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蒙牛联名《哪吒》,接住2025年春节档泼天的流量,依然不能改变其2024年业绩跳水的现实。
2月18日晚间,乳业龙头企业蒙牛发布了盈利预警公告。公告显示,预计公司2024年净利润为0.5亿—2.5亿元,较2023年的48.09亿元,同比下降94.8%—98.9%。这一数据也达到近5年蒙牛净利润历史最低数据。
针对利润下降,蒙牛的公告中一边对其导致原因做出解释,同时也提出“甩包袱”似的解决方式。
这是高飞担任总裁即将年满1年的首份成绩单,刚上位时,蒙牛的规模处于千亿上下,目前净利一路走低。换帅后,净利暴跌,蒙牛的问题逐一暴露。
01
跳水的业绩
根据公告,2024年,蒙牛附属公司贝拉米预计将会对蒙牛业绩影响约为38亿元至40亿元。蒙牛联营公司现代牧业2024年预计将会录得额外乳牛公平值变动减乳牛销售成本产生的亏损以及商誉减值亏损合共约为19亿元至23亿元,因而录得净亏损约为13.5亿元至15.5亿元。最终导致蒙牛预期相应录得应占该联营公司亏损约为7.9亿元至9亿元。
根据蒙牛日前对外的盈利预警公告,2024年蒙牛剔除两家公司减值后,按盈利预警指引下限计算,2024年盈利为46.4-51.5亿元,对应下半年净利润为21.9-27.0亿元,同比增22.7%-37.4%。如此以来,这一数据对比上半年的同比下降19%,净利润情况反而明显有所改善。蒙牛还同时表示,宣派股息时会剔除两项减值影响,意味着2024年之分红不会以减值后的净利润作为基础,确保股东收益不受一次性负面因素影响。
为保住2024年业绩,蒙牛狂甩包袱。但其净利下滑的事实在2023年便开始出现。
数据显示,2023年,蒙牛营收同比增长6.5%至986.2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9.3%至48.09亿元,明显是只增收不增利。
到了2024年中期,蒙牛的营收、净利双降。8月28日,蒙牛发布2024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蒙牛实现收入446.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6%。权益股东应占利润24.46亿元,同比下降19%。
2021年至2023年,蒙牛的营收分别为881.42亿、925.93亿、986.24亿,分别同比增长15.9%、5.1%、6.5%;权益股东应占利润分别为50.26亿、53.03亿、48.09亿,净利润增速分别为42.6%、5.5%、-9.3%。
2004年,蒙牛在香港上市,当年净利润为3.19亿元。此后近20年里,蒙牛除了2008年和2016年出现亏损外,其余年份净利润都高于2024年。如今来看,其利润水平回到了20年前。
02
无奈的换帅
2024年3月底,蒙牛公布2023业绩当天,同时宣布一项重大人事变动。按照集团战略安排,卢敏放升任公司副董事长、卸任总裁并继续担任执行董事。原高级副总裁、常温事业部负责人高飞接任总裁,并担任执行董事。
在第二天的业绩发布会上,卢敏放就职务变动解释,“今天我是副董事长、执行董事的身份了,所以我先代表董事会作个表态,这次管理层的调整将会有利于蒙牛的整体发展以及保持战略和运营的稳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3年,蒙牛全年业绩为986.2亿元,是目前为止蒙牛最接近千亿规模的一年。在宣布换帅之前,业内已频繁传出其离职消息,甚至还传出蒙牛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四处寻找合适候选人。按照惯例,蒙牛高管聘任期一般为3年一个周期。但55岁的卢敏放已经连续8年担任蒙牛总裁,连任期超过2届。2017年,卢敏放提出“双千亿”目标,直到其离任,千亿目标依然没有实现。
卢敏放任职期间,多次通过并购手段完善蒙牛业务板块,现代牧业、贝拉米都是在这期间完成的。
接替卢敏放的是蒙牛元老级别的人物,高飞曾于2016年开始,担任蒙牛副总裁、常温事业部负责人等。接任后,他成为蒙牛自创立以来的第五位掌舵人。
然而,留给高飞的是收并购带来的累赘,以及持续下跌的业绩,走低的净利润。如今高飞的第一张成绩单已出,从现状来看,当初换帅背后,或许还有着蒙牛的“无奈”。
03
收并购带来的“包袱”
自创立以来,蒙牛的业绩主要依附于液态奶,营收占比长期在80%以上。相关数据线显示,近几年来,中国人均液态奶消费量均为负增长。受整体市场影响,蒙牛业务增长速度缓慢。2023年,蒙牛液态奶收入为820.7亿元,同比仅增长4.9%,但当年液态奶的营收对蒙牛业绩的贡献度高达83.2%。
主营线成长性越来越差,蒙牛不得不寻找新的增长点。于是开始在源头奶、奶粉、奶酪等产品线进行发力。拖拽住2024年蒙牛业绩的两驾“大车”,现代牧业和贝拉米的收并购由此而来。
2017年,蒙牛以18.73亿港元增持现代牧业16.7%的股权,持股增加至近4成,成为主要股东。现代牧业是国内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之一,截至2024年底,其乳牛存栏规模超过49万头,成年乳牛占比达51%。
2019年,蒙牛以约合71亿元人民币收购贝拉米,并带来57.93亿元商誉。当时的收购公告显示,目标公司的净资产约2.323亿澳元,而蒙牛14.6亿澳元的收购价格可以说是超高溢价,溢价率高达527.4%。公开资料显示,贝拉米是澳交所上市的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和婴幼儿食品厂商,成立于2004年,并于2014年在澳洲证券交易所上市。
不仅如此,蒙牛还收购东南亚冰淇淋品牌艾雪,以及通过协议转让、二级市场增持及定增等方式持续增持妙可蓝多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
大刀阔斧的收并购也并没有为蒙牛带去高额的收益。2023年,冰淇淋、奶粉、奶酪业务占蒙牛总收入仅14.4%。
收并购的战略大多踩在市场的高点,如今,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反而拖累蒙牛业绩数据。据公开资料,截止到2024年6月,蒙牛的商誉、无形资产以及联营投资,合计约300亿人民币。有专业人士分析,如果低谷周期持续,相关业务恶化,不排除继续减值的可能。
对于蒙牛此次狂甩“包袱”,资本市场反而是一片向好。在二级市场上,公告披露次日,蒙牛股价高开,最高冲至17.48港元/股(不复权,下同),冲高涨幅为11.76%。
文轩智库专家及中国食品分析师朱丹蓬分析,这次减值蒙牛反而是轻装上阵,资本市场对这一动作也是认可的。蒙牛在低温奶、奶酪板块表现不错,但奶粉板块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未来,蒙牛无论是整个体量还是利润的增加,以及产品矩阵的完善,都需把奶粉这个板块做重点补充。收并购补短的方法虽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作为一个上市企业以及国内奶制品头部企业,需要用可持续眼光,进一步观察。
|观察员 刘生 审校 张素芬
|声明:本文仅为提供一般性信息之目的,不应用于替代专业研究者提供的咨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