全国车友看见,展现的不仅仅是个人形象,更是我们安徽人民的精神风貌。”郑嫚说。
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句真诚的问候,虽微不足道,却在不经意间温暖无数人的心灵。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一让、停一停、赞一赞,正成为安徽16个城市的交通文明新风尚。
“别看我们皖北大老爷们大大咧咧,但是一到斑马线前,都会自觉礼让行人。”家住阜阳东旭佳苑的司机吴宏告诉记者。
前几年,人车争道、鸣笛催促等陋习在阜阳屡见不鲜,层出不穷的交通事故更是令人痛心。
阜阳倡导礼让斑马线伊始,吴宏和很多司机一样,“一不小心”还会犯错误。经过日积月累的习惯养成,礼让斑马线已经成为皖北司机的行动自觉。
礼让斑马线既是城市文明程度的尺子,也是市民文明素质的镜子。司机文明礼让,行人挥手点赞,双向奔赴的新风尚让斑马线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全线”“文明线”和“风景线”。
如果说有种礼让,像烈酒入喉,直白而热烈,是宽广胸怀的奔放;那么还有一种谦和,如青花入画,细腻而温润,是文化底蕴的流淌。
徽州古村落巷道狭窄,露天水渠穿巷而过,每隔数十步就会有一块石头架在水渠上。这种石头名为谦让石,踩在谦让石上让对面行人先通过,寓意礼让三分、先人后己。
歙县溪头镇蓝田村有一条“蓝田米街”,得名于村里三户村民,主动让出自家一米屋墙,用于拓宽村庄道路。原本只能容一人穿行的小巷,变成畅通无阻的一条宽道。蓝田村村民“让路于民”的义行善举,成为徽州版的“新六尺巷”。
一道道礼让风景跃入眼帘,一缕缕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轻拂江淮儿女心头的文明花朵,扮靓多姿多彩的锦绣安徽,绘就社会文明的美好画卷,彰显出江淮大地的文明气度。
来源:安徽日报
审核:马翔宇 编辑:李享 校对:解明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