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新闻稿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也叫新闻。
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一、消息特点: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
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
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内容新鲜,有价值。
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
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
那种一味追求猎奇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观点,是我们所不取的。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
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二、消息的种类(一般把消息概括为四类): 1.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迅速而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和各项建设中最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类。
重大新闻的简讯都属于动态消息。重大新闻,指事件重大,一意义深远,报道时在报纸上占显著位置的消息。
如《我国多种应用卫星齐头发》(光明日报) 1993年5月13日)。简讯内容第一,篇幅简短。
如“国际要闻简报”、“学术动态”、“市场漫步”等。 2.典型消息 典型消息也叫经验消息,它是对一些具体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
这种消息是在介绍经验、做法之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目的。如《一切依靠群众自己的创造——首钢十年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6日)。
3.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单位、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
如《滥砍树木南亚三国水灾仍频,亡羊补牢印北方帮助员植树》(《光明日报》1993年7月25日)。 4.述评消息 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
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
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事实进行评说,要观点正确,评论得当。如《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辽宁日报》 1979年5月)。
三、消息的写法: 1.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出现在报刊上有如下几种情况: (1)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如: 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眉题) 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 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幅题) 双行标题。
其一,出现正题和眉题。如: 真正幸福要靠自己劳动去创造(眉题) 杜芸芸将十万元遗产献国家(正题)。
其二,出现正题和副题。如: 成都电讯局花钱“买”批评(正题) 在报上登“公告”欢迎群众对通讯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副题) (2)单行标题。
单行标题只有正题。如: ***接受《朝日新闻》社长采访 消息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
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
如:“全国第一家由个体户与港商合资经营的企业——大连光彩实业(合资)有限公司,经**批准,1985年4月13日正式开业。”这是《经济日报》1985年4月18日发的消息导语。
提问式。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再用事实作答。
如“亲爱的。
分析分析,这个你应该知道啊。就是归纳总结一下。我给你说个大概。就是将你看到的东西,比如几个店面的基本情况说一下,得出共同点和差异点,分析一下优劣,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基本就完事了。
市场分析报告的结构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组成。
1、标题
市场分析报告的标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公文式,如《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市场环境分析报告》。另一种是新闻报道式。它又分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单标题,如《从对鄂州市分行客户结构调查分析看我省农行市场开发的战略选择》;双标题是指既有正题,又有副题。正题揭示市场分析报告的主旨,副题标明进行市场分析的对象、内容等,如《县级金融市场开发大有可为——对公安县金融市场潜力的调查分析》。标题的词句应反复琢磨,要概括精练,一般只用一句话,至多两句为宜。
2、导语
导语也称前言、总述、开头。市场分析报告一般都要写一段导语,以此来说明这次市场分析的目的、对象、范围、经过情况、收获、基本经验等,这些方面应有侧重点,不必面面俱到。或侧重于市场分析的目的、时间、方法、对象、经过的说明,或侧重于主观情况,或侧重于收获、基本经验,或对领导所关注和市场分析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作重点说明。如果是几个部门共同调查分析的,还可在导语中写上参加调查分析的单位、人员等。总之,导语应文字精练,概括性强。应按市场分析主旨来写,扣住中心内容,使读者对调查分析内容获得总体认识,或提出领导所关注和调查分析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引人注目,唤起读者重视。
3、主体
主体是市场分析报告的主要部分,一般是写调查分析的主要情况、做法、经验或问题。如果内容多、篇幅长,最好把它分成若干部分,各加上一个小标题;难以用文字概括其内容的,可用序码来标明顺序。主体部分有以下四种基本构筑形式。
(1)分述式。这种结构多用来描述对事物作多角度、多侧面分析的结果,是多向思维在谋篇布局中的反映。其特点是反映业务范围宽、概括面广。
(2)层进式。这种结构主要用来表现对事物的逐层深化的认识,是收敛性思维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反映。其特点是概括业务面虽然不广,开掘却很深。
(3)三段式。主体部分由三个段落组成:现状;原因;对策。如此三段,是三个层次,故称三段结构。
(4)综合式。主体部分将上述各种结构形式融为一体,加以综合运用,即为综合式。例如,用“分述结构”来写“三段结构”中的“现状”;用“三段结构”来写“层进结构”中的一个层次;用“总分结构”来写“分述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内容,等等。
4、结尾
结尾的写法灵活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种。
(1)自然结尾。如果主体部分已把观点阐述清楚,作出了明确结论,就不必再硬加一条尾巴。
(2)总结性结尾。为加深读者的印象,深化主旨,概括前文,把调查分析后对事物的看法再一次强调,作出结论性的收尾。
(3)启示性结尾。在写完主要事实和分析结论之后,如果还有些问题或情况需要指出,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探讨,或为了展示事物发展的趋势,指出努力方向,就可以写一个富有启示性的结尾。
(4)预测性结语。有的报告在提出调查分析情况和问题之后,又写出作者的预测,说明发展的趋向,指出可能引起的后果和影响。这是在更广阔的视野上来深化主题。
此外,依作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还可以用号召或警诫语来结尾。
总之,结尾要富于启发性、教育性,给人以信心和鼓舞力量,文字要简洁有力、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带水。市场分析报告的结尾,是作者对问题作了调查后,经过充分的研究、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性意见,应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结束全篇。
随着受众对信息渴求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传媒形式的不断创新,深度报道的含义也不断丰富。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对于深度报道的研究颇多,笔者试图对深度报道的时代发展性———多媒体传播时代的深度报道的定义、改进空间和发展态势进行一番理论探讨。多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内涵 深度报道的前身是解释性新闻,起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
美国的新闻学者把解释性新闻称为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那场席卷全美的经济危机使整个金元帝国一片混乱,美国人被打入了迷宫,不仅要求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更迫切要求了解事件的原因及其与政治、社会的关系。
一些美国记者也意识到,运用客观报道手法采写的纯新闻已无法深入事件的深层,更无法剖析原因与揭示事件的影响与发展前景,这既不能满足读者要求,也违背记者的职责。于是,深度报道应运而生。
当前学术界对于深度报道的定义至少有几十种,归纳起来大致包括: 1.报道方式说。如“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时间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
2.文体立意说。“深度报道是介于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之间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
3.报道思维说。如“深度报道是讲究新思维方式的报道”,“凡思想深刻,能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属性、相互关系与某种发展规律的新闻报道,能充分体现时代意义、社会意义的新闻报道均为深度报道”。
① 综合分析以上定义,不难看出,学者们对深度报道的定义还仅限于传统媒体时代,没有考虑到多媒体时代的综合运用。笔者在实践中总结认为,“所谓深度报道就是综合运用多媒体报道手段,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从纵横两个方向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多媒体深度报道的误区 误区一:多媒体手段的简单组合。现在,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和音像设备的逐步配备,有些记者惯于从网上查阅拼凑信息来组合长篇报道,很少深入到事件的现场或找寻目击者、当事人进行详尽的采访,甚至懒得打电话询问、核实情况,也不注意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
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貌似气势磅礴,可仔细一读,却发现其中关联不大,甚至前后矛盾,这种报道只不过是在重组材料;还有的记者习惯“文加图”或者“文加音”,在采访之后,随心所欲地拍一张照片或几组画面“装门面”,以为只要增加一种报道模式,增强报道手段的辅助功能就算完成了深度报道,结果成了简单的罗列,浪费了资源。 误区二:多媒体报道手段割裂。
由于传统的记者行业分工,往往容易造成懂文字不会搞影像、会拍片不擅长文字写作的局面。这种情况在过去是可以的,因为以前人们生活空间狭小,对信息的获取欲望不强烈或者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赋予获知的事件以意义。
但现在,外来的信息远远超出了人们经验的范畴,这就需要专业人士或者权威专家为这些信息背后的社会现象作出合理的科学解释。而由于受众的教育层次、社会阅历、偏好等不同,单一的报道方式很难解决这一矛盾,迫切需要运用多媒体手段,联合报道,增大信息量并做到互相配合,才能够被受众接受,在新闻竞争中获胜。
误区三:深度报道是平面化的综述。传统媒体报道时代,深度报道被人们理解为平面化的议论,甚至有的媒体还把是否配发评论文章、文章字数等作为衡量是否为深度报道的标准。
因此在策划、指挥深度报道中,重视平面纸质媒体的文字报道,一些电视台也以这些报道为基础材料,或者配发空镜头,或者主持人出来板着脸孔给读者讲一些大而空的道理。这样的报道虽然有时也有一定的深度,但传播效果不佳。
要知道深度报道再深,也不是理论文章,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从推理到推理。受众需要多侧面、多角度激发阅 读兴趣,而多媒体综合运用能够达到这种要求。
多媒体深度报道走势分析 过去,我们常常根据针对性、显著性、重要性等新闻价值元素来判断一个新闻事实是否值得做深度报道,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元素依然比较抽象,并且是以传播者的旨趣为基础的。在信息传播由“卖方”转向“买方”、由“传播者为中心”转向“受众为中心”的今天,深度报道要抢夺“眼球”,要使受众认识到它的深度,关键还在于信息对受众的效用。
西方新闻界总结出三个“I”原则:Information(信息)、Interest(兴趣)、Impact(影响)。这三个“I”,从人的本能需要到个人经验再到生存利益,突显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关联性。
②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多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态势大致有以下几个趋向: 趋向一:深度报道选题时,客观、辩证的多媒体意识将进一步加强。 深度报道选题的策划主要是顺应了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的年代,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需要新闻传媒作出准确而科学的解释与回答。同时,新闻竞争又促进了深度报道的发展。
报社考虑到报纸新闻无法与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争速度、抢时效、比形象生动,首先在深度报道方面下功夫,即走“图文互动”、“消息配发评论”等办法;电台开始采用现场录音、专家评论等;电视台也急起直追,扬长补短,除了采用文字稿件外。
下一篇:环境日简报主题(环境污染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