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绘本阅读为载体,培养大班幼儿提问能力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提出 从国内外学生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学生善于解答问题,但国外的学生更善于提出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本质上的差异。
孩子的提问,往往包含着他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对事物之间各种联系的探究,包含了孩子一定的思考、想象、分析和判断。当孩子在经验的调动过程中,与原有经验发生矛盾时,孩子就会提出质疑“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使旧经验进一步拓展延伸从而产生新经验。
可见,提问不仅是孩子思维的运作过程、新旧经验的衔接过程和新旧经验的积累过程,更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我们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发展幼儿的语言与认知能力,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问,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实践研究方向。
绘本阅读:绘本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写给孩子的,带插图的书。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
绘本阅读主张幼儿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生生互动为主,师生互动为辅,所以必须是手不离本,眼不离图,用图引出文字,用文字补充图意。魅力在于绘本符合孩子思维特点,更能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画面精美,富有内涵,能给孩子美的熏陶。绘本能激活孩子的想象,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绘本里还会预留给孩子许多想象的空间,让孩子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设计书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画面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会让孩子产生丰富的联想,对故事进行自我扩充、延伸。
孩子在零压力的情况下,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融入绘本的故事情境,并透过有意义的提问和引导,培养孩子逻辑思考、预测推理能力,以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提问能力:提问是学生课堂参与的一种形式,对幼儿来说是其在课堂中的一种语言交流活动,还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是幼儿合作学习的一条途径,也是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培养其创新性思维的一个过程。
孩子的提问能力,往往包含着他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对事物之间各种联系的探究,如推理、想象、分析和判断。当孩子在经验的调动过程中,与原有经验发生矛盾时,孩子就会提出质疑“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等问题,这就需要幼儿会提问,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研究的意义 (一)印证理论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技能,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儿正处于好奇好问的阶段,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的事情常常会发问。他们渴望从成人的回应中得到答案、得到认可、得到共鸣。
幼儿在提问与追问的过程中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思维也越来越活跃。 (二)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思考 绘本是一种适合儿童阅读的图画书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美学和人生哲理,几乎涵盖了幼儿生活和成长的各个方面。
以阅读绘本为载体,引发幼儿提问能凸显幼儿的个性、激发幼儿的想象、丰富幼儿的情感,从而引导幼儿品味绘本中深刻内涵和无穷趣味。 (三)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 要培养幼儿提问能力,首先要对幼儿语言和认知能力有充分的了解,这也对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解读幼儿的语言提出了要求。
幼儿由于受到思维逻辑能力发展的限制,常常会问出一些成人觉得“好笑”,或者是“无聊”的问题。如何既尊重幼儿的想法又能引导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对教师回应策略的挑战,也是教师师幼平等的重要标志。
因此,增进师幼互动共同成长,符合当前行形势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研究步骤 2013年6月,本人申报了的课题《以绘本阅读为载体,培养大班幼儿提问能力的实践研究》立项为徐汇区教育学会课题。
一年来,借助上海市名师基地的平台,在应彩云导师的引领下学习了《情境化阅读设计》一书中绘本教学策略,积极为幼儿创设提问的环境,不断尝试能激发幼儿提问兴趣、提高幼儿提问质量的教学策略。 (一)研究方向 通过大班年龄段绘本阅读课例的研究,探索教师引导幼儿提问的策略与方法,帮助幼儿养成阅读后提问的习惯,以提问促进幼儿语言与认知能力。
(二)研究内容 1、大班幼儿提问能力的现状与对比分析。问卷调查:大班幼儿提问能力的表征水平;调查分析:影响大班幼儿提问能力发展的因素。
2、促进大班幼儿提问的绘本阅读课例研究。设计绘本教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教学策略。
平行班对比调查,分析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3、提高大班幼儿提问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准备阶段查阅学前教育、儿童语言发展、早期教育方面的书籍、文献,学习了奥苏贝尔的学习成就动机理论,明确了大班幼儿提问能力的内涵,以及绘本阅读活动的概念与意义, 为本研究奠定了专业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法:在实施阶段以上海市应彩云名师基地为平台,参加每月的实践课研讨。
就是写你读书是发生的小故事 例文: 我的读书故事 小时候我就喜欢看书,一碰到新书,就会津津有味地读个没完。
幼儿园时读插图书,学会了拼读后,我就读注音故事。什么《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故事集里面的故事一个也不放过。
到了十岁时,我就开始读名著了。我的书架上也摆满了中外名著,除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外还有《冰心作品选》《朱自清散文集》《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记得有一次,妈妈单位发了200元书券,我非常高兴,这意味着我又可以读许多新书了。妈妈塞给我100元书券,我迫不及待赶往新华书店,可已经晚了,我梦寐以求的《感动小学生的一百个母亲》已经被销售一空,我懊恼地回到了家,整天耷拉着脑袋。
妈妈的一句亲切的问候,终于让我那忧伤的堤坝决口了,我放声大哭,眼泪喷涌而出:“《感动小学生的一百个母亲》那本书已经卖完了,我以后再也读不到了!”妈妈则在一旁笑嘻嘻地说:“原来为这哭鼻子呢,别哭了,妈妈给你搞定!” 第二天,妈妈下班回来了,手里多了一个包裹,妈妈把包裹搁在我面前,一脸轻松地说:“打开看看。”啊!竟然是《感动小学生的一百个母亲》!妈妈真是说话算话,立竿见影!我张开双臂和妈妈拥在一起。
随即,我就捧起书本,甜甜地读了起来。 读书是甜的,让这种甜甜的滋味伴随我的一生吧。
孩子以自主阅读的方式尝试猜想故事内容,认真观察画面,大胆想象。用清楚、完整的语言分享了自己对画面的独特认识,回答非常精彩。在这一环节我应该抓住契机进行重点页面的讲解。在集体完整欣赏故事的环节因为盲目的进入我没有让幼儿收书,个别孩子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以至于后来的提问幼儿回答效果不太好。
孩子通过阅读、理解、分享、感受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与亲情。最终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我们也永远爱着爸爸妈妈!迁移故事情感,分享了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上类似与小猴子与大猴子之间的故事,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爸爸妈妈的爱。效果较好!
如果再次组织这节活动,我会把独立阅读、孩子相互讨论作为主要环节。多给孩子发现、表达的机会。相信会收获更好的结果!
曾经有一个父亲问他的三个儿子说:“如果有两筐容易腐烂的桃子,该怎么样吃才能使容易腐烂的桃子不浪费掉一个呢?” 大儿子说:“先挑熟透的吃,因为那些容易烂掉。”
“可等你吃完那些,其余的桃子也要开始腐烂了”,父亲立即反驳到。二儿子思考再三说:“应先吃刚好熟的,先拣好的吃呗!”“如果那样的话,熟透的桃子会很快烂掉。”
父亲把目光转移到一直沉默的小儿子身上,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他思考片刻说道:“我把这些桃子分给邻居们一些,让他们帮着我吃,这样就会很快吃完而不会浪费一个桃子。”父亲十分满意,不住的点头。
他就是现今联合国的秘书长潘基文!潘基文曾在不同场合说起桃子的故事。在我们与别人分亨的同时自然也会得到别人的回馈,只有那些被用于分享的桃子才会永久保鲜。
孩子总喜欢和别人比较,在《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图画书中的小兔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小兔子认真的告诉大兔子“我好爱你”,而大兔子回应小兔子说:“我更爱你!”如此一来,不仅确定大兔子很爱自己,更希望自己的爱能胜过大兔子的爱。它想尽办法用各种身体动作、看得见的景物来描述自己的爱意,直到它累得在大兔子的怀中睡着了。
这本图画书里有一只像孩子的小兔子和一只像爸爸的大兔子。小兔子像所有的孩子一样爱比较。
它们俩在比赛谁的爱更多一些。大兔子用智慧赢得了比赛和小兔子稍微少一点的爱,可小兔子用它的天真和想象赢得了大兔子多出一倍的爱。
两只兔子都获胜了。整个作品充溢着爱的气氛和快乐的童趣,小兔子亲切可爱的形象、两只兔子相互较劲的故事构架以及形象、新奇的细节设置都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