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青杨昕达:乐在大陆追逐光影舞动人生
admin
2022-10-01 18:50:56
0

  rame frameborder="no" src="https://nen.bdy.lnyun.com.cn/pages/article/view-or.html?video=21b6264d086e92769bdeb2b4ac533b22&divcol=202210&cover=1&q=undefined" width="700px" height="400px">rame>

  视频:【情牵两岸】“90后”台湾青年南京逐光影 舞人生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南京9月29日电 题:“90后”台青杨昕达:乐在大陆追逐光影舞动人生

  中新网记者 朱晓颖

  夜幕降临。南京闹市区新街口,人车川流不息。市中心街角,名为“舞岛”的练舞房里响起鼓点和乐声,一位年轻人走到人群最前排,开始领舞。贴满海报的墙壁上,倒映出他丝滑舞步的剪影,像流动的画。

  追逐光影和舞动人生——交织在这个年轻人生命中的两件事,似乎在此刻达成了某种融合。舞房里,摆设着有关影视制作、舞蹈国际赛事的奖杯,显示主人公在一些国际比赛的舞台上已崭露头角。

杨昕达在拍摄影片。 受访者供图。

杨昕达在拍摄影片。 受访者供图

  他叫杨昕达,今年24岁,来自台湾。他是两岸婚姻家庭的后代,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广东人。

  从小学二年级起,他随母亲从台湾搬到广州上学、生活。母亲从事戏剧工作,常常在家弹古筝、写书法。受母亲熏陶,杨昕达从小对文化艺术产生浓厚兴趣,高中阶段就喜欢拿着摄像机到处做“拍客”。

  直至考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他开始了专业影视求学生涯。后来,他担任了5年南京大学官方宣传片导演的职务,做过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校友晚会的执行导演。

  “南大给我的滋养,不仅是业务技术的提升,更在于人文情怀的熏陶:她教会我,如何用更有温度的视角看待世界,如何在时代大背景下洞察普通人的命运。”怀着这样的心态,他拍摄了纪录片《向南》(三部曲),讲述当代大学生学成返乡、回馈社会的真实经历。

  一次偶然的旅游经历,让他斩获了国际奖项。从纽约州立大学交换留学回到南京大学后,他和校友在日本短暂旅游了几天,到了东京郊外的镰仓。

  作为旅拍达人,杨昕达发现这个环海小城保留着古朴的风貌,人们的生活慢速且原生态。他记得,当时他在路边买了一瓶饮料,饮料瓶上写着“Original”(本源),身边开往东京的列车呼啸而过。他觉得,这个“原汁原味”的味道和环境非常契合,于是将那一瞬间抓拍下来,后来在纽约广告节上获奖。

杨昕达在自己开设的“舞岛”练舞房里冲调饮品。 朱晓颖 摄

杨昕达在自己开设的“舞岛”练舞房里冲调饮品。 朱晓颖 摄

  从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后,杨昕达的职业轨迹,却转向了舞蹈。

  2021年7月,他和大陆、台湾的南大校友在南京创办了街舞社,起名“舞岛”,寓意将这里打造成城市中以舞会友的小小栖息地。

  首次创业、商业化运作,杨昕达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从跑腿找场地,到舞房装修涂鸦,再到招募学员,他都亲力亲为。虽然吃了不少苦,但舞房经营渐入佳境,半年多时间就实现了盈亏平衡。

  “目前市中心的这个舞房有270平方米,有19位街舞老师,教授传统街舞、爵士舞、现代舞等课程,累计学员超过500名,学员规模还在扩大。”他介绍。

  杨昕达告诉记者,之所以开街舞社,也是和兴趣爱好密切相关——街舞几乎伴随着他的整个成长经历。

  在小学时,因为好动,他被妈妈送去学习街舞。彼时,广州街舞培训机构寥寥无几。学跳街舞后,他觉得很“上头”,一发不可收拾,坚持到现在。

  在纽约交换学习期间,他担任了当地舞队Culture Shock的编舞师,并带领团队前往美国奥尔巴尼比赛。“街舞视觉上很酷炫,但编舞却非常枯燥。我曾经为了编排好看的队形和层次,画了这么厚一本A4纸合订本”,他用手示意。

  长时间在影视、舞蹈两个“频道”切换,杨昕达突发奇想,他觉得两者是共通的:影像是媒介,舞蹈也是媒介,传递人的思想与情感,在输出中获得共鸣。那么,能不能融入影视与街舞,创作跨界艺术作品?

  他找到了这样的表达载体,拍摄制作了《静止与躁动》。

杨昕达在领舞。 受访者供图

杨昕达在领舞。 受访者供图

  这个街舞短片,讲述了广州一对爱好街舞的兄妹不幸罹患渐冻症、与病魔抗争的故事。随着病情发展,兄妹俩原本灵活的身躯,逐渐发展到全身都无法动弹,但仍热爱舞蹈、热爱生命。

  “这是一部舞蹈影像,把编导、叙事、编舞做了整合。”让他不曾想到的是,该短片因独创的方式、感人的情节打动了评委,最后在北京国际舞蹈影像艺术季上获得最佳表演奖。

  推波助澜般,这给了杨昕达更多创业的灵感。他筹备在南京台湾青年创业学院开设影视工作室,寻找兴趣与创业结合的更多可能性。

  多年在广州、南京的生活经历,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广州、南京就是我的第二、第三故乡,家的感觉就是安全感。我才24岁,人生还有很多可能性,乐见这些可能性在未来开花结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收单主业面临天花板 拉卡拉再... 中经实习记者 许璐 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面对行业承压与增长瓶颈,第三方支付“老兵”拉卡拉(30077...
专访奥雅纳王凌飞:城市更新需平... 中经记者 郭阳琛 石英婧 上海报道城市更新是一场“持久战”,需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随着技术...
“文化小大使”打开了解中国的一... 转自:光明日报本报北京7月4日电(记者俞海萍)2025年“文化小大使”交流活动暨2026年活动发布仪...
00后怎么赚钱白手起家,怎么创... 【青岛新闻网独家】文本/贝利图片,视频/张力维20岁能赚多少钱?想必大部分人在这个年纪还在无忧无虑的...
热门创业项目有哪些,热门创业行...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未来互联网领域将进一步整合大量社会资源,创造新的产业...
哈马斯就停火提案做出回应 当地时间4日晚间,消息人士表示,哈马斯已经向相关斡旋方就加沙停火提案做出积极回应,并将很快发表官方声...
手绘简易创业海报图片,创业手抄... image/99e2e4abcaab472b9829ff3297c12cc4" />
青海省学术期刊工作交流会召开 本报讯 (记者 王煜鹏) 7月4日,由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协举办的青海省学术期刊工作交流会在中国科学院...
在机器人生产企业看“中国智造” 转自:光明日报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安徽省芜湖市汇聚300多家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