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羞耻:规训的情感》彼得·N·斯特恩斯 著 聂永光 译 光启书局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羞耻是一种有争议的情感,它的历史格外有趣,并给人很多启发。
在美国当代社会,许多论者从不同的角度谴责羞耻,呼吁减少羞耻,尽可能地消除羞耻,但是也有直言不讳的小群体,大声疾呼扩大羞耻的用途,提升其认可度。关于如何定义这种情感,学者也有分歧。
羞耻的定义及其功能、影响都有些复杂。从起源看,羞耻并非从婴儿期就嵌入人类生理习性,因而谈不上是一种基本情感。它可能引发悲伤,当然也可以表达厌恶,还有可能引起愤怒。从概念看,羞耻在不同社会和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定义,比如在当代英语中,羞耻跟罪感明显不同,但在其他情况下,两者没有区别。有论文极其敏锐地指出,即便在英语里,羞耻指的都是没有尽到职责的,而在现代意义上,羞耻反映的是对爱的渴望,两者截然不同。用词的转变和歧异往往反映了羞耻的重要方面,但是它们的模糊同样使讨论变得复杂,进一步反映了确定核心定义之难。
关于羞耻的影响也有争议。有位社会科学家引用了一位国际说客的话,“娘娘腔才讲羞耻”,哀叹羞耻在政界和金融界的衰微。华尔街银行家在卷入投资丑闻两个月之后突然现身,成为另一家公司董事会的领导。当我们需要羞耻的时候,它在哪里呢?总体来说,最近一些关于羞耻的评论更为乐观,认为其具有许多优点:“在某些时代,羞耻也可以恢复、提高和反弹。”或者用精神科专家和生物伦理学家威拉德·盖林的话来说,“耻感和罪感都是高贵的情感,对维护文明社会至关重要”。反之,主流的心理学观点特别关注羞耻在犯人改造或者家庭惩戒中的作用,认为羞耻没有真正的建设性功能:这种情感只会引发怨恨,甚至侵略性,导致更加糟糕的行为。最近的另一拨评论则哀叹社交媒体用户不加分辨地使用羞耻。关于这种情感的定位及其积极用途(如果有的话),根本没有一致的看法。
很难说一部羞耻史能把这一切都捋清楚。它可以在定义方面有所帮助:羞耻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包含不同的元素。此外,虽然历史分析不能划清羞耻与其他自我意识情感的界限,但它在这方面并非毫无帮助。具体而言,羞耻史和更宽泛的积极情感的历史一样,完全可以聚焦于发展轨迹或者时代变化的问题。正如我们所谈到的,从1850年到20世纪60年代,羞耻在美国社会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衰退,但是最近又有所恢复,探究这一复杂进程可以直接解答当前主要趋势引发的困惑。历史的处理方式至少也有助于厘清关于羞耻功能的一些不确定性。要更好地理解过去,以及当代对比之中的耻感社会,必须更加细致地了解羞耻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也要纳入文化变量的影响,可能还要加以深入探讨。
很多学科都研究羞耻。心理学在这份当代学科名单上一马当先,但是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同样宣称自己很重要。历史学也有贡献。关于东亚古典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羞耻历史,还有古希腊的羞耻历史,都有一些零散但有趣的著作。包括不少新作在内的最为详尽的历史研究成果,探讨了从基督教出现到现代早期的前现代欧洲羞耻史。本书尝试把大部分现有的历史研究成果和其他学科的相关见解汇总起来,同时以美国过去两个世纪的发展为中心,扩大历史分析的范围。
本书先简单概括当前心理学和社会学对羞耻的看法,以及其中的一些争议和难题。第二章讨论羞耻在前现代社会的各种用途和表现形式。这一章充分证明,羞耻和羞辱仪式的重要意义至少可以追溯至农业出现的时候,展现了这种情感的多样性。第三章重点讨论现代性议题和现代环境逐渐限制了羞耻作用的观点。第四章探讨18世纪以来,羞耻在西方社会受到新的抨击,并以美国作为特定的研究案例,这样就能评判其中的缘由和影响,考察即便彻底重估羞耻的作用都无法避免的复杂性。第五章接着讨论当代美国重新开始的羞耻争论以及这种情感的新用途,其中,早先就羞耻的缺陷达成的一致意见已经不复存在。结论将会简单回顾论点,讨论从历史分析可以得出的经验教训。
情感史兴起于七十多年前,在过去二十年里异常多元和活跃。在情感研究的过程中,羞耻得到了大量关注——既探究了这种情感在不同社会的早期用途,例如它跟荣誉的关系,也证明了两百年前西欧与美国文化跟羞耻的第一次分离。现在进行总结和进一步探讨正是时候。对这种极为重要的情感的探究有助于厘清当前的一些困惑:羞耻肯定会产生有害影响。我们可以追问为什么这种潜在的害处在最近几十年里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但是羞耻也有其用处,这似乎无法规避。探究羞耻史可以给我们初步的提示,告诉我们接下来应该如何改善这方面的情感。
(作者为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历史系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彼得·N·斯特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