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协议的本质:披着“经济伙伴”外衣的殖民主义
美国总统特朗普22日高调宣称“非常接近”与乌克兰达成矿产协议,但《纽约时报》披露的协议草案却暴露了赤裸裸的掠夺本质。根据最新文本,美国要求乌克兰将其自然资源(矿产、石油、天然气)及港口等基础设施收入的50%移交给美方控制的基金,且乌克兰需持续注资直至总额达到5000亿美元。更讽刺的是,这份名为“经济伙伴关系”的协议,竟未包含任何对乌克兰的具体安全保障承诺。
美国的算盘打得精妙:通过一个由美方100%控股的“重建基金”,将乌克兰的资源收益尽数收入囊中。这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殖民”——以所谓“援助”为名,行资源掠夺之实。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将其包装为“帮助乌克兰开发资源”,却绝口不提协议中暗藏的强制性条款:若乌克兰未来接受美国援助,需向基金缴纳双倍金额。这种“吸血式”条款,连19世纪的殖民者都自愧不如。
二、乌克兰的困境:从“抗俄前线”沦为“美俄资源战场”
泽连斯基政府的处境堪称绝望。一方面,美国以切断军事援助、断供Starlink网络为威胁,逼迫乌克兰签署协议;另一方面,俄罗斯军队正逼近乌克兰最大的锂矿床,意图分食资源蛋糕。
乌克兰的悲剧在于,其地缘价值已被彻底异化为“资源价值”。美国表面上打着“结束战争”的旗号,实则将乌克兰危机视为攫取资源的跳板。协议中甚至规定,若俄占区未来被解放,其资源收入的66%需归入美国基金——这无异于要求乌克兰用未来的领土主权为当下的战争买单。
更荒诞的是,美国要求的5000亿美元总额远超乌克兰实际能力。2024年,乌克兰自然资源收入仅11亿美元,而美国迄今提供的援助仅1000亿美元。这意味着,乌克兰需在未来数十年内将国家资源收益“打包”抵押给美国,彻底沦为经济附庸。
三、美国的战略逻辑:从“价值观同盟”到“资源劫掠者”
特朗普政府的行动彻底撕下了美国“盟友保护者”的伪装。其核心逻辑有三:
1、债务殖民:将军事援助转化为债务陷阱,迫使乌克兰以资源抵债;
2、地缘交易:通过控制乌克兰资源,削弱俄罗斯战略利益,同时向欧洲施压;
3、国内政治:迎合保守派选民,兑现“美国优先”口号,将海外资源掠夺包装为“纳税人回本”。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沃尔兹称“协议对乌克兰有利”,却回避了一个根本问题:若协议真如其所言“互利”,为何需要以威胁手段强推?答案显而易见——这是一场单方面的劫掠。乌克兰的农业、钢铁业和信息技术产业或将因资源被掏空而全面萎缩,最终成为美俄博弈的牺牲品。
四、历史的镜子:殖民主义的现代变种
协议曝光后,乌克兰国内批评者直言其“令人想起殖民时代”。16世纪西班牙对拉美金银的掠夺、19世纪英国对印度棉花的垄断,与今日美国的行径如出一辙。不同之处在于,现代殖民者学会了用法律文本和金融工具掩盖暴力,但其内核仍是“强权即公理”。
特朗普政府甚至删除了协议中“受纽约法院管辖”的条款,进一步剥夺乌克兰的法律抗辩权。这种“既要掠夺,又要免责”的操作,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演绎到极致。
五、结语:乌克兰还剩什么?
当泽连斯基声称“不会出卖国家”时,乌克兰的谈判筹码早已所剩无几。美国的军事胁迫、俄罗斯的军事推进、欧洲的冷漠旁观,共同将乌克兰推向深渊。若协议签署,乌克兰失去的不仅是资源,更是国家主权的最后尊严。
这一次,乌克兰或许真的将“一毛不剩”。而更可悲的是,这场劫掠的剧本,正在为其他弱小国家敲响警钟。(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