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看重的是解决研究领域的真问题,这才是科研价值所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张强说。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团队,多次获得各项奖励,38岁的张强已是国际锂电池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张强很早就下定决心研究锂电,在清华大学读完博士,他又前往美国、德国完成了博士后研究。2011年,张强刚回国,就一头扎进实验室。当时,学术界正寻找能量密度更高、成本更低、使用寿命更长的电池体系,锂硫电池体系被认为是重要发展方向。
然而,锂硫电池体系反应机理复杂,存在安全性有待验证等一系列难题。“要争取走在国际前列”,带着这一信念,张强带领团队攻关,差不多把家安在了实验室。他们研究锂硫电池的物理、化学机理,论证应用的可行性,推动前沿认识深入,助推我国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凭借出色的成果,张强获得了广泛的学术认可。
从做出纽扣级别的小电池样品到设计出能够规模生产的大电池,虽然合成路径相似,但其中涉及工艺验证、参数调整等非常复杂的工作。那段时间,张强和学生反复煅烧、打磨、测试样品,产品不达标就一遍遍推倒重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强和他的团队终于攻克了规模化生产的技术难题。
“科研不是闭门造车,我们的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张强说。近些年,着眼锂电池未来5至10年的技术需求,张强确定了多个前沿课题并展开研究:用人工智能预测分子性质,替代人工实验方法,更高效、精准地找到能源材料,设计出更安全的电池体系;发展高性能的锂电池储能体系,帮助绿电并网调峰、调压……
他时常带着团队成员,进工厂、下车间,了解产业界的动态和需求。“一定要到现场去看进展、找问题。我们做科研就是要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张强说。
在张强的学生中,博士研究生陈筱薷、赵长欣、李西尧获得全国挑战杯特等奖,有9人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张老师鼓励我们面向应用需求、努力开拓创新,发现真问题、提出新策略。”陈筱薷说。
“我的学生自学能力很强,我的工作重点是帮他们找到研究方向。科研有了正确的导向,就有源源不竭的动力。”谈起培养学生的心得,张强说:“我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们: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干重要的事业是很幸福的事。”
(记者 喻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