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红色丰碑 缅怀革命先烈
——我院师生为施洋烈士陵园扫墓
(2012-3-21 图:团委 文:***)
日暖风熏,翠柏凝春,清明又至。为缅怀革命英烈,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深化“感恩”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我院精神文明建设。3月28日,在学院党委的支持和学生工作部(处)、团委的组织下,我院近百名师生怀着敬仰之情到施洋烈士陵园,以寻访、追思、共颂誓词已经参观等的形式进行扫墓活动。
祭扫活动由学院办公室***主任主持。在炎炎烈日下,在庄严肃穆中,4位学生代表向先烈志士墓碑献上了两个花环,同时参加扫墓的全体教师、学生向英烈纪念碑默哀一分钟,深切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追思。10级企业财务管理的**同学,带领所有共青团员重温入团誓词,激励大家牢记职责使命,争做新时代的新青年。学生代表10级环境艺术设计的***同学发言,她倡议,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拼搏牺牲精神,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要立足本职、刻苦学习,以崭新的面容“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为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
学院党委副书记***,在讲话中寄语大家:我们缅怀先烈,就是要恪守**员入党、共青团员入团的誓言,坚定**员、共青团员的理想信念;我们缅怀先烈,就是要常怀感恩之心,珍惜幸福生活,懂得幸福来之不易;我们缅怀先烈,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我们缅怀先烈,就是要充分发挥**员、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旗、团旗添光彩。并提出了 “勤奋、爱国、担当”六个字,与全体师生共勉。
***主任也对大家提出希望,希望大家带着缅怀的心情而来,更要带着坚定的信念回去,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一名合格的新时期大学生,所有团员同学学习党的知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力争早日加入中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师生们逐一向烈士们敬献了自己亲手叠成的小白花,表达对革命烈士无限的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各系师生分头参观和回顾了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
祭奠活动结束后,全体师生纷纷表示,要继承先烈遗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创先争优,当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以实际行动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北周武帝孝陵,是宇文邕同武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咸阳市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米处,地上既无陵前石刻,也无封土和寝殿遗迹,是因被盗而清理的(注:姜捷:《陕西隋唐考古述要》,《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5期。)
它是一座长斜坡墓道的单室土洞墓,有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全长68.4米。
甬道内平置“孝陵志石”,还出有武德皇后志石1方,天元皇太后印1枚,随葬器物主要是150余件陶俑、一些陶模型器和陶器,另有不少金、铜、玉质小件器物和装饰器。资料显示,孝陵的营建、葬埋是遵照武帝临终“丧事资用,须使俭而合礼,墓而不坟”的遗诏行事的。
到了唐代,室内的陈设开始改变。
凳椅问世,而坐礼亦随之改变。唐天宝五年(公元756年)高元珪墓壁画中,有人坐在椅子上(图一)。
唐代文献也有一些相关的记载,但唐代有关椅子的资料究竟不多。[16] 当时的史料显示,唐代的居室文化仍然以席子为主。
[17] 然而,要想找出汉人到底於何时何地开始广泛地使用椅子,颇为困难。从图像与文献的资料来看,我们只能说,从盛唐以来,椅子大概日益流行,而最迟在宋初已经相当普遍。
因此,近代学者大都认为椅子是在晚唐与五代之际逐渐进入中国人的房室之中。[18] 图一: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高元珪墓 贺梓城,〈唐墓壁画〉,《文物》1959.8:31-33 -------------------------------------------------------------------------------- 16.详见贺梓城,〈唐墓壁画〉,《文物》1959.8:31-33。
唐代戴孚著《广异记》中有几条提到椅子的资料。详见〈仇嘉福〉及〈李参军〉的故事,方诗铭辑校,《冥报记.广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页58,201。
此外,相传为唐人周昉所画的〈挥扇仕女图〉中则有宫女坐於椅子,但此画是否唐代的作品很可疑。同样,相传为唐人卢楞伽所主画的〈六尊者像〉、唐人周文矩的〈宫中图〉和〈琉璃堂人物图〉、以及五代人王齐翰的〈勘书图〉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虽然都有椅子,但都很可能是宋代的作品。
详见James Cahill,An Index of Early Chinese Paintungs:T'ang, Sung,andYuua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pp.16,28-30,50。 17.崔咏雪,《中国家具史》,页59。
18.例如,王呜盛,〈箕踞〉,页3:黄正建,〈唐代的椅子与绳床〉,《文物》1990.7:86-88;及Craig Clunas,Chinese Furniture(London:Bamboo Publishing Ltd.,1988),p.16,都持此说。 页732 除了坐礼之外,椅子还引起了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变化。
由於室内的陈设互相关联,因此席地而坐时,必须用低矮型的家具。相反的,人坐上椅子以后,其他的家具也得跟著增高。
清人王鸣盛曾阐明此点。他说:「古人坐於地,下籍席,前据几,坐席固不用椅。
而几则如《书》所谓凭玉几、《诗》所谓授几。有缉御之类,其制甚小。
今桌甚大,俗名『八仙桌』,谓可坐八人同食,与几虽相似,实大不同。」[19] 此外,椅子的出现也影响了器皿的形状。
正如苏拭所说,「古者坐於席,故笾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唐宋出土的实物表明,唐代的器皿与宋代的器皿的确有明显的差异。
唐人因席地而坐,使用高型的饮食器具较为方便。到了宋代,饮食器置於高桌上,身体的位置及人的视线都不一样了。
因此,碗、盘、杯等食器都变得玲珑精巧。[20] 人们改用椅子以后,窗户的位置及屏风与屋顶的高低也因此改变;饮食习惯与衣著也跟随著家具改变,甚至人的心理状态可能也受到影响。
[21] 这种由低向高发展的趋势,涉及的层面极广。因此,有位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这次「室内革命」,可与二十世纪家庭的机械化相比。
[22] 至於中国的椅子究竟来自何处,源於何时、在何地出现,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二 、椅子渊源说四种 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要处理一个表面上很简单但实际上很复杂的问题:甚麽是椅子?关於这个问题,现在的词典并不是很有用。
例如《汉语大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只说椅子是「有靠背的坐具」,而这个定义可以包括很多种家具。[23] 对一般人而言,椅子最基本的定义应该是具有靠背的单人坐具。
此外, -------------------------------------------------------------------------------- 19.王呜盛,〈箕踞〉,页3-4。 20.详见陈伟明,《唐宋饮食文化初探》(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页63-64。
21.Sarah Handler,"The Revolution in Chinese Furniture:Moving from Mat to Chair,"Asian Art4.3(Summer1991):9-33。Wu Tung 认为,强调集体的上古中国社会不肯容忍代表「自由」 与「个人主义」的椅子 Wu Tung, “From imported'Nomadic Seat'to Chinese Folding Armchair,”Journal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Furniture Society 3.2(Spring1993):38-47,(原戴於 Boston Museum Bulletin 71{1973})。
22.Donald Holzman,“`A propos de l'origine de la chaise en chine,”T'oung Pao 53(1967):279。 23.《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及《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页733 我们心目中标准的椅子常有四条脚,有时也有扶手。[24] 这是现代人对椅子的了解,是经过几百年慢慢形成的概念。
「椅子」一词在唐代始见,最早称之为「倚子」。最早提及「倚子」的记载约在八世纪末。
[25] 唐人之所以称有靠背的坐具为「倚子」是很容易了解的,因为坐这种坐具时可倚靠靠背。如宋人黄朝英说,「今人用倚、卓字多从木旁,殊无义理。
字书从木从奇乃椅字。於宜切。
《诗》曰:『其桐其椅』是也。
倚、卓之字虽不经见,以鄙意测之盖人所倚者为倚,卓之在前者为卓。」[26] 因此可知,当时的倚子是有靠背的坐具。
从其他资料,我们也知道,唐代的倚子容易搬移,通常是单人坐的。[27] 总之,唐代的倚子应与现在的椅子相去无几。
「倚子」一词出现之后,椅子。
到了唐代,室内的陈设开始改变。
凳椅问世,而坐礼亦随之改变。唐天宝五年(公元756年)高元珪墓壁画中,有人坐在椅子上(图一)。
唐代文献也有一些相关的记载,但唐代有关椅子的资料究竟不多。[16] 当时的史料显示,唐代的居室文化仍然以席子为主。
[17] 然而,要想找出汉人到底於何时何地开始广泛地使用椅子,颇为困难。从图像与文献的资料来看,我们只能说,从盛唐以来,椅子大概日益流行,而最迟在宋初已经相当普遍。
因此,近代学者大都认为椅子是在晚唐与五代之际逐渐进入中国人的房室之中。[18] 图一: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高元珪墓 贺梓城,〈唐墓壁画〉,《文物》1959.8:31-33 -------------------------------------------------------------------------------- 16.详见贺梓城,〈唐墓壁画〉,《文物》1959.8:31-33。
唐代戴孚著《广异记》中有几条提到椅子的资料。详见〈仇嘉福〉及〈李参军〉的故事,方诗铭辑校,《冥报记.广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页58,201。
此外,相传为唐人周昉所画的〈挥扇仕女图〉中则有宫女坐於椅子,但此画是否唐代的作品很可疑。同样,相传为唐人卢楞伽所主画的〈六尊者像〉、唐人周文矩的〈宫中图〉和〈琉璃堂人物图〉、以及五代人王齐翰的〈勘书图〉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虽然都有椅子,但都很可能是宋代的作品。
详见James Cahill,An Index of Early Chinese Paintungs:T'ang, Sung,andYuua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pp.16,28-30,50。 17.崔咏雪,《中国家具史》,页59。
18.例如,王呜盛,〈箕踞〉,页3:黄正建,〈唐代的椅子与绳床〉,《文物》1990.7:86-88;及Craig Clunas,Chinese Furniture(London:Bamboo Publishing Ltd.,1988),p.16,都持此说。 页732 除了坐礼之外,椅子还引起了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变化。
由於室内的陈设互相关联,因此席地而坐时,必须用低矮型的家具。相反的,人坐上椅子以后,其他的家具也得跟著增高。
清人王鸣盛曾阐明此点。他说:「古人坐於地,下籍席,前据几,坐席固不用椅。
而几则如《书》所谓凭玉几、《诗》所谓授几。有缉御之类,其制甚小。
今桌甚大,俗名『八仙桌』,谓可坐八人同食,与几虽相似,实大不同。」[19] 此外,椅子的出现也影响了器皿的形状。
正如苏拭所说,「古者坐於席,故笾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唐宋出土的实物表明,唐代的器皿与宋代的器皿的确有明显的差异。
唐人因席地而坐,使用高型的饮食器具较为方便。到了宋代,饮食器置於高桌上,身体的位置及人的视线都不一样了。
因此,碗、盘、杯等食器都变得玲珑精巧。[20] 人们改用椅子以后,窗户的位置及屏风与屋顶的高低也因此改变;饮食习惯与衣著也跟随著家具改变,甚至人的心理状态可能也受到影响。
[21] 这种由低向高发展的趋势,涉及的层面极广。因此,有位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这次「室内革命」,可与二十世纪家庭的机械化相比。
[22] 至於中国的椅子究竟来自何处,源於何时、在何地出现,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二 、椅子渊源说四种 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要处理一个表面上很简单但实际上很复杂的问题:甚麽是椅子?关於这个问题,现在的词典并不是很有用。
例如《汉语大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只说椅子是「有靠背的坐具」,而这个定义可以包括很多种家具。[23] 对一般人而言,椅子最基本的定义应该是具有靠背的单人坐具。
此外, -------------------------------------------------------------------------------- 19.王呜盛,〈箕踞〉,页3-4。 20.详见陈伟明,《唐宋饮食文化初探》(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页63-64。
21.Sarah Handler,"The Revolution in Chinese Furniture:Moving from Mat to Chair,"Asian Art4.3(Summer1991):9-33。Wu Tung 认为,强调集体的上古中国社会不肯容忍代表「自由」 与「个人主义」的椅子 Wu Tung, “From imported'Nomadic Seat'to Chinese Folding Armchair,”Journal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Furniture Society 3.2(Spring1993):38-47,(原戴於 Boston Museum Bulletin 71{1973})。
22.Donald Holzman,“`A propos de l'origine de la chaise en chine,”T'oung Pao 53(1967):279。 23.《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及《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页733 我们心目中标准的椅子常有四条脚,有时也有扶手。[24] 这是现代人对椅子的了解,是经过几百年慢慢形成的概念。
「椅子」一词在唐代始见,最早称之为「倚子」。最早提及「倚子」的记载约在八世纪末。
[25] 唐人之所以称有靠背的坐具为「倚子」是很容易了解的,因为坐这种坐具时可倚靠靠背。如宋人黄朝英说,「今人用倚、卓字多从木旁,殊无义理。
字书从木从奇乃椅字。於宜切。
《诗》曰:『其桐其椅』是也。
倚、卓之字虽不经见,以鄙意测之盖人所倚者为倚,卓之在前者为卓。」[26] 因此可知,当时的倚子是有靠背的坐具。
从其他资料,我们也知道,唐代的倚子容易搬移,通常是单人坐的。[27] 总之,唐代的倚子应与现在的椅子相去无几。
「倚子」一词出现之后,椅子的历史便较好处。
1 宁夏贺兰县宏佛塔清理简报
2 宁夏贺兰县拜寺口双塔勘测维修简报
3 宁夏铜峡市一百零八塔清理维修简报
4 敦煌汉代烽燧遗址调查所获简牍释文
5 楼兰出土文书释丛
6 洛阳孟津晋墓,北魏墓发掘简报
7 四川广元鞍子梁西晋涯墓的清理
8 龙门石窟“北市彩帛行净土堂”
9 有关安阳两个石窟的几个问题及补充
10《化度寺?禅师舍利塔铭》
11林城李氏墓志考
12赵孟頫《天冠山诗》贴考辩
淮阴高庄战国墓发掘于1978年。是年3月26日,在今淮安市的前身,原淮阴地区的清江市城南乡高庄发现了这座古墓,清江市博物馆随即进行了抢救发掘。经发掘,该墓共出土各类文物291件,其中有青铜器176件,陶瓷器37件,玉石器9件,骨角器59件,铅纺轮4件,木陀罗器6件,是迄今为止江苏境内出土青铜器最丰富的先秦大墓。这些随葬品既是判断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亦是研究先秦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的宝贵资料。为了发掘该墓之丰富内涵,进行考古发掘之总结,1988年发表了发掘简报,并随即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淮阴高庄战国墓》内容简介:淮阴高庄战国墓发掘于1978年。是年3月26日,在今淮安市的前身,原淮阴地区的清江市城南乡高庄发现了这座古墓,清江市博物馆随即进行了抢救发掘。经发掘,该墓共出土各类文物291件,其中有青铜器176件,陶瓷器37件,玉石器9件,骨角器59件,铅纺轮4件,木陀罗器6件,是迄今为止江苏境内出土青铜器最丰富的先秦大墓。这些随葬品既是判断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亦是研究先秦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的宝贵资料。为了发掘该墓之丰富内涵,进行考古发掘之总结,1988年发表了发掘简报,并随即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淮阴高庄墓的出土是淮安考古的重大发现,是淮安考古工作者发掘的第一个先秦大墓,其中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是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辛苦劳动的结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在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文物局、淮安市文物管理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05年,我们修复了该墓青铜器,使该墓出土的青铜器都得到妥善保护和修复。在淮安市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之际,我们将该墓相关资料结集出版。此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许多文物图片都是第一次面世和发表。
土坑墓是中国古代墓葬形制的主要形式之一,土坑墓也分很多种,有按平面形状分、按葬具分等分类方法;但共同特点是在地面上挖出土坑埋葬。贴出的图是《考古》2010年第11期一篇发掘简报的截图,是比较简单的土坑墓的平、剖面图(上为平面、下为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