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新蓝图。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其中,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收入、加强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推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和有效运转、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等方面的内容,与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
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我们一起来看——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防止思想松懈、工作松劲。
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及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纳入帮扶。
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增强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收入。
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原则,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
深入开展科技、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加强消费帮扶平台企业和产品管理。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
加大稳岗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培育推介特色劳务品牌。推进家政兴农行动。加强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
推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和有效运转,依法纠治各类欠薪问题。
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实施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
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规模,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消防、安全等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全面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和资金规范使用。
以人员下沉为重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推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和爱国卫生运动。
健全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对连续参保和当年零报销的农村居民,提高次年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
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鼓励开展村级互助性养老服务。
发展农村婴幼儿照护服务。扩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覆盖面,提升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
加强残疾人保障和康复救助。
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涉农学科专业。提升涉农职业教育水平,鼓励职业学校与农业企业等组建产教联合体。
扎实推进“三支一扶”计划、科技特派员、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深入实施乡村巾帼追梦人计划和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继续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健全评聘激励机制。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推动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完善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逐步将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进一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
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
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财办、中央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关情况。其中,包括着力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增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具体举措。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表示,我国新型城镇化还在继续深入推进,农民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大势所趋。202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同时需要看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和乡村之间流动,这是我国现阶段甚至更长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存在的一个现象。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就是要促进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同时也要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中央一号文件在这方面也作了具体的部署:
一是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文件提出,要推动财政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目的就是要通过完善成本分担机制,激发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文件提出,要完善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逐步将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等。通过这些措施,逐步使进城农民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
三是保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文件再次强调,要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同时要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在农民和土地问题上,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要让他们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进退有据。
四是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关键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把县乡村作为一个整体,一体化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支农服务方式,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乡村振兴债券等,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农业农村领域配置,从而推动各种优势要素资源用于乡村全面振兴。
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增收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祝卫东表示,外出务工仍然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一号文件把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摆在了重要位置,强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
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2024年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超过了3300万人,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增强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确保脱贫人口的务工规模和收入稳中有增。
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要推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和有效运转,依法纠治各类欠薪问题。
现在到县域就业、回老家创业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文件强调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规模,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收。
(综合来源:新华社、央广网、央视新闻、国新网等)
本期编辑:唐姝 北梦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