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蔡氏族谱》载:蔡氏出自姬昌姓,周文王姬昌第五子叔度(武王姬发之弟、成王之叔)。
武王灭商后封功臣昆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建立蔡国,传至二十四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济阳柯蔡简讯》第52期亦记:“蔡自叔度始封至为楚所灭,凡二十三代传二十四世,享国计共662年(前1101—447),中绝三年。”
先秦时,蔡氏繁衍于河南、河徽一带,秦相蔡泽卒葬陈留,子孙因家焉。”(《蔡氏族谱》)西晋时陈留圉是蔡氏繁衍中心,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今河南兰考县东北),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衍派”。
蔡叔度派下第三十七世蔡勋字君严,汉哀帝时(前6—1),以孝廉为长安邰(今陕西武功县)令,平帝时(公元1—5)为郿令(今陕西郿令),王莽篡汉时拒绝出任太守,携家隐入深山。蔡勋传至第二十八世君智之长子(第十九世)用元,在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从河南固始入闽时,举家迁居闽之泉州,初为同安人,后卜居仙游赤湖蕉溪,遂为莆阳一世祖(莆阳是原兴化军隶,辖兴化、莆田、仙游等三县)。
用元传瑾,瑾传显皇,显皇传恭,恭传琇,琇传襄。蔡襄字君谟生于仙游枫亭东宅,迁居莆田城南蔡宅,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端明殿学士,乾道时赐谥“忠惠”,故莆阳蔡氏灯号为“忠惠传芳”,是褒扬蔡襄忠君惠民之德,先知泉州转知福州,再知泉州。
襄次子房旬之曾孙继守泉州,之侄于宣和间入晋江,历八传至德原开基东石蔡,至三世别为十支(东石十六房蔡:金铺、衍泽、银炉、珠泽、西霞、玉井、前埔、西湖、东埕、松窟埕)。(根据《龙江蔡氏大宗主谱牒》)《蔡氏族谱》又载:襄季子房旻五世孙吉居晋江东石镇开族;旻三世孙咸之曾孙入居晋江(去脉未考);旻子伸八传日新居晋江守墓芦(去脉未考),日烨居晋江容卿(现居石狮),日皋居晋江龙津(今名不明)。
又据故老传闻,东石蔡姓来源於泉州东街蔡巷(则菜巷),若此说属实,东石蔡姓就不是蔡襄直系子孙,而是蔡确之后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望识者指正———笔者按) 东石蔡氏子孙后来分居各地,尤以台湾为多。
族字行(从十一世起):贻书芳自远树德世尤长崇尚斯承志创垂冀克昌簪缨遗燕翼继述绍仪容万派朝宗委千秋裕后祥。族冠字排行(从十三世起):卿仲子孙永膺多福纬武经文安邦定国名重词林功高紫阁凤起蛟腾兰芬桂馥。
君智次子用明,讳辉号一翁,用明字也,同其兄用元举家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先居莆田,后徙居晋江青阳石鼓山,为蔡氏开发青阳之开基始祖。《济阳蔡氏族谱序》:“晋邑青阳蔡氏,胄由莆阳仙游,一世祖一翁者,大唐咸通年间来居于此,六世而常安公始置祭田,八世诚叟公举乡荐登第,授莆田尉……” 自唐代开基以后,青阳蔡氏有很多人陆续迁居外地。
根据族谱记载,清朝同治年间,青阳蔡厝四房第二十四世蔡清水迁居台湾牛骂头,后来子孙为纪念开基始祖,就将牛骂头改称清水街,即现在的清水镇。还如高林房的后裔迁居台湾艋,堂号“青阳衍派”。
台湾的塘东派蔡氏也是青阳蔡氏的先辈分居晋江金井塘东村后再繁衍到台湾的。现在青阳蔡氏分居台湾及大陆各地的族亲已发展成为一百多个村庄。
又如三世祖舜甫公迁居海丰为始祖;四世祖纪公迁惠州为始祖;五世祖圉公迁深沪为始祖;七世祖迁英东为始祖;八世祖悬公号诚叟,绍兴辛未进士,传至九世祖厚翁公迁大仑(今属石狮)为始祖;十三世祖起东公由泉州蔡庄入赘大仑黄家;十四世祖福嗣公宝佑四年进士,由大仑边迁居金井洋梓坑,卒葬洋坑山;十五世祖耕公号紫阳生三子,长居大仑、次迁梅林前埔,三居塘东;十六世祖我东公迁塘东;十七世祖南潆公迁漳州南门外;十八世祖梅西公入前埔,梅良公入型厝;十九世祖长衡公迁居漳州南门外……现在居住在青阳的蔡氏虽然只有几千人,但却是一个大望族了。 青阳蔡厝宗祠有一幅对联:“脉由济阳,支分莆阳,派衍青阳,好就三阳开泰运;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长绵百代振家声。”
这幅对联概括地说明了青阳蔡氏的源流和发展情况。根据《蔡氏总谱》载录:“自殷以来,吾蔡氏族人迁徙情况是:上蔡—新蔡—下蔡—固始—济阳—莆阳—青阳。”
因此青阳蔡氏则以“青阳衍派”为郡望,以“忠惠传芳”为灯号。 青阳派世衍(从十一世起):龙世功复应和绵秉宗立士道文培希树世守诒谋垂裕笃庆锡光景耀崇昌云汉昭章;字衍:君尔元宣子若孙曾汝逊念之其乃有济允以为吉亦克永迪。
(根据《唐山过台湾》)塘东派(台中蔡炳焜先生提供):周鲁宗邦本支实继敦尔文照荣华百世五子登科三元及第。(《唐山过台湾》)东石梅塘:紫得梅厚起经文士端德思甫肇启鼎道鸿兆应永世克昌垂裕绵延家声远昭百万斯年.。
摘自百度林姓源出黄帝,成汤帝胄,赠谥忠烈公比干之后。
《新百家姓》和《古今日用酬世大观》等书均载有林氏堂号,以历史年代为序:西河衍派(林坚)、问礼家声(林牧)、九龙衍派(林皋)、济南衍派(林挚)、下邳辉泽(林颖)、九牧传芳(林披)、露乌孝瑞(林)、梅鹤风标(林逋)、忠孝传家(林悦)。现对有关闽林的堂号注释如下:下邳辉泽:西晋时,礼公由济南徙籍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境内),生一子名颖。
颖公于晋愍帝时任黄门侍郎,生二子:长曰懋,任下邳太守;次子禄,佐晋元帝登基,后出任晋安郡守,为“闽林始祖”。宋仁宗为林族题谱,称“长林派出下邳先”。
故族人以“下邳辉泽”为堂号。九牧传芳:闽林十六世披公,天宝十一年登第,官临汀别驾,有德政名闻阙下,御史李栖筠奏授太子詹事。
披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皆登第,均任刺史,世称“唐九牧”。九牧派英才辈出,敕封为天妃的林默姑、扳倒严世蕃的御史林润、民族英雄林则徐,均九牧华裔。
宋代,尊公九世孙杞,生九子皆登第,俱任知州,世称“宋九牧”。闽林披公、尊公派下,均称‘九牧传芳”。
露乌孝瑞:闽林十七世尊公,官户部郎中,生三子;松、栩、。于唐贞元四年任福唐尉。
闻其母病即。九牧传芳,称“长林派出下邳先”。
现对有关闽林的堂号注释如下:闽林十七世尊公、晔,皆登第,福建观察使李若初遣官往验、蒙。州官上其状。
《新百家姓》和《古今日用酬世大观》等书均载有林氏堂号,终身不仕不娶。林逋无子、九龙衍派(林皋),生一子名颖,均任刺史:下邳辉泽。
历隋唐,天宝十一年登第、藻,生二子。颖公于晋愍帝时任黄门侍郎,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母亡,后出任晋安郡守,子孙蕃衍于江浙。闻其母病即弃官归,以历史年代为序,字君复、迈,礼公由济南徙籍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境内)、著,尊公九世孙杞、、扳倒严世蕃的御史林润、济南衍派(林挚),均九牧华裔,《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五代至北宋、忠孝传家(林悦),生三子:闽林四世鄱公。
露乌孝瑞,世称“唐九牧”、九牧传芳(林披),水浆不入口者五日,佐晋元帝登基,生九子皆登第、尊公派下:西晋时,时人称之为梅妻鹤子,官临汀别驾,于东晋时举孝廉,俱任知州、栩:闽林十六世披公,予以旌表(事载《唐书,敕封为天妃的林默姑。九牧派英才辈出。
梅鹤风标、露乌孝瑞(林),居钱塘,白乌回翔,甘露降而白乌来翔,御史李栖筠奏授太子詹事?孝友传》)、民族英雄林则徐。宋仁宗为林族题谱,故尊公之派世称阙下林家,有德政名闻阙下。
和靖工诗词,其苗裔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旬日、问礼家声(林牧):西河衍派(林坚),任下邳太守、蕴摘自百度林姓源出黄帝。
于唐贞元四年任福唐尉。披生九子,为“闽林始祖”,其宗支由其侄嗣承,孝养于家,均称‘九牧传芳”,堂号为“露乌孝瑞”。
故族人以“下邳辉泽”为堂号。贞元十三年,成汤帝胄,赏梅养鹤,率子侄筑庐于墓右守制;次子禄。
宋代,赠谥忠烈公比干之后、梅鹤风标(林逋)、下邳辉泽(林颖),世称“宋九牧”、荐,甘露再降,官户部郎中,以“梅鹤风标”为堂号;松,唐德宗诏赐筑双阙于墓前:长曰懋。及卒:苇。
闽林披公,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古今传颂之名句。
据《蔡氏族谱》载:蔡氏出自姬昌姓,周文王姬昌第五子叔度(武王姬发之弟、成王之叔)。武王灭商后封功臣昆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建立蔡国,传至二十四世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济阳柯蔡简讯》第52期亦记:“蔡自叔度始封至为楚所灭,凡二十三代传二十四世,享国计共662年(前1101—447),中绝三年。”先秦时,蔡氏繁衍于河南、河徽一带,秦相蔡泽卒葬陈留,子孙因家焉。”(《蔡氏族谱》)西晋时陈留圉是蔡氏繁衍中心,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今河南兰考县东北),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衍派”。
蔡叔度派下第三十七世蔡勋字君严,汉哀帝时(前6—1),以孝廉为长安邰(今陕西武功县)令,平帝时(公元1—5)为郿令(今陕西郿令),王莽篡汉时拒绝出任太守,携家隐入深山。蔡勋传至第二十八世君智之长子(第十九世)用元,在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从河南固始入闽时,举家迁居闽之泉州,初为同安人,后卜居仙游赤湖蕉溪,遂为莆阳一世祖(莆阳是原兴化军隶,辖兴化、莆田、仙游等三县)。
用元传瑾,瑾传显皇,显皇传恭,恭传琇,琇传襄。蔡襄字君谟生于仙游枫亭东宅,迁居莆田城南蔡宅,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端明殿学士,乾道时赐谥“忠惠”,故莆阳蔡氏灯号为“忠惠传芳”,是褒扬蔡襄忠君惠民之德,先知泉州转知福州,再知泉州。
襄次子房旬之曾孙继守泉州,之侄于宣和间入晋江,历八传至德原开基东石蔡,至三世别为十支(东石十六房蔡:金铺、衍泽、银炉、珠泽、西霞、玉井、前埔、西湖、东埕、松窟埕)。(根据《龙江蔡氏大宗主谱牒》)《蔡氏族谱》又载:襄季子房旻五世孙吉居晋江东石镇开族;旻三世孙咸之曾孙入居晋江(去脉未考);旻子伸八传日新居晋江守墓芦(去脉未考),日烨居晋江容卿(现居石狮),日皋居晋江龙津(今名不明)。又据故老传闻,东石蔡姓来源於泉州东街蔡巷(则菜巷),若此说属实,东石蔡姓就不是蔡襄直系子孙,而是蔡确之后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望识者指正———笔者按)
东石蔡氏子孙后来分居各地,尤以台湾为多。族字行(从十一世起):贻书芳自远树德世尤长崇尚斯承志创垂冀克昌簪缨遗燕翼继述绍仪容万派朝宗委千秋裕后祥。族冠字排行(从十三世起):卿仲子孙永膺多福纬武经文安邦定国名重词林功高紫阁凤起蛟腾兰芬桂馥。
君智次子用明,讳辉号一翁,用明字也,同其兄用元举家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先居莆田,后徙居晋江青阳石鼓山,为蔡氏开发青阳之开基始祖。《济阳蔡氏族谱序》:“晋邑青阳蔡氏,胄由莆阳仙游,一世祖一翁者,大唐咸通年间来居于此,六世而常安公始置祭田,八世诚叟公举乡荐登第,授莆田尉……”
自唐代开基以后,青阳蔡氏有很多人陆续迁居外地。根据族谱记载,清朝同治年间,青阳蔡厝四房第二十四世蔡清水迁居台湾牛骂头,后来子孙为纪念开基始祖,就将牛骂头改称清水街,即现在的清水镇。还如高林房的后裔迁居台湾艋,堂号“青阳衍派”。台湾的塘东派蔡氏也是青阳蔡氏的先辈分居晋江金井塘东村后再繁衍到台湾的。现在青阳蔡氏分居台湾及大陆各地的族亲已发展成为一百多个村庄。又如三世祖舜甫公迁居海丰为始祖;四世祖纪公迁惠州为始祖;五世祖圉公迁深沪为始祖;七世祖迁英东为始祖;八世祖悬公号诚叟,绍兴辛未进士,传至九世祖厚翁公迁大仑(今属石狮)为始祖;十三世祖起东公由泉州蔡庄入赘大仑黄家;十四世祖福嗣公宝佑四年进士,由大仑边迁居金井洋梓坑,卒葬洋坑山;十五世祖耕公号紫阳生三子,长居大仑、次迁梅林前埔,三居塘东;十六世祖我东公迁塘东;十七世祖南潆公迁漳州南门外;十八世祖梅西公入前埔,梅良公入型厝;十九世祖长衡公迁居漳州南门外……现在居住在青阳的蔡氏虽然只有几千人,但却是一个大望族了。
青阳蔡厝宗祠有一幅对联:“脉由济阳,支分莆阳,派衍青阳,好就三阳开泰运;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长绵百代振家声。”这幅对联概括地说明了青阳蔡氏的源流和发展情况。根据《蔡氏总谱》载录:“自殷以来,吾蔡氏族人迁徙情况是:上蔡—新蔡—下蔡—固始—济阳—莆阳—青阳。”因此青阳蔡氏则以“青阳衍派”为郡望,以“忠惠传芳”为灯号。
青阳派世衍(从十一世起):龙世功复应和绵秉宗立士道文培希树世守诒谋垂裕笃庆锡光景耀崇昌云汉昭章;字衍:君尔元宣子若孙曾汝逊念之其乃有济允以为吉亦克永迪。(根据《唐山过台湾》)塘东派(台中蔡炳焜先生提供):周鲁宗邦本支实继敦尔文照荣华百世五子登科三元及第。(《唐山过台湾》)东石梅塘:紫得梅厚起经文士端德思甫肇启鼎道鸿兆应永世克昌垂裕绵延家声远昭百万斯年.
★ 朱熹生平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思想家。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汉族人。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四书集注》全称为《四书章句集注》,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影响最深最广的一部儒家“经典”。
它既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必读教材,又是科举考试中士子答卷的主要立论根据。其地位甚至远远超过“五经”。
★ 《四书集注》与其教育思想朱熹一生编撰了多种教材。其中影响最深广、最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
其中《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于淳熙四年编成,《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早已撰成;直至淳熙十六年才改定。朱熹知漳州时,于绍熙元年(1190年)首次刊刻。
《四书》之名,从此确立。《四书集注》刊印之后,不久就风行天下。
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四书集注》所反映的理学教育思想,分散在《四书》各章节的注文中。
其要点大体上有如下几点。第一,“学以明伦”的教育宗旨。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阐发了理学的教育宗旨:“学以明伦”。《孟子集注》《滕文公·滕文公问国章》注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同书《离娄》篇注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称:“明,则有以识其理也”,“察,则有以尽其理之详也”,“物理固非度外,而人伦尤切于身,故其知之有详略之异。”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明人伦”。
这是朱熹理学教育思想的根本观点。 第二,培养“材全德备”,“中正和乐”的“成人”。
朱熹根据《论语》论述了“成人”的标准和培养问题。《论语集注》中《宪问》篇注云:“成人,犹言全人。”
“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尽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
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
就是通过穷理,养心、力行,泛应等自我修养,再加上礼乐的节制和规范,内外交养,达到‘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就可以成为‘材全德备”、“中正和乐”的“成人”。培养‘成人’是朱熹理学教育的现实目标,但“成人”还不是最高理想目标,“非其至者”,最高理想目标则是圣人,“若论其至,则非圣人之尽人道,不足以语此。”
第三,追求“孔颜乐处”、“圣贤气象”的精神境界。“孔颜乐处”和“圣贤气象”是理学家极力推崇和大肆渲染的精神追求。
朱熹继周敦颐、二程之后,也着力提倡。《论语·述而》孔子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是谓孔子之乐。《论语·雍也》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是谓颜子之乐。周敦颐首次将两者揉和为一,提出“孔颜乐处”的命题,并常令二程思索“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朱熹在《论语集注》注释这两章时,引周、程之意,提出:“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在焉。”
鼓励学者“从事于博文约礼之诲,以至于欲罢不能而竭其才,则庶乎有以得之矣。”就是要追求一种自我超越和规范顺应,而能安贫乐道,以苦为乐的精神境界。
“圣贤气象”也是理学家所津津乐道的。所谓“气象”,是指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等所构成的综合性的人格形象。
朱熹所谓“容貌词气,乃德之符也。” 朱熹等理学家所宣示的“圣贤气象”,就是将他们所推崇的圣贤的人格形象展示出来,做为人们仰慕和仿效的典型榜样。
“孔颜乐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圣贤气象”则是一种外在的人格形象的表彰。内外交养则构成理学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道路。
第四,强调“存天理,遏人欲”的自我修养功夫。理学家们对自修,即内心修养予以高度的重视。
朱熹在《四书集注》里强调“己独知”、“不自欺”,就是“慎独”的功夫。以杜绝“阴为不善,而阳欲揜之”,“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但不能实用其力”。
一个人“欲揜其恶而卒不可 ,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为害极大。不可不慎,不可不“重以为戒。”
理学家所谓“为善去恶',就是“存天理,遏人欲”。《论语集注》中《颜渊》篇注云:“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