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真实故事 创业真实故事 创业真实故事上集
创始人
2024-02-29 11:38:34
0

创业活动强度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潜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青年创业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青年创业故事篇一

曹铮:风雨之后终见彩虹

从一个外乡人到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知心人,从一个刚毕业的毛头小伙到处事认真果断的创业者,从满腔热血、摸爬滚打到创业的梦想成真,在前行的路上,曹铮不断摸索,他相信只要认准的路,就要百折不挠走下去。

  三年村官基层磨砺成为创业前奏

2010年,从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毕业的的山西省小伙曹铮被选聘到肥东县元疃镇塘西村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助理。到村后,他快速适应角色,深入群众,勤奋工作,在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档案管理、对外宣传、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矛盾调处等等工作中,为村民提供热心细致的服务,为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做辅助工作。为了改变传统种植模式,让群众增收,曹铮积极帮助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丰宝、金成林木落户本村。为了推动土地流转,他一家一户做工作,利用所学知识,用直观的数据为村民分析对比流转后的收入,消除村民对土地流转的顾虑。在创业真实故事村任职两年多,帮助村里整治、流转土地达五千多亩,使当地农户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

抱团创业合理选择项目

在村官岗前培训期间,当他听了前几批的创业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创业富民的故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创业者眼中闪烁的光芒,让他在内心深处埋下了一个火种,到农村去施展抱负。在村工作一段时间后,曹铮发现,目前自己还没有找到一个成熟的适合本地的项目。2012年,他有幸看到了合肥市的植树造林规划,特别是看到他所在镇的江淮分水岭竟要种植上万亩的绿树时很震惊,绿化产业大有希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但是,对于一个没有多少资金的青年,如何创办一个企业呢?曹铮将创业想法报告给县委组织部,部领导告诉曹铮,如果觉得自己力量不足,可以和有创业想法的村官一起创业,抱团创业。

年轻人说干就干,很快,曹铮便与另外两名大学生村官成立了一个三人创业小团队,形成了以苗木种植为主的发展思路。

  前行路上困难挫折不断

项目确定了,曹铮却犯难了缺乏启动资金,往后延期就错过了最佳时机。尤其是前期的土地平整,沟渠整理,新建水塘,这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钱从何而来?曹铮和伙伴们跑遍了肥东县所有的涉农贷款银行,但只有一家银行可以为他们创业提供利率优惠的贷款。万事开头难。这开工建设似乎就这么停滞了。好在过了几天,曹铮联系过的邮政储蓄银行突然打来了电话,小额免息贷款开始申办了,你们完全符合条件。

喜悦还没有维持多久,又传来另一个消息一名队员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离开了创业团队。如果说发展资金是个大困难,人员的离开一定是最为灰暗的,然而曹铮创业的决心却未因此而改变。

2013年春,正值禽流感高峰期,土鸡养殖降到了冰点,可以说到了谈鸡色变的程度。按照长短结合的方式,曹铮等人计划养殖土鸡。原来的计划看来要泡汤了。可是,单单依靠苗木种植,短期内没有收益,无法回笼资金,对任何企业都是难以承受的。曹铮把目光转向了农资配送。他和伙伴到几个大型的农化公司询问价格、去经销点了解销售、去种粮大户家了解品牌和口碑,最终选择了一家大型国有农资厂家。通过朋友得到了地区销售经理的电话,谈好了合作的细节。第二天天没亮,曹铮带着两辆货车去拉肥料。但在路上却突然接到了厂家电话,肥料不能卖给你们,曹铮顿时像掉进了冰里。原来是代理商认为曹铮和他们抢生意,出面阻拦。可是来之前,已经让村民大户订购过了,是拍着胸脯说三天送到的。老百姓一天一个电话,肥料再不来就不要了。如何解决,成了难事。曹铮坚定地对伙伴说,无论如何,不能失信于群众,就是这一次不赚钱也要把肥料送到。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县委组织部积极帮助,最终,曹铮与肥东县邮政农资中心合作,为村民提供了便民配送、开展了科学用肥等农技培训。

  组织帮扶创业道路越来越宽

在发展的过程中,县委组织部联系了园林、林业等部门给曹铮提供了技术指导,团县委给予了青年创业帮扶资金等专项支持。在团县委的协调下,县直部门也对村官创业给予了关注。

在全县大学生村官培训会上,曹铮代表创业团队做了创业项目推荐,并发布了创业富民的倡议,邀请全县大学生村官广泛入股参与创业,在村官中引发强烈创业反响。在会上,很多村官把他团团围住,就创业发展频频发问。先后发动7名村官入股筹资15万元,共同开展创业活动。塘西村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表示,曹铮是我们的村官,他创业也是帮助村里发展,村里一定要支持。塘西村把两任选派干部发展资金15万元全部入股。曹铮很感动,也深知这笔资金是村里发展的全部家底,这信任如山,这担子不轻。

目前,曹铮等人种植的4.5万棵晚樱、红叶李、海棠、紫薇成活率在九成以上,预计明春可提供景观苗木两万棵,净收入八万元,两年后净收入可达二十多万元。曹铮说,下一步,公司还要根据市场行情,立足现有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坚持创业富民,通过示范带动,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余虎:小村官的大作为

2009年8月,余虎作为我省第二批选聘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长丰县吴山镇桥冲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进到村后他一头扎进了各项工作中,挨家挨户地走访调研后,余虎发现,桥冲村地处江淮分水岭的脊背地带,常年干旱少雨,土质盐碱化、板结化程度严重,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后天无力,一季小麦(或油菜)、一季水稻的粗放型种植模式,使得在家种地的农民只能收些口粮却很难赚到钱,逼得青壮劳力不得不外出打工。如何让青壮劳力在家发展农业生产能和外出打工一样,甚至比外出打工挣得更多?

调整产业结构是必由之路。既然一季小麦一季稻不赚钱,我们就改种赚钱的,余虎首先想到了马铃薯,马铃薯产量大、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他决定由自己带头先干,干给群众看,干好后,再让群众跟着自己后面干。于是,余虎便在村里流转了10亩土地,搞起了马铃薯试验种植。但没想到的是天公不作美,在马铃薯种下去没多久,一场冻霜害的侵袭,将薯种都冻坏了,只能抓紧组织补种。补种结束后,没想到几个月,所有拔出的薯秧所结的马铃薯都只有鸡蛋那么大,根本长不大,没有经济价值,这才发现这里的土质根本不适合种植马铃薯。马铃薯的试种算是彻底宣告失败了,这一来一去就让自己损失了三万多元,赔进去了家里为数不多的积蓄,这更给了自己当头一棒。

  青年创业故事篇二

刘屹:自作主张,为了让天空变得更蓝

我想让祖国的天空变得更蓝。就是这样一个年少时的梦想,让刘屹放弃美国绿卡,放弃了许多人向往的美国梦,毅然回国用智慧和实干实现自己的中国梦。中国青年网7月26日报道的我的中国梦--青春励志人物刘屹出生于皖南山区的一个小县城,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2008年8月,他怀着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与已经就职于美国武田制药公司的妻子一起回到了祖国,在池州贵池工业园成立了安徽艾可蓝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在国外是一份职业,回国感觉是事业。和自己的团队一起成长,非常快乐;企业一天天壮大,也非常快乐。刘屹说。

为了根据国内柴油机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产品研究,刘屹和他的创业团队放弃节假日,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了验证产品,他经常奔波在客户和公司之间,一天行程上千公里更是家常便饭。饿了,在服务区吃个盒饭;困了,在车上打个盹。回国后虽然工作忙得多、累得多,但对于自己的选择刘屹从来没有后悔过。

5年里,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汽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尾气净化产品的开发,他打破了中国在汽车尾气处理技术发展史上的滞后和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将中国与发达国家近20年的差距从产业上缩小了10年。2013年1月刘屹荣获了第七届中国青年创业奖。

  青年创业故事篇三

杜彦青:青年创业路在脚下

同刘屹一样,中国青年网7月22日报道的我的中国梦--青春励志人物杜彦青在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他热爱着的地方--他的家乡,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

2005年毕业时,国家发出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去的号召,我在校期间任校学联主席,首先想到的是积极响应号召,扎根基层。当时觉得家乡需要人去建设,所以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杜彦青回忆说。

回到家乡后,杜彦青又做出了一个选择:自主创业。毕业第一年,杜彦青打算种植高产饲料,然而很快遇到资金不畅、关系不通等问题,他尝试申请大学生创业基金却以碰壁告终。没有钱,杜彦青只能东赊西借,租赁的400亩草地是赊的,播种的2000公斤草籽儿是赊的,就连请人用拖拉机耕地也是赊的,只能到了秋后再算账。

在投身基层创业的过程之中,经历了数不清的困难,有压力、有彷徨,但我选择了不断前进,因为,我找到了自己人生奋斗的意义。杜彦青告诉记者。7年时间,他推广种植高产饲料,解决了饲草供应不足问题,开办肉牛养殖场,建立牛业专业合作社,成为团中央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冠军。

选择,其实就一条路。杜彦青说:我忠于我的选择,我从不敢懈怠,我一直在路上,因为路在脚下。

看了青年创业故事的人还看了:

1.当代青年创业故事

2.90后的青年创业故事

3.一个青年创业者的励志故事

4.青年成功创业故事

5.中国青年创业故事

相关阅读

  • 创业: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一]
  • 小本生意创业故事创业真实故事:他逆袭的套路有点狠
  • 普通人创业的真实故事:种草也可年入4000万
  • 创业真实的故事
  • 真实创业故事10000多例 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
  • 200字真实创业故事
  •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
  •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东华大学分基金会
  • 创业真实故事
  •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百度 复制网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新闻随笔】“买全球、卖全球”... 转自:光明日报【新闻随笔】   2025年4月18日,为期6天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
    一座城市的“请战书”① 转自:沈阳晚报  □伏桂明  走进沈阳的1950-1953,情感总是那么饱满,话题总是说不尽。  以...
    以主动“赢商” 转自:沈阳日报  □孙连宇  近日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咬定目标、加压奋进,强攻二季度、...
    沈阳全面启动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 转自:沈阳晚报  本报讯(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记者张一弛)4月18日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为进一步...
    什么叫干眼病? 什么叫干眼病?是由于眼镜过度疲劳造成的,干眼病的主要症状是眼睛有干涩,灼痛感,眼屎较多;眼酸、眼痒、...
    怎么学会说话与人沟通技巧 怎么学会说话与人沟通技巧要想学好说话与沟通技能,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相应的看些书,然后将书上的这些技能...
    “沈水之阳 书韵流芳朗诵会”举... 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刘国栋)4月19日,2025世界读书日“沈水之阳 书韵流芳朗诵会”...
    谷雨染春深 转自:沈阳晚报  □侯进元  四月中下旬,晨光悄然融入谷雨的柔情,世界仿佛被一场温柔的梦包裹,变得湿...
    东北首个冰淇淋博物馆年底“甜蜜... 转自:沈阳日报  4月18日,米开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与辽宁七星方圆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正式签约,米开朗冰...
    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商会成... 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傅淞岩)4月15日,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商会成...
    植下希望 种下美好 转自:光明日报
    2025年东北三省一区跳绳公开... 转自:沈阳日报  本报讯(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丁瑶瑶)4月19日,“体彩杯”2025年东北三省一...
    以“轻量化骨骼”托起C919的... 转自:沈阳日报  在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蓝天的壮丽图景中,沈阳昌兴复材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
    一季度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数据需求... 转自:光明日报本报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杨舒日前从自然资源部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5年一季...
    昆剧《世说新语》重构魏晋风度   本报讯(记者 王润)《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体小说,字里行间生动传神的“...
    创新“头雁”,还看首都北京!   编者按  AI第一城、独角兽第一城、“小巨人”第一城……提起首都北京,科创绝对是一个高频热词。2...
    【我在现场】西辽河“听水” 转自:光明日报【我在现场】   4月6日傍晚,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门达镇四合村党支部书记叶明——记者...
    耐心沟通拆除楼顶私搭鸽棚   有市民近日向12345热线反映,西城区南华里社区楼顶有人搭建鸽棚饲养鸽子,不仅扰民,随着天气变热...
    《中国2024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转自:光明日报本报北京4月20日电(记者金振娅)中国医学科学院20日在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发布《中国2...
    扬帆共启新航途   4月,东南亚繁花满树,青翠满目。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成功召开后不久,习近平主席2025年首次出访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