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组成5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只要抓住这几个重点,就可以很好地将新闻写作出来。
范例: 二、延展:新闻简报格式 简报的格式和写法主要如下: (一)报头 1.简报名称一般用套红印刷的大号字体。如有特殊内容而又不必另出一期简报时,就在名称或期数下面注明“增刊”或“XX专刊”字样。
秘密等级写在左上角,也有的写“内部文件”或“内部资料,注意保存”等字样。 2.期号,可写在名称下一行,用括号括上。
3.编印单位。 4.印发日期写在与编印单位平行的右侧。
再下面,用一道横线将报头与报核隔开。
新闻简讯是指200字以内的短消息,超出就不能称为简讯了。简讯虽短,却应是一个完整的消息,要5W俱全,回答以下基本问题:何人、何事、何时、何地?还要尽可能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何故、如何?
新闻的五要素,新闻界称做:5W。
when : 何时
where : 何地
who : 何人
what : 何事
why : 何因
连起来大意就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因为什么发生了什么事.
简讯的格式:(1)标题 概括简讯的主要内容。(2)导语 导语是简讯开头的一段话,要求用极简明的话概括简讯的最基本内容。(3)主体 主体是简讯的主要部分,要求具体清楚,内容翔实,层次分明。(4)结尾 是对简讯内容的小结。有些简讯可无结尾。
青年教师培训简讯范文
xxxx年xx月xx日,xxx市xxx青年教师培训班活动在xxxx举行,此次活动,特邀了xxx老师为学员们作指导。部分xxxx学科带头人也参与了本次活动。
上午,学员代表xxxx学校的xxx老师、xxx学校的xxx老师分别执教了同课异构课《认识百分数》。随后,xxx老师与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议课,结合课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两节课作了深入的剖析,为青年老师打开了可探索的视角。下午,xxxx老师为学员们作了《xxxxx》的讲座,针对老师们写作中的问题,xxxx老师提出了六点建议:1.避免宏大叙事;2.避免形式主义;3.用鲜活的例子说话;4.要“贴”着例子去说;5.开门见山、直来直去。最后,xxxx老师结合范文,详细指导学员们怎样修改文章进行投稿。
一天的活动,紧张而又充实,学员们受益匪浅!
附图:……
xxxxx
xxxx年xx月xx日
新闻稿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也叫新闻。
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一、消息特点: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
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
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内容新鲜,有价值。
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
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
那种一味追求猎奇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观点,是我们所不取的。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
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二、消息的种类(一般把消息概括为四类): 1.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迅速而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和各项建设中最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类。
重大新闻的简讯都属于动态消息。重大新闻,指事件重大,一意义深远,报道时在报纸上占显著位置的消息。
如《我国多种应用卫星齐头发》(光明日报) 1993年5月13日)。简讯内容第一,篇幅简短。
如“国际要闻简报”、“学术动态”、“市场漫步”等。 2.典型消息 典型消息也叫经验消息,它是对一些具体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
这种消息是在介绍经验、做法之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目的。如《一切依靠群众自己的创造——首钢十年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6日)。
3.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单位、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
如《滥砍树木南亚三国水灾仍频,亡羊补牢印北方帮助员植树》(《光明日报》1993年7月25日)。 4.述评消息 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
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
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事实进行评说,要观点正确,评论得当。如《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辽宁日报》 1979年5月)。
三、消息的写法: 1.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出现在报刊上有如下几种情况: (1)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如: 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眉题) 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 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幅题) 双行标题。
其一,出现正题和眉题。如: 真正幸福要靠自己劳动去创造(眉题) 杜芸芸将十万元遗产献国家(正题)。
其二,出现正题和副题。如: 成都电讯局花钱“买”批评(正题) 在报上登“公告”欢迎群众对通讯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副题) (2)单行标题。
单行标题只有正题。如: ***接受《朝日新闻》社长采访 消息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
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
如:“全国第一家由个体户与港商合资经营的企业——大连光彩实业(合资)有限公司,经**批准,1985年4月13日正式开业。”这是《经济日报》1985年4月18日发的消息导语。
提问式。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再用事实作答。
如“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心。
好比黑板报和校刊和简讯还有纪要等等。
普通的报纸篇幅够多,会详细描述。而简报就只说事情发生的结果。
比如:某地发生一起堕楼事件,娱乐版或新闻版就会说某地某时某女子因为感情原因,从位于市中心某栋建筑物多少层楼跳下,消防人员及时赶到,亲属如何劝解不听,发生激烈口角,僵持多少时间,围观群众如何惊呼,民警如何安排救援,如何接近该女子未果,最后跳下来送到了什么医院,据知情人介绍该女子生于那一年,做过哪些工作,认识了某个男子,该男子如何负心,又或者有第三者,等等,,,而简报就只有:**年**月**日,**城市发生一起堕楼事件,一名感情受挫折的女子跳楼身亡。
新闻报道的特点:
1。自主性。新闻界自主选择报道或者揭露目标,自主进行调查活动。不是依赖当局发表的材料写报道,而是记者亲自进行调查,逼近真相。也不是像独家新闻那样只依靠单个的材料,而是通过彻底的调查采访,揭示事件的整体的情况。
2。新闻性。目标的选择是当前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3.科学性。它的威力与魅力建立在扎扎实实、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上。
4,费时、费力、篇幅长、分量重的深度报道。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简讯的特点:
1. 简讯文字简略,内容简单。从字数上看,简讯比“一句话新闻”要长,比一般的消息要简短得多。简讯大多只有几十个字,长者一二百字。三言两语,是简讯的基本表现方式。简讯一般不讲事件的过程,不写细节,略去一些背景材料,只报道梗概,同一般消息的导语大体相似。
2.结构单一。简讯大多有标题。标题的标示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单独标出,有的用黑体字显示。但正文一般不换行,只用一个自然段解决问题。
新闻的形式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也叫新闻。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编辑本段消息特点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真实是消息的生命,是力量的所在。事实是它的本源,也是它令人信服的基础。真实,就是事实真实,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不能虚构。准确,就是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如果一条消息失真或有差误,不仅会减低其新闻价值,失信于民,而且还会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内容新鲜,有价值。新闻贵在新,而且有认识意义、启迪和指导意义。消息只有新,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先睹为快。新,不仅要把新人物、新事件、新经验报道给读者。而且要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给人以启迪,有指导性的事物。那种一味追求猎奇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观点,是我们所不取的。 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迅速是消息的价值,消息报道速度迟缓便会降低消息的价值,“新闻”变成了“旧闻”。时效,就是速度要快,内容要新。对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发现,尽快地了解,迅速及时地反映。 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简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标志。所谓简短,就是“三言两语,记清事实,寥寥数笔,显出精神,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短而不陷于疏漏”,用笔要简洁利落,内容集中精炼。 可概括为:1.迅速及时 2.内容真实 3.语言简明 结构鲜明(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编辑本段消息种类
(一般把消息概括为四类):
1.动态消息
动态消息是迅速而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的活动和各项建设中最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就、新问题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上使用最多的一类。 重大新闻的简讯都属于动态消息。重大新闻,指事件重大,一意义深远,报道时在报纸上占显著位置的消息。如《我国多种应用卫星齐头发》(光明日报) 1993年5月13日)。简讯内容第一,篇幅简短。如“国际要闻简报”、“学术动态”、“市场漫步”等。
2.典型消息
典型消息也叫经验消息,它是对一些具体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这种消息是在介绍经验、做法之后,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以达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的目的。如《一切依靠群众自己的创造——首钢十年改革的一条基本经验》(《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6日)。
3.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单位、各具特色、性质相同的事实综合在一起,并体现一个主题的报道。它的特点是在综合、概括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见解,揭示规律。如《滥砍树木南亚三国水灾仍频,亡羊补牢印北方帮助员植树》(《光明日报》1993年7月25日)。
4.述评消息
又称“记者述评”、“新闻述评”。是一种兼有消息与评论作用的新闻。它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穿插评论或抒发感慨,从而分析说明所报道事实的本质和意义。它的特点是边叙边评,要求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针对事实进行评说,要观点正确,评论得当。如《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辽宁日报》 1979年5月)。
可以说,当下中国社会弥漫着的戾气,与媒体过度报道和渲染营造的不良社会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恶性事件发生后,社交媒体、传统媒体等一窝蜂跟进和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负面效应。如现在百度输入家乐福自动匹配搜索关键词前两条即为家乐福杀人和家乐福砍人,百度输入首都机场自动匹配的10个搜索关键词中7个和爆炸案有关,可见媒体及网民对恶性事件的关注度极高。
商业网站上,《朝阳大悦城杀人 盘点中国史上十五大凶杀案》《北京朝阳大悦城恶性杀人案 男子发疯砍死两行人血染路边》《京城频发恶性案件》等文章见诸各网站和论坛首页。在微博中,朝阳大悦城恶性杀人北京家乐福持刀伤人案首都机场T3航站楼爆炸等都一度登上热门话题榜。
平面媒体上,新京报、京华时报、齐鲁晚报、南方日报等媒体都对几起恶性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对此,电视、报纸、网站、微博、手机,到处都是杀人、爆炸,让人怎能不恐慌害怕?让人误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其实有不少文章都指出,媒体引用社交媒体内容,过多报道作案现场和细节,制造恐慌情绪,引发模仿效应。在近期的几起恶性事件中,微博等自媒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几起事件都是由网民通过微博最先发出,随后媒体跟进。
在微博上,有关事件现场的细节、图片甚至视频都能看到,媒体详细梳理后作为新闻稿件发出。《新京报》对家乐福持刀伤人的报道,写的挺好,但现场感太强,看了害怕,而且如果有坏想法的人真的很容易学。
新京报的此组报道被各大网站以《北京家乐福杀人案嫌犯:胡须花白 现场购刀》为标题大量转载。对于此类恶性事件,媒体不必进行深入的细节性描述,不能为了报道而报道,只知道陈述而不知引导。
否则,这种令人发指的行径无形中会被推广。 事实上,媒体动辄将恶性事件与报复社会相关联,博取网民同情、扩大社会矛盾的非常方法不可取。
综合观察北京近期的热点事件,基本上形成如下轨迹,恶性事件发生恶性事件当事人被网络舆论迅速塑造为专制下的悲情英雄再次发生恶性循环,社会安全感降低,资产进一步外流,人心惶惶。以首都机场爆炸案为例,事件发生后,微博上不少大V开始转发有关冀中星制造爆炸背后的故事,媒体讨论的焦点也从爆炸案本身延伸至弱势群体维权、社会矛盾激化、治安制度弊端等。
每次发生了类似的恶性事件,都充斥着弱者有理的声音。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一再发生,肩负引导民众的媒体在做什么?1、挖掘罪犯身世博同情。
2、为罪犯寻找各种作恶理由。3、暗示因政府没有满足罪犯诉求。
于是本该受到谴责和严惩的反人类行为,成了民不畏死之壮举。传媒责任丧失、底线全无,异质导向深入人心,促使社会快速腐烂,媒体已成霉体。
北京近来发生在公共场所的砍人案,警方的调查结果都还没公布,动机和事因都不清楚,媒体就开始轻率、轻巧并偷懒地沿袭旧套路,用报复社会来解释这些凶案。这种无视事实、跑在警方调查前面的分析,不仅误导了公众,更会在社会中传播不安,甚至会诱发犯罪。
恶性事件报道媒体应审慎还原、评价和演绎,勿动辄深度挖掘、反思社会,需警惕其社会诱发效果。在恶性反社会事件报道中,媒体及意见领袖亟需达成这样的共识:审慎还原、评论、演绎相关故事和情节,警惕其社会诱发效果,避免让骇人者遂其所愿达成轰动效果。
媒体勿以深度挖掘、社会反思、关怀弱势、批判体制等名义过度关注、过度消费,让泄愤式爆炸杀戮远离无辜者!媒体和舆论应当正确地引导,不能总是煽风点火! 作者:碧海扬帆 【网友呼吁】多些宽容理解,让戾气不在我这里传播! 网友马力川发出呼吁:多一分包容,少些怨气、怒气;多些理解、沟通、谦让,让戾气不在我这里传播! 马力川 朝阳大悦城杀人了,T3爆炸了,马连道砍死人了,大兴摔死孩子了我们不吭气,采取了冷面态度。有的我们,是一点点激动;还有的我们,只不过是一声叹息。
我们该反思了,我们该明确态度了。我们的不吭气,我们冷面态度是懦弱的错误行为。
因为我们习惯了这些暴力新闻,看惯了各种死伤报道,心已疲惫,伤疤结的太厚,已经难以有一点痛。 特别是近几年,我们的社会处在剧烈转型期,中国正处在一个路口,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
老百姓的生活表面看上去很好很好了,中产阶级逐步扩大,买房的、买车的人越来越多。物质丰富、生活富足,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物欲横流的场所。
书店越来越少,浴池越来越多;图书馆越来越少,足底按摩越来越多。修养人心的地方,正在被个个种种的享受、奢靡、浮夸所侵占。
为什么不满意,为什么得利者不知足,失意者不认栽。在失败过程中,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却要埋怨这个社会的不公。
一句话:人心已变了。物欲充满着人心,得不到物质满足,就产生了戾气!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呢?第一条就做不到,一直在修学分,根本没修身。有知识,缺少运用知识的出发点。
只盼着参加电视节目,袒胸露背或者低胸走光,走致富的捷径。修身体,却忘了养养性情,搞的追求表面,没了内心追求。
追求吗?我有,我要成为白富美、高富帅。榜样都是一夜成名、一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