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全生与患者家属交流 本版摄影 左妍
许全生向患者解释,虎口肌肉流失,是“渐冻症”的典型症状之一
许全生拿着曾报道过他故事的2013年6月21日的新民晚报星期三上午,83岁的许全生从位于襄阳公园附近的家中出发,步行前往1.6公里外的华山医院。这条路,他每周三都要走,已经走了超过15年。
老许不是医生,是华山医院官方认证的“志愿者”,橙色马甲就是他身份的象征。他是服务华山医院年份最长的志愿者之一,医院授予他“荣誉志愿者”的证书。这两年,尽管医院反复叮嘱他“保重身体,别来站岗啦”,但老许舍不得“退休”。到了星期三,他依然会到熟悉的楼面逛一圈,有时候甚至是“悄悄来的”——这是他每星期最重要的事。
暖心的“橙色火苗”
2月28日罕见病日前夕,记者和老许约采访。这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个头不高,两鬓已白,说话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老许的“岗位”在门诊5楼,华山医院神经元专病门诊候诊区。让老许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个门诊的患者,俗称“渐冻人”,医学上称之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10时,老许碰到了一个熟人,得知对方病情状况挺好,并没有恶化,老许开心地笑了。
10时30分,老许在人群中发现了无所适从的陌生面孔,走上前去询问。与患者家属聊了后,老许得知,患者来自福建,从2年前的一场感冒、咳嗽开始,肩膀、手臂逐渐乏力,后来发展到不停地流口水,现在已经说不出话了。家属曾带着他在当地的几家医院检查,却始终查不出毛病。有人怀疑他得了“渐冻症”,推荐到上海来看看。于是,过完春节,家人陪他来沪就诊。
“把手张开,你的虎口没有肉,是肌肉萎缩了,这就是‘渐冻症’的最初表现之一。还好,你来这里,就是找对医院找对专家了。”老许对这一家人说。
“我是志愿者,我对这个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都很了解,你们可以加我微信!福建也有靠谱的好医生,我可以告诉你以后去哪里看病,就不用次次来上海了!”老许递过手机给对方扫一扫,对方感激地道谢。在异乡就诊,他们太需要这样的“热心肠”了。
老许就这样在人群中穿梭,像一团橙色的火苗,在跳动,在燃烧……
让患者少走弯路
发现记者后,老许马上走过来热情地打招呼,从环保袋里抽出一张报纸,铺开抚平,“这是2013年的《新民晚报》,当时就报道过我的故事啦!”老许说,几乎每个采访他的记者,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坚持那么多年?
“缘分”要从2008年说起。2008年4月,老许的妹夫患上了奇怪的病。起先双腿无力,走在路上突然跌倒,后来进展到身体其他部分无法自由活动。寻医问诊一个多月没有结论,一位好心的医生告诉老许,这很可能是“渐冻症”。
当他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有运动神经元病专病门诊后,第一时间带着妹夫来求医。在陈嬿医生的帮助下,妹夫确诊了。“就是‘渐冻症’,而且这是一种罕见病,也是一个‘绝症’,治不好的。”
“渐冻症”,又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多数患者在50—60岁发病,少数可小于30岁。患者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肢体无力、肌肉萎缩和肌束颤动,同时可有言语含糊、吞咽困难,进而出现呼吸困难,最终均死于呼吸衰竭或其并发症。
由于病情发展迅速,妹夫一年后去世了。老许就在陈嬿医生门诊外面做起了志愿者,维持秩序、帮助配药、宽慰患者,向素不相识的人们介绍这种疾病。
起初,老许并没有橙马甲,很多人怀疑他是黄牛、药贩、骗子,但老许没有放在心上。陈嬿医生多次帮他澄清,“他不是骗子,也不收费的。你们愿意听他的,就听;不愿意听的,也可以不听。”
不久后,华山医院志愿者组织就注意到了这位老人,老许正式成为一名持证上岗的志愿者,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风雨无阻的志愿者生涯。“我不是医生,也没有医学背景,但我有时间,也有热情,让患者少走弯路,就是我坚持那么多年的原因。”老许说。
分担痛苦 带去希望
过去,患者教育少,人们对疾病的了解也少。医生门诊时间有限,不可能事无巨细地交代,老许的存在,帮助了相当一部分患者。
可是现在,什么样的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搜到,老许的工作还有必要吗?
“当然有!”患者家属小文(化名)说,一方面,老许告诉患者这种病规范治疗可以延缓发展,好的护理技巧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另一方面,他也会告诉家属,这种病目前是治不好的,要接受现实,不要轻信网上的消息而胡乱吃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治疗。于患者和家属而言,老许的存在是一种情感的依赖;于老许而言,做志愿者又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这种双向奔赴,让老许坚持了一年又一年。
“过去,预约就诊还没有推进,看病都是一大早去排队的,我经常早晨5时起床,替外地病友排队拿号;现在,华山医院的门诊预约非常方便,甚至还有专门为罕见病患者准备的预约端口,不论人在天南海北,都可以预约挂号。”老许说,他现在总是不忘提醒新病人,门诊号源什么时候放号、吃药后什么时候复查、出现什么症状要怎么应对……
为了更好地帮助病人,老许参加讲座培训,加入公益组织,还不断检索新药、新疗法的信息。2021年9月,正在和“渐冻症”抗争的蔡磊来上海,老许还专门赶去见了他一面。
老许告诉记者,十多年的志愿者生涯,他见识了许多无力回天的人生最终章,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他也震撼于生命的伟大,一些患者自愿捐献遗体用于医疗研究。
如果生命终将逝去,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在老许看来,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以全情投入生活,去奉献自己的价值。他指着身边一位女士告诉记者,她叫孙云洁,曾是一名安宁疗护志愿者,现在自发跟着他到华山医院来学习如何为罕见病患者服务。
20多年前的美国纪实小说《相约星期二》,讲述了作者米奇每个星期二前往罹患ALS的恩师家中陪伴,并聆听老人最后的教诲。与病人“相约星期三”的老许,也是跟ALS患者打交道的人,替他们分担痛苦,给他们带去希望。他相信,随着医学的进步,新药物和新疗法不断问世,未来一定可以打破ALS的魔咒,让“渐冻人”活得更长、活得更好。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