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是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立足国情、省情、农情,亲自调研、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二十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成为全国乡村生态环境最优、城乡关系最协调、农民富裕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可以说,浙江“千万工程”成功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省域先行的路子,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千万工程”是全国先行的乡村振兴工程,展现了从“千万工程”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和未来乡村美好图景
城乡关系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对关系,城乡关系是否协调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向现代化国家成功迈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就是从破解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发展的基本矛盾出发,建立起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回应。2003年,浙江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表现突出,集中反映在农村人居环境“脏、乱、散、差”,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城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面临着重塑工农城乡关系的历史性新课题。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作为沿海发达省份,浙江省有条件、有必要、有责任通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全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提供示范。而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浙江省作为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的使命担当,也是赓续 “千万工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路的走在前列的先行实践。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表象层次上是着眼于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通过推进村庄布局优化、道路硬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等改变村容村貌的过程,实质上是顺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亲自谋划、推动实施的一项统筹城乡的“龙头工程”、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优美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的“民心工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完全吻合的。二十年来,浙江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建设,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拓展,浙江由“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不断跃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场景加速呈现。可以说,浙江“千万工程”的目标要求指向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内在契合的,浙江今天乡村振兴的领先优势也是源于“千万工程”在全国的率先谋划与实施。
“千万工程”加速了浙江农业乡村现代化进程,体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有之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毫无疑问,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千万工程”基于中国国情特色的伟大实践展现了中国式农业乡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本质的要求。
一是“千万工程”体现了乡村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2003年浙江常住人口4856万,与韩国全国人口相当。而且当时城镇化率约为53%,乡村人口众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尤其是长期城乡二元体制对乡村人口现代化形成了重要制约,成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主要障碍。“千万工程”通过根本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为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打下了坚实基础,加快形成人口众多的乡村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二是“千万工程”体现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千万工程”把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迭代升级、深化“千万工程”,不断丰富拓展乡村建设内容和要求,积极开展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未来乡村建设,积极探索富民强村的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着力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低收入农户、山区海岛县与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是“千万工程”体现了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2003年启动的“千万工程”1000个示范村的要求就是打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新社区。在新时代,深化“千万工程”建设中也明确要求在推动乡村物质建设的同时,加强传承中华文明,开展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赓续农耕文明,传承弘扬乡村社会优秀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促进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
四是“千万工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千万工程”是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我国广大农村是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建设的主阵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有机生命共同体,“千万工程”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倒逼乡村加快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型,加快促进乡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新道路。
五是“千万工程”体现了为世界提供了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样本的内在要求。“千万工程”乡村现代化不同于欧美、日韩的农村现代化,开创了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新路子。联合国评价中国“千万工程”为“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并称其“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千万工程”也向世界提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的经验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可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中国式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的“重要观察窗口”。
“千万工程”蕴含着“三农”工作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浙江“千万工程”二十年的伟大实践和显著成效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领域的生动范例,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农”新篇章。
一是体现坚持人民至上。“千万工程”贯穿了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真正站在广大农民群众的立场,维护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积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把不断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福祉作为“三农”工作的立足点和根本归宿。
二是体现坚持自信自立。“千万工程”是我国乡村发展的重大变革,创新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机制,改变“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社区”的状况,彰显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是体现坚持守正创新。二十年的 “千万工程”,注重把中央的精神与浙江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创新性的战略思路转化为具体工作载体,把基层群众创造的创新经验提炼为指导工作的思路方法,绝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的内涵和建设内容,不断拓展“三农”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与时俱进的“三农”科学发展之路。
四是体现坚持问题导向。“千万工程”是源于农村环境“脏、乱、散、差”表层次的问题,同时也注重深化、拓展和解决深层次问题。浙江联动推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解决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性制度性障碍,不断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形成了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引发的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大格局。
五是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 “千万工程”始终坚持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把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把村庄规划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把物质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从面上引向深入;坚持以系统战略思维推进“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形成了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的系统闭环。
六是体现坚持胸怀天下。“千万工程”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遵循世界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率先在全国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二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千万工程”不仅为全国创造了鲜活经验,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和世界各国更好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潘伟光(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