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新学期开学,上海中心城区某初中的6年级学生瑶瑶从“拔尖群”回到了平行班。两周前,尚在寒假时,学校对“拔尖群”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测试”,以确定新学期哪些学生可以继续留在这个群。尽管整个寒假瑶瑶都在为这次测试而努力,但最终得知“落选”的结果后,瑶瑶却如释重负。她爸爸也长舒一口气:“才读了半年初中,已经经历了两次压力测试。对于普娃来说,这样的‘拔尖’压力,着实有点大。”
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一些顶级名校和头部高中,相关试点确在推进。今年寒假,包括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在内,国内数十所高校都开出各类冬令营,其中相当一部分都与数学相关。有些高校还与区教育局合作,邀请区域内每所学校推荐2至4名小学生参与相关的数学营项目。
小规模的人才培养“试点”,自然载不动广大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对“拔尖”的热情。在此背景下,围绕“拔尖”衍生出了一连串怪象——
对“拔尖”人才的渴求,正从头部高中延伸到众多普通的高中、初中,部分学校甚至打着“拔尖”的旗号,向下延伸至初中乃至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招揽生源;不少家长并不清楚“拔尖”培养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升学红利,但仍对各类学校举办的数学营、特色班趋之若鹜,掀起又一轮“鸡娃”浪潮;随着中学“拔尖”暗流涌动,奥数培训班报名又“火”了。不少校外机构做起“信息差”的生意,一边为所谓的“特色班”输送课程;一边为家长和学生提供相关培训……
如何防止“拔尖”变“掐尖”?如何引导更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多下功夫,而不是过分强调选拔和竞争,拔苗助长,搅乱教育生态?教育界仍有不少难题待解。
集团校里的“零班”
小学生放学后到初中上课,每天多了一份“加餐作业”
今年寒假前,上海中心城区某教育集团的高中学校,组织了一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家长座谈。受邀家长的孩子,都是集团内小学的“拔尖学生”。
所谓的“拔尖学生”,是这所初中以“科技特长生早期培养”为名义,到教育集团内的小学开展选拔后,从中挑选出一些学业表现较好的学生。而之所以让家长到高中进行座谈,是因为如今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调中小学贯通,所以要让家长切实感受到“贯通”这个动作。
在这批学生之前,也就是去年下半年,该集团内的初中学校已到其中一所小学组织选拔了一批五年级学生。而这一次,选拔规模从一所学校扩大到了两所学校,年龄段也从五年级下探到了四年级。
记者了解到,在此前的第一次选拔时,该小学近400位五年级学生中,有近半数家长为孩子报名,后来参与到选拔测试的也有超过四成学生。最终,30位通过了数学和英语测试的五年级学生入围,组成了“零班”。
区别于普通班,进入“零班”的学生,每天下午3点到5点要一起赶到附近的对口初中学校,就数学、英语、科创、语文等科目“加餐”。这就意味着,这些小学生除了每天正常的课后作业,还多了一份“加餐作业”。
借助集团化办学的优势,提前在初中或者小学“选苗”,成为不少高中心照不宣的做法。比如,在中心城区另一所高中,两三年前起创办的“零班”在家长中呼声很高。网络上,对于这个神秘班级的关注度颇高:“这个班20人左右,集团内初中生直接在高中就读,由高中教师授课,数学以竞赛为主,英语也是自编教材。”
谈到“零班”,家长们的心态也很复杂。有家长不免疑惑:这样的“拔尖培养”到底是正规的,还是“野路子”?近半数学生都曾报名参加这一选拔,如此大张旗鼓招募,到底是在“拔尖”还是“拔苗”?!
六年级“文科免修群”
几乎每天都有数学卷子,多的时候长达十七八页
“零班”的组建,客观上对学生进行了分层。没有入围的学生和家长难免扫兴、失意,而入围的学生和家长,则体验着另一番“惊心动魄”。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给“零班”学生上课的老师,除了来自该初中学校的,还有一些从校外培训机构请来的老师。“机构的老师主要负责数学科目教学,讲义和练习题也是用机构的。”这位家长在研究孩子的数学讲义后发现,小学五年级孩子的数学学习进度,基本达到了初中七年级下、八年级上的水平。
“这一进度,甚至已经超过了该初中六年级‘文科免修群’的数学教学进度。”家长继续爆料称,借着集团化办学的便利,这所中学去年起在初中学校的六年级学生中组织考试,选拔了一批学生进入带有试点性质的“文科免修群”。
另一位在此群就读的六年级学生也向记者展示了作业试卷,并称“几乎每天都有数学卷子,多的时候长达十七八页,做到深夜都是常事”。他同时表示,虽然很累,但每个同学基本都会做完,因为“没有人想落后。”
让这批进入“文科免修群”学生紧张的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班级内就要开展测试和排名。有学生家长直言,他的孩子最近心理压力很大,因为孩子成绩在班级中下游,如果接下去的考试成绩不达标,很可能要退出“免修群”。“如果被淘汰,真担心孩子受不了。”
家长的升学期盼成了生意
网络热帖里的“冬令营”入场券高达2.5万元
微妙的是,虽然不少学校都以各种试点班或举办“数学营”项目等为名义对学生开展选拔,但老师并没有明确告知家长和学生,进入学习压力更大的试点班后,对未来升学有什么益处。“老师没明确说,但我想,如果孩子能坚持下来,总归在今后的中考或者高考中有优势,在自主招生或者名额分配中多一些机会。”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数家长都抱着类似的“推断”,朝着各类号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试点班”“数学营”蜂拥而上。
众多家长的升学期盼,汇集到社交平台上,不仅变成了流量,更成了生意。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教育自媒体近期发布的热帖,多是围绕今年寒假沪上的几大冬令营做文章。在一则关于“上外附中科创营”的帖子下,有几十位家长留言,询问如何参加该科创营,发帖人均表示“私信联系”。记者随即以家长的身份联系该发帖人,获得的回复是:支付2.5万元,孩子就能进入该冬令营,且入营后表现优秀的学员有望被学校提前录取。
“我们也担心这是机构套路营销的一面之词,我们作为家长信息渠道有限,总想给孩子多创造一点机会,在找不到其他正规途径的情况下,只能在社交平台上广撒网了。”一位家长表示。
学校的生存焦虑
不办“尖子班”难以吸引到好生源
一头是家长盲目报班,另一头,不少学校也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硬着头皮开班。
眼看周边的头部学校纷纷开设各种“少年班”“创新班”,一位沪上资深高中校长也有些坐不住了。“我们学校也在考虑要开一两个试点班,再不动起来,能‘捞’到好苗子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
这位高中校长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眼下,随着各类拔尖创新实验班“遍地开花”,学校间的“江湖地位”也在重新排序:有能力开设顶级“拔尖班”的,在家长眼中自然是高中里的“顶流”,被认为具备培育超一流学生的能力。在随后的招生过程中,这些学校自然就会产生生源“虹吸效应”,吸引更多资优生报考。这也是不少学校想方设法要在这类创新实验班里占据一席的缘由。
如果说,一流高校和几大头部高中担负着为国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属于责无旁贷,但在其他更多学校,对“拔尖”的热情如何安放,学校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如何升级、满足更多不同学情学生的需要,则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所沪上头部初中的校长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现实的无奈:由于公办初中不能挑生源,客观导致学生学情差异巨大。以数学为例,有些学生数学总是不及格,甚至考试只能考十几二十分,离及格线尚有较大差距,但也有学生每次基本都考满分。在这位校长看来,真正做到“教育公平”,就是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为此,这所学校从2021年开始,就尝试为有数学特长的学生“开小灶”,组建特殊的兴趣班,利用课后服务和周末时间提供更高难度的数学教育。2024年中考,这些学生几乎都被上海的头部高中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录取。
“拔尖”引发的争议
不能把“贯通优势”变成“掐尖通道”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眼下,初中学校设置“尖子班”的占比不小。按照一些一线教师的说法,将在数学学科上具有天赋的孩子集中起来培养,提供和他们学习能力相匹配的辅导,确实有利于数学人才的早期识别和培养。
事实上,教育界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有一种呼声,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启蒙、培养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拔尖”不应也不能搞成“掐尖”,而是应该“广撒网”、面向人人。
但从实际操作层面看,确有不少家长反映,部分学校开设的各种名目的“创新班”“尖子班”,基本是围绕数学学科“加码”,要么是“提前学”,要么是将头部学校比较成熟的、面向拔尖学生的学习资料搬运过来。有的学校由于不具备相应师资,干脆请培训机构老师来上课。毫无疑问,这种“掐尖”不断提前的做法,会明显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家长的升学焦虑,更是与当前“双减”政策的精神背道而驰。
谈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国最美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张人利态度鲜明:学生学情的差异确实客观存在,公办学校确要面临生源差异较大的现实,但这些都不应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选拔生源、开设各种尖子班的理由。“当前,不少学校打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旗号,实则做着拔苗助长的事情,这是违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规律的。”
还有教育界人士提醒,拔尖创新人才究竟要如何培养,目前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教育界可以鼓励多样化的试点、倡导学段之间贯通合作,但是有一点,不能“把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演变成高中学校向下选拔生源的便利通道。如果每所学校都要‘拔尖’,无疑会对教育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原标题:小学生家长受邀到高中座谈?打着“拔尖”旗号,各种“拔苗掐尖”又现!
栏目主编: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