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
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
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
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
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1961 年11 月,彭德怀回到了故乡——湖南省湘潭县乌石寨。
他看着童年时代就十分熟悉的家乡的山水草木,看着阔别多年的父老乡亲,感到格外亲切。回想在战争年代,乡亲们跟着**闹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承受了极大的牺牲,终于盼来了全国的解放和革命的胜利。
想到这里,彭总不由得感慨万千:“是呵,苦了多少年的乡亲们该过过好日子啦!” 彭德怀来到了响塘区南谷公社的陈蒲大队调查。午饭的时间到了,彭德怀没有到“公共食堂”去吃大锅饭,而是撇开随同人员,独自一人来到离食堂不远的贺老伯家里。
刚跨进屋,迎面扑来阵阵烟雾,只见贺老伯正蹲在灶下烧火做饭。 彭德怀关切地凑上去问:“老伯,为什么不到食堂去吃饭?” 老伯没好气地说:“有什么饭吃!只因彭德怀要来调查,大队才开食堂饭的,还要工分高的人才有得吃。
我不去凑这个热闹,真是打肿脸充胖子!”彭德怀一听,话出有因,顺手将锅盖揭开,只见锅里蒸的是糠粑耙。 彭德怀抓起糠粑粑就吃,那粗糙、苦涩的糠直刺喉头,确实难以咽下去,他的心痛了,眼窝里充满了泪花。
回到故居,彭德怀召开了社员大会,他说:“我是讨过饭的,是饿怕了的,可那是旧社会。如今,我们当家做了主人,我们应该抓紧时机开荒种粮,生产自救,把穷队变为富队,不应该再有人饿肚皮了。
我这次回来是当社员的,队上要安排我出工,不安排的话,我就邀请婆婆姥姥上山砍柴去。”说干就干,从那以后彭德怀就与社员一起参加集体劳动,他特别提倡开田,在工余时间还动员侄儿一道去开田。
侄儿望着两鬓斑白的伯伯劝道:“你老人家年纪一大把了,还开什么田啰?”彭德怀风趣地回答:“年老骨头枯,正好做功夫!别说我年老,做起事来,还可以跟你们小青年比一比呢!”说完就捋起衣袖,用他那曾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手,挥锄猛干起来,像个标准的老农。 在彭德怀的带动下,家乡一块块新田被开发出来,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
彭德怀欢欢喜喜地与乡亲们一道收棉花,种麦子,撒下了无数的汗珠。他说:“从今年起,我每年回来参加劳动一个月,别的重活干不了,帮生产队看牛,看湖鸭。
如果不能回来,就投资一百元交队上。 ”就这样,彭德怀在家乡立了个不计劳动报酬的特殊社员的“户头”。
关于劳动的故事1: 克洛克的家境并不富裕,下课的时候在一家快餐店打工。
起初老板安排他专门擦桌子,他毫无干劲儿,当天就溜回了家。 克洛克向父亲诉苦:“我的理想是做老板,不是擦桌子。”
父亲没有反驳他,而是叫他先把自家的餐桌擦干净。克洛克拿来毛巾,在桌子上随意擦了一遍,然后看着父亲,等他验收。
父亲拿来一块崭新的白毛巾,在桌面上轻轻擦拭了一下,洁白的毛巾立即脏了,分外刺眼。父亲指着桌子说:“孩子,擦桌子是很简单的活儿。
但是你连桌子都擦不干净,还能做好什么,凭什么做老板”克洛克羞愧难当。 克洛克回到了快餐店,他谨记父亲的教诲,每次擦桌子都要准备5条毛巾,依次擦s遍,而且每次都顺着同一个方向擦,为的是不让毛巾重复污染桌面。
最终,克洛克得到老板赏识留了下来,并接管了那家快餐店,做了老板。10年后,他创立了自己的——麦当劳。
关于劳动的故事2: 在**住的院外有个小厕所。那里以前一向由警卫班的同志打扫,但是一连很多天厕所总是在战士们去之前就被打扫干净了。
战士们心中很是纳闷儿。 一个大雪过后的清晨,战士们很早就起来扫雪。
当警卫班长准备去扫厕所附近的积雪时,发现厕所外的积雪早被打扫完了。“是谁打扫的呢”大家估摸着,一时却猜不出来。
忽然,班长听厕所里有人说话:“你到炉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来,往厕所里撒一撒。”多么熟悉的声音阿,班长立刻就听出了这是**同志和小岸英的对话。
原先,**同志为了培养岸英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特意和岸英一齐来打扫厕所。从这以后,警卫战士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小男孩打扫厕所,很少间断过。
关于劳动的故事3:爱劳动的小猴 一只小猴在自己的家门口种了一棵桃树,期望在夏天能够吃上甜甜的桃子。 小树一天天长大了。
有一天,小树被风吹得东倒西弯。小树痛苦地说:“小猴,快帮帮我,我要被大风吹倒啦!”小猴听见了,连忙给小树做了个支撑架。
小树最后在风中站稳了,感激地小猴说:“谢谢你,小猴!” 过了一段时间,桃树身上又长了蛀虫,小猴又立即把树上的蛀虫捉了个一干二净。经过漫长的等待,盛夏来临了,桃树上长出了鲜美的桃子,让小猴吃了个够。
关于劳动的故事4:**学打草鞋 秋收起义后,**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井冈山生活十分困难。
应对困难,**向红军指战员发出号召:没有粮,我们种;没有菜,我们栽;没有布,我们织;没有鞋,我们自己动手编! 一天,**望见半山坡的一间小茅屋前坐着一位白发老汉。走近一看,老人正在打草鞋。
**高兴地走上前去,笑着说:“老人家,我拜你为师来啦!”**坐在一旁仔细地向老人学习打草鞋,每个步骤、每个动作都默默地记在心里。 不一会儿,一只草鞋打好了。
**学会了打草鞋,又一招一式地教给战士们,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勤劳俭朴的好榜样。少不勤劳,老必艰辛;少能服老,老必安逸。
关于劳动的故事5:白求恩制造“卢沟桥” 1938年1月,白求恩来到中国,就立刻赶往抗日前线的战地医院。当时,战斗激烈,条件艰苦,前线医院缺乏超多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夜深人静,白求恩又伏在他那张简陋的工作台上反复思考着:医疗队超多的药物和手术器械要由牲口驮运。怎样才能使药瓶子不会撞碎或者打翻呢他为此熬了好几个通宵,最后画出了草图,何工人民一齐制作。
白求恩笑着说:“一个战地医生,就应学会木工和铁匠的收益,才能根据伤员的需要改善医疗设备。”很快,一种特制的简易药架子制成了,因为形状像一座桥,白求恩诙谐地称它为“卢沟桥”。
只有嗅到劳动药味的满足中,才能孕育出人生的乐趣。
劳动故事**教***扫厕所 1937年,**同志带着儿子岸英在延安凤凰山某地居住。
当时岸英只有十四五岁。 在**住的院外有个小厕所。
这里以前一直由警卫班的同志打扫,可是一连很多天厕所总是在战士们去之前就被打扫干净了。战士们心中很是纳闷儿。
一个大雪过后的清晨,战士们很早就起来扫雪。当警卫班长准备去扫厕所附近的积雪时,发现厕所外的积雪早被打扫完了。
“是谁打扫的呢?”大家估摸着,一时却猜不出来。忽然,班长听厕所里有人说话:“你到炉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来,往厕所里撒一撒。”
多么熟悉的声音啊,班长立刻就听出了这是**同志和小岸英的对话。 原来,**同志为了培养岸英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特意和岸英一起来打扫厕所。
从这以后,警卫战士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小男孩打扫厕所,很少间断过。
彭德怀开田的故事
1961 年11 月,彭德怀回到了故乡——湖南省湘潭县乌石寨。他看着童年时代就十分熟悉的家乡的山水草木,看着阔别多年的父老乡亲,感到格外亲切。回想在战争年代,乡亲们跟着**闹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承受了极大的牺牲,终于盼来了全国的解放和革命的胜利。想到这里,彭总不由得感慨万千:“是呵,苦了多少年的乡亲们该过过好日子啦!”
彭德怀来到了响塘区南谷公社的陈蒲大队调查。午饭的时间到了,彭德怀没有到“公共食堂”去吃大锅饭,而是撇开随同人员,独自一人来到离食堂不远的贺老伯家里。刚跨进屋,迎面扑来阵阵烟雾,只见贺老伯正蹲在灶下烧火做饭。彭德怀关切地凑上去问:“老伯,为什么不到食堂去吃饭?”
老伯没好气地说:“有什么饭吃!只因彭德怀要来调查,大队才开食堂饭的,还要工分高的人才有得吃。我不去凑这个热闹,真是打肿脸充胖子!”彭德怀一听,话出有因,顺手将锅盖揭开,只见锅里蒸的是糠粑耙。彭德怀抓起糠粑粑就吃,那粗糙、苦涩的糠直刺喉头,确实难以咽下去,他的心痛了,眼窝里充满了泪花。
回到故居,彭德怀召开了社员大会,他说:“我是讨过饭的,是饿怕了的,可那是旧社会。如今,我们当家做了主人,我们应该抓紧时机开荒种粮,生产自救,把穷队变为富队,不应该再有人饿肚皮了。我这次回来是当社员的,队上要安排我出工,不安排的话,我就邀请婆婆姥姥上山砍柴去。”说干就干,从那以后彭德怀就与社员一起参加集体劳动,他特别提倡开田,在工余时间还动员侄儿一道去开田。侄儿望着两鬓斑白的伯伯劝道:“你老人家年纪一大把了,还开什么田啰?”彭德怀风趣地回答:“年老骨头枯,正好做功夫!别说我年老,做起事来,还可以跟你们小青年比一比呢!”说完就捋起衣袖,用他那曾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手,挥锄猛干起来,像个标准的老农。
在彭德怀的带动下,家乡一块块新田被开发出来,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
彭德怀欢欢喜喜地与乡亲们一道收棉花,种麦子,撒下了无数的汗珠。他说:“从今年起,我每年回来参加劳动一个月,别的重活干不了,帮生产队看牛,看湖鸭。如果不能回来,就投资一百元交队上。”就这样,彭德怀在家乡立了个不计劳动报酬的特殊社员的“户头”。
**的“责任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修筑了五道封锁线,隔断了边区和外界的交通,使边区的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发出了“自力更生”的号召,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了。
这天,警卫班的战士们正在杨家岭**住的窑洞附近召开生产动员会。会上,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表示要大干一场,争当生产模范。这热烈的气氛惊动了**,只见他快步从窑洞里走了出来。
“你们在开生产动员会,这很好嘛!”**来到了战士中间,满面笑容地说,“**号召我们开展生产运动,克服眼前的经济困难,减轻人民的负担,我们可要带好这个头!”
**双手叉着腰,环顾着两旁的山坡,充满信心地说:“杨家岭上的土地足够我们种植瓜果蔬菜了。我们还可以养猪,解决自己的吃肉问题。假如再能搞一个合作社,那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用发愁了。”说到这儿,**爽朗地笑了。
战士们被**这么一说,仿佛看到了满山满坡菜绿瓜黄的丰收景象,于是群情更加激奋。大家围在一起,出谋划策,商量怎样开荒种地,怎样引水浇田,并决定几天以后正式开工。
到了开工那天,天刚蒙蒙亮,战士们就扛着钁头下地了。战士们经过**住的窑洞门口,看到里面灯光仍然亮着,大家都知道主席又熬夜了,所以谁也不忍心去叫他。大家蹑手蹑脚地从门口走过,生怕打搅了主席,不料还是被**听到了。没一会儿工夫,只见**扛着钁头找来了,他边走边说道:“不是说好了给我一块地吗?我的一份在哪儿呢?”
“主席,您考虑革命大事,非常劳累,这开荒种地的小事就不用参加了。您的活,我们加把劲就都完成了。”战士们异口同声地说。
“不行!不行!开荒种地是党的号召,我也不应该例外。”
在**的一再坚持下,大家只好在临河不远处给他划出了一亩来地。
**分到责任田后,对这一“争”来的土地十分珍惜,只要一空下来,他就去挖地。战士们发现后,一齐赶来帮忙,**总是坚持自己完成。他说:“你们有你们的生产计划,我有我的生产任务,这块地,你们挖了叫我挖什么呢?别看我的年纪比你们大,我还敢与你们比一比,看谁的田种得好!”
此后,**硬是忙里偷闲,一钁头一钁头地把地挖好,又垒了一个小水坝,将河水引到地里。不久,地里便栽上了黄瓜、辣椒和西红柿。**又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施肥、锄草,蔬菜越长越茂盛。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夏天到了,**田里的西红柿结得又红又大,辣椒又尖又长,黄瓜沉甸甸地低垂着头,个个顶花戴刺的,真是诱人极了。人们每走过这里,都禁不住要停下脚步称赞一番。
**亲手开荒种田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延河两岸,军民大生产的劲头更足了。
**教岸英扫厕所
1937年,**同志带着儿子岸英在延安凤凰山某地居住。当时岸英只有十四五岁。
在**住的院外有个小厕所。这里以前一直由警卫班的同志打扫,可是一连很多天厕所总是在战士们去之前就被打扫干净了。战士们心中很是纳闷儿。
一个大雪过后的清晨,战士们很早就起来扫雪。当警卫班长准备去扫厕所附近的积雪时,发现厕所外的积雪早被打扫完了。“是谁打扫的呢?”大家估摸着,一时却猜不出来。忽然,班长听厕所里有人说话:“你到炉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来,往厕所里撒一撒。”多么熟悉的声音啊,班长立刻就听出了这是**同志和小岸英的对话。
原来,**同志为了培养岸英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特意和岸英一起来打扫厕所。从这以后,警卫战士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小男孩打扫厕所,很少间断过。
小老鼠不爱劳动,大伙都叫他“让人讨厌的懒惰的小老鼠”。小老鼠当然不愿意别人这么叫他,可又有什么办法呢,他确实不爱劳动呀。
春暖花开,小老鼠在门口玩,一只乌龟背着一袋东西,吃力地走来。到了跟前,乌龟放下袋子,说:“小老鼠,麻烦你了。亲戚送我一袋花生,我家离这里还好远,我实在背不动啦。我想先寄放在你家里,以后来取,行吗?”
“行!行!”小老鼠爽快地答应着,和乌龟一起把花生抬进了屋。
乌龟走了。小老鼠把鼻子凑到花生袋上嗅嗅。啊,真香啊!他的口水顿时嘀嗒嘀嗒落下来。“不能馋,这是别人的东西,不能吃!”小老鼠打着自己的嘴巴说。可是口水一点也不听话,反而流得更多更快了。“唉,真没办法!”小老鼠打开袋子,吃了几粒花生。
第二天,小老鼠看着花生,口水又流出来。他啪啪啪用力打自己的嘴巴:“昨天不是尝了吗,怎么还馋?不能馋!”可是不项用,口水仍越流越多。“唉,真没办法!”小老鼠又打开袋子,吃了几粒花生。一天又一天,每天小老鼠都忍不往要吃花生。终于有一天,花生米只剩小半袋了,这时小老鼠慌了:明儿乌龟来取,怎么还他呀?小老鼠急得吃不香睡不着,想呀想,唯一的办法就是快点把剩下的花生种下,也许能在乌龟来取之前收到花生,还给他。
于是,小老鼠在屋后开垦了一块地,播下了花生种子。在小老鼠的精心照料下,种子很快发芽、长苗、结果……成熟啦!小老鼠收回花生,剥出花生米,把乌龟的袋子装得满满的,还剩下好多。“真香啊!”小老鼠吃着自己种出的花生,好不开心,他想:“劳动真快乐,以后我还要种,种花生。种玉米、种土豆……”
就这样,不爱劳动的小老鼠变得爱劳动了。大家也不再叫他“让人讨厌的懒惰的小老鼠”,而是亲切地改叫“讨人喜欢的勤劳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