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在天长,正当大暑(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admin
2022-07-22 10:03:15

  新华社天津7月21日电(记者周润健)“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北京时间7月23日4时07分将迎来大暑节气,此时节,热浪滚滚,万物如同被蒸煮,我国大部分地区迎来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公历每年7月22日至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为大暑之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一般在“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俗谚。此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非常炎热,经常会出现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骄阳如烈火,酷热难耐;当阴天下雨时,天气更是闷得令人喘不过气来,如在蒸笼之中。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大暑分为三候,其中的二候为“土润溽暑”,意思是说土壤浸润,天气闷热,湿气很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土润溽暑”有解释:“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文人墨客也都曾用“蒸郁”一词来形容大暑前后的闷热潮湿之感。

  大暑前后,土地湿润,天气炎热,农作物生长最快,草木郁郁葱葱,蚱蜢、蜻蜓、蟋蟀等昆虫也比较活跃,所以有些地方的百姓在茶余饭后还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小暑接大暑,大暑连三秋。大暑一到,也意味着离秋天越来越近了。唐代诗人元稹说“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这里的“林钟”是古乐十二律之一,随着律音响起,夏天(九夏)就要过去了。

  大暑前后大众该如何养生?由国庆结合养生保健专家的建议提醒,此时节频现高温天气,要注意预防中暑,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及时补水,尽量少喝冰水;调整好出行时间,尽量规避高温时段出行;注意室内降温;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讲究饮食卫生。

  在日常餐饮方面,除了要多吃新鲜果蔬外,还应适当多吃些清热祛湿、益气补脾的食物,如荷叶绿豆粥、海米冬瓜汤、老鸭汤、薏仁鲫鱼汤、番茄牛肉煲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乐摩科技(02539)11月2... 乐摩科技(02539)于2025年11月25日-2025年11月28日招股,拟全球发售555.56万...
动向极其危险,国际社会需高度警...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记者袁睿、刘杨)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日方将在与中国台湾...
金辰街道政企沙龙促多民族文化跨...   本报讯 记者胡耀元报道 日前,盘龙区金辰街道“跨界融合 创见未来”政企沙龙活动在昆明理工泛亚设计...
86岁陈燮阳天津指挥“传奇”音...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王洋 摄影 姚文生)日前,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音乐...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八次代表大...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八次代表大会2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