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江博,关注我,看清趋势与财富。
发条要拧紧。
不同寻常的信号出现了。2月5日重庆涪陵区“新春第一会”——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和部门一把手2025年第一次季度例会上,对懒政干部居然公开颁发了蜗牛奖。
要知道,过去很长时间里,对领导干部的批评,只限于行政体系内,而不是公开化。但现在,风向变化了。
近年来,多地设置“蜗牛奖”,直接公开“躺平者”: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出台《关于实行领导干部履职表现辨才治庸方案(试行)》,8名“躺平式”干部直接被调整;
河南南阳对政务服务效能低的单位和干部授予“流动黑旗”和“蜗牛奖”;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设置“蜗牛奖”,将办事拖沓、敷衍塞责、漠视群众利益等6种情形纳入认定范围,评选人员甚至由区纪委监委与营商环境、发改、人社等多个部门联合组成;
泰州市还将“蜗牛奖”与干部考核挂钩,如果情况严重,还将进一步追究责任。
国家全力整治政府服务体系的背后,一个趋势昭然若揭:从中央到地方,领导干部必须上紧发条,跟着组织办大事。
什么是大事?看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你就知道了。
光在民生层面,与普通人联系最紧密的三件大事: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就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另外,地缘政治层面,国际博弈进入白热化,中国从守势变成守中带攻,这个阶段一点闪失都不能有。
产业升级层面,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低空经济、自动驾驶,每个领域中国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干成了,赢得彻底,干不成,无数钱肯定都打了水漂。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国家想把所有的事处理好,靠的就是上紧发条。
各行各业上紧发条出成绩,本质上就是给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增加砝码。
而作为核心的党政体系,在这波奋斗潮中自然也得跟上形势。
但是,因为懒政现象长期存在,一部分领导干部日子混得是相当滋润,以至于出事了,说出来的话都让人惊讶。
在2024年5月发生的滁河水体污染事件中,安徽省全椒县两名党员干部面对媒体镜头发表“喝茅台也能喝死人”“我还有两个月就退休”等雷人言论,这让一些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怠政懒政的沉疴暴露了。
这些懒政的问题,包括上面的蜗牛奖,实际上包含了警醒、敲打的作用。而另一方面,而为了逃避懒政问责,大搞形式主义,假装上紧发条的更要管。
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4年,全国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超10万起,批评教育和处理超15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超8.6万人。
就在不久前,央媒集体发文,回溯各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工作成果,用意就十分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