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称新年为“洛萨”。
藏历年古时曾以麦熟为岁首或麦收为岁首,是在夏秋季。如今,西藏大多数地区将藏历1月1日定为新年。
在节前15天左右,西藏各地家家户户就用一个浅水盆浸泡上青稞、小麦种子,等到青苗长出二三寸高时,在藏历除夕那天摆到佛龛前藏柜上,预祝新年谷物丰收。 藏历12月28日至12月29日,藏族同胞将各自的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一个藏语称为“竹素琪玛”的木制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和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花彩板,还要准备一个用彩色酥油花塑成的象征六畜兴旺、年年富足的彩色羊头,然后把琪玛、金黄香酥的“卡赛”(油炸面食)、青稞酒、羊头、水果、茶叶、酥油等摆放在正堂藏柜之上,在大门前用糌粑或白粉画上吉祥八图,预祝新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在藏历12月29日,大家都要围坐在一起吃相当于汉族年夜饭的“古突”。“古突”主要有牛羊肉、奶渣、萝卜等9种作料加工而成,同时,要把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或纸条包在面团中放在“古突”里。
抓到面团的人要当场打开“亮相”:“太阳”、“月亮”等字样代表吉祥,白石子代表心地善良,而黑木炭代表心肠狠毒,辣椒代表说话泼辣,酥油代表说话油滑。 吃完“古突”,还要举行隆重的“驱鬼”仪式。
人们点燃用麦杆扎成的火把,在各个房间转一圈,全家人不停地喊:“滚出去!滚出去!”一直跑到路口,把火把和剩余的“古突”扔出去,表示把病魔、邪气和一切不祥之物通通赶出家门。 藏历大年初一,有人在凌晨时分起床,到河边冒着刺骨的寒风争挑第一桶水,第一桶水被称为金水,第二桶水称为“饮水”,这水被人们认为是人畜食用的吉祥之水。
在拉萨地区,当太阳升起时,盛装的人们按长幼次序已吃完几道节日食品。 此时,邻居间就要挨户端琪玛(五谷斗)、敬青稞酒,献哈达,高声念颂:“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此后,全家会闭门欢聚,邻里之间不再相互串门。大年初一,许多信仰佛教的农牧民还到拉萨的大昭寺进行朝拜,祈求新年平安、健康。
到了大年初二,热闹的走亲访友活动使大街小巷沸腾起来,只要听到“洛萨(新年)扎西德勒!”,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捧起五谷斗祝福新年吉祥,这时也是人们展示财富的大好时机,许多藏族人都会把平日里珍藏的水獭皮镶边的藏袍、金银珠宝全部穿戴起来。 大年初三,转经路上、房顶上将弥漫浓浓的桑烟,年轻人在房顶和山顶上插五彩经幡,以求福运双增,而广大农牧区还将举行新马驮鞍仪式、赛马、拔河、投掷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新年的欢乐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传统节日,寺僧和俗人一样也欢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不过藏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些差异。 相传,西藏的历法约始于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由前藏雅隆地方的一个名叫噶莫帕玛的人,根据月亮的圆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
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噶莫帕玛历算法》。后来雅隆地区家业逐渐发展,每当庄稼成熟并收获一次后,农民们便要举行一次聚会庆祝丰收,年复一年,这种活动就慢慢形成了定期的庆祝,后被定为“以麦熟为岁首”的物候历。
直到现在西藏林芝地区秋后麦子丰收以后人们欢庆节日,还可以看到这种物候历的延续和影响。 公元624年,雪域又有了藏语称为“美、喀、加措”(意即火、空、海)的历法纪元。
这种历法以猴、鸡等十二动物生肖纪年,排列次序与十二地支相同,每12年为一周期,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到9世纪初期,由藏族天文学家桑杰益西、坚赞贝桑等人,以内地的夏历和印度的时轮历法及古老的《噶莫帕玛》历法为基础,创制出藏族的传统历法。
它是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动物生肖来计算年、月、日的。这种与十天干相同的推算法就形成了每60年为一周。
公元1027年印度的时轮经被译成藏文传入西藏。这年天上好是阴火兔年,藏族历史上遂把这一年定为第一个60年周期纪元的第一年,也就是说所称藏历新年即从此年开始,藏族语中对1027年雅称为第一绕迥,意为胜生年。
所谓“胜生”是指时轮经中说的香拔拉的难胜法王传法的最后一年——1026年,故将次年定为“胜生年”。 藏历年距今已有970多年的历史,它和春节基本都在同一月中,就差那么几天。
所以塔尔寺的僧伽欢度藏历年的同时也欢度春节。从藏历十二月中旬清扫殿堂和自己的僧舍,准备礼佛供品,做自己食用油炸果、嘉娄玛(又称席辫)、花卷等。
二十四日晚祭灶神。藏历同汉历一样也把元月定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为新年之始。
从三十日开始在寺院、活佛府邸及各僧人家中摆设制作好的“卓索切玛”。 卓索切玛就是用麦子、酥油、糌粑等制做的供物,简称“切玛”,是藏族人民象征祥瑞的一种吉祥物。
卓索是藏族语,意为麦子、麦粒、麦穗。丰收的麦子大穗、双穗,古人多以为祥瑞之兆。
“切玛”中的切是青稞炒熟磨成的酥糕。 卓索切玛的做法,首先用木板制作一个长方形的木斗,大小不等,有的在斗外表雕刻八瑞相或龙凤,油漆一新,极为精致,一般人家用一个斗或升即可。
专门做的木斗里面从中间隔开,一隔中装满麦子,一隔中装满酥糕。没有隔的下面装满麦子,上面放置酥糕,堆成金字塔形,上插用各色颜料染成的麦穗,也有不着色的麦穗、鸡穗花(又称瑞圣花)和孜卓。
孜卓形似令牌,两面顶端各贴上用彩色染制的酥油塑造的太阳、月亮及八瑞相。 卓索切玛做成后放在佛堂或堂屋的供桌上,两边摆上油炸饼,中间点燃酥油灯。
为了新生民族风俗习惯,现在一些人事民族宗教工作的单位也开始用卓索切玛,进行藏历年团拜活动。据说卓索切玛中的日、月是最后来苯教因信奉天地日月而增加的内容;八瑞相是藏传佛教兴起后的佛教烙印,麦穗和鸡穗花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增添的。
大年初一日清晨,塔尔寺大拉让吉祥新宫殿顶吹奏吉祥右旋白法螺,活佛、僧伽起床洗漱后,烧酥油茶,首先沾一点向空中遍洒三下,敬献天地神佛,而后自己喝几口以示分享祥瑞,随后穿戴新袈裟僧帽去大经堂诵经礼佛。两位执事僧请措钦夏俄大僧官和大会引经师来主持礼佛的祈祷活动。
僧众唪诵大威德金刚、护法神母、放生等经典后,全体祈祷者拜见大法台。与此同时,在大经堂顶层和三大学院中也诵经祈祷。
祈祷新的一年里佛法增盛,人民安康,百病消散,五谷丰登。八位大小喇吉和各活佛府邸携带贺年礼品去拜见大法台。
对三大堪岂有此理和襄佐只作新年祝贺而不送礼品。 祈祷礼佛仪式结束后,接着举行新年斋茶会,大僧官、总管、祭供师等人到吉祥新宫来请大法台赴斋茶会。
大法台从僧众中间走到上首铺设的红毡上转身向僧众拱手作揖,祝贺新春佳节,然后坐到首席位上,三大堪台和各活佛分列两排就坐。这时密宗学院拉让的炊事员手捧木盘,医明和时轮学院的行茶僧从大法台开始依次献茶,拉让吉祥新宫供应油炸果、八宝米饭、果品等。
全寺僧人手端茶碗,念诵一段茶前经文,开始用茶,欢聚一堂。茶毕,大拉让请大家到大吉哇赴僧宴,此时,三大堪布和僧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哈达,依次献给大法台表现祝贺,之后去大吉哇赴宴。
所说僧宴,并非是什么丰盛的山珍海味,七碟八碗的宴席,主要是油炸果和花卷等素馍、糖果、茶山、米饭、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也按其身份分成份子,普通僧人每人只有一份,大法台和大活佛可分到几份。
正月初二日,由大吉哇准备茶食宴请。这天在大护法神殿(小金瓦殿)内举行护法神降神仪式,大法台到护法神殿时,两大喇吉、护法神师给大法台献典加(盛一盘糖果、食品、葡萄、红枣等称典加)和哈达,僧众念《罗桑加哇玛》经。
诵经毕,执事僧手执点燃的一撮线香在殿内巡香。两大喇吉给护法神敬献供品,大拉让吉祥新宫给护法神殿献以一套马鞍为主的贺年。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传统节日,寺僧和俗人一样也欢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不过藏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些差异。 2009年藏历新年是2009年2月25号,春节是2009年1月26号,所以时间上较春节晚1个月。
2008年藏历新年和春节是同一天。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
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
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据说,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麦熟为新年,后来,由于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开始了较为密切的交往,随着中原文化与高原文化的交流,许多中原文化逐渐传入西藏,其中包括历算。
后来,藏区以麦熟为新年的习惯,改为与汉族同时过年,直至今天。 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
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
“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
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藏历新年是西藏人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藏语叫“洛萨”,是西藏最隆重的节日。
除夕夜,人们举行驱鬼仪式,全家食用象征圆满的新年面块。 藏历年是根据藏历而推算,与汉族的农历计算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藏历新年的准备工作每年12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五谷斗,以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元旦清晨,人们互敬青稞酒,互献“切玛”,互祝在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藏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从初一一直持续到初十左右,主要的活动如朝佛、传昭法会等都集中在大昭寺。 这天晚上几乎全拉萨的人都要到大昭寺去参拜一下主供佛。
这时候,大昭寺是通宵开放的。排队的老百姓满满地挤在一起,一直要延伸到八廓街上。
主供佛前面要有很多僧侣催促人群迅速移动,但效果一般都不明显。
现在已经十二月中旬啦,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过农历新年了,每个地方“过年”的时间是不同的,例如西方的新年就是圣诞节,我们中国就是农历正月初一,但是我国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西藏。
他们的藏历新年和我们也是不同的,由于与农历算法不同,一般会有四种情况:即藏历新年初一和农历大年初一完全重合、相差一天、相差一个月或相差一个月零一天。 不过2018年的藏历新年和我们的农历新年是同一天,都在2018年2月16号! 最近有打算去西藏旅游的朋友,可以顺便去体验一下藏历新年的热闹,这是西藏最重大的节日,各种活动多多,热闹非凡!那我们每年过年都要准备年货、走亲戚拜年。
藏历新年是藏族和门巴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以藏历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为节期,是一个充满宗教气氛的民族节日。
西藏的历法始于公元前100年左右,是一个名叫喝莫帕玛的人根据月亮的圆缺推算出来的。后来,随着藏族地区农业的发展,每当庄稼收获,藏民们便会举行隆重而盛大的庆祝仪式。
从此,相沿成习,逐渐流传下来,并被定为“以麦熟为岁首”的物候历。唐代,文成公主嫁人吐蕃,唐蕃交流逐渐加强,西藏地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就逐渐把新年的日期改成了藏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
藏历的新年与汉族的新年大有不同。 进人藏历十二月份,人们就开始为新年做准备。
男子都要剃头,女子则要洗梳发辫。从十二月中旬始,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种用稣油和面粉制作的油果子—“卡塞”和装满糌粑、麦粒、蚕豆、人参果等食品的木质彩色五谷斗—“切玛”。
到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人们都会不辞辛苦地把家中的神龛、家具等粉刷得干干净净。 当天夜里,家家户户团团围坐,吃一? 顿叫做“古突”的“面疙瘩宴”。
在这些面疙瘩里,会包上诸如石子、羊毛、木炭、辣椒等多种蕴涵不同意义的东西。期间,无论谁吃到哪种物品,都会引起一阵欢声笑语。
吃完面疙瘩后,就要举行隆重的“固朵”送鬼仪式。人们会倾巢而出,使整个藏区出现一种非常壮观的场面。
有端着鬼食盆在前面跑的,还有举着火把在后面追的,直到鬼食盆被摔碎在熊熊燃烧的青稞堆里。大年三十晚上,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喝酥油茶、青稞酒聊天。
大年初一这天,是家庭主妇们忙碌的时候。 当其他家人还在睡梦中时,主妇们就要起床煮一锅放有糟巴、红糖和奶渣的青稞酒—“羌枯”,给家里的每个人送上一碗,让他们在被窝里喝完。
然后,主妇们就要继续坐在窗前等待东方晨曦初露时,出门到井边或河边打上新年的第一桶水。人们认为这时的水是最纯洁、最神圣的“吉祥水”。
当家人享用完用“吉祥水”熬出的粥和其他食品后,就穿戴一新, 一 起迎接新一年的黎明了。大年初二是互相拜访、互道“扎西德勒”的日子。
初三则是人们登上屋脊祭祀“屋脊神”的日子。从初四一直持续到元月十五日,是藏族地区最大的宗教节日一一传昭大法会。
藏历新年是一个宗教节日,集中反映了藏族、门巴族等民族的信仰和文化,展现了藏区人民独特的生活气息。
2009年2月25日 藏历年,是我国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藏历年是按藏历推算出来的。它基本上与我们现在的农历相同。
只是在藏历中每月的日数有重有缺。好的日子可以重复,如“初四”,藏族人民认为是“吉”日,所以每个月中就连续过两个初四;相反,他们认为不吉利的日子可以不过,如:“初七”,他们认为是“凶”日,所以每个月中都把初七取消,过了初六就过初八。
在西藏所有的节日、集会都按藏历计算,居住在其他地区的藏民一般按农历推算。 藏族人民从藏历十二月上旬就作过节准备。
家家户户都有用桶和盘浸泡青稞,然后用酥油、白面和糖作“喀赛”(一种油炸食品)。各家都有要准务一个叫“切玛”的五谷斗,斗用木材制成,外面绘有彩色花纹图案,里面一半装炒熟的麦粒和蚕豆,一半装糌粑和人参果,上面插青稞穗,再点缀一些小块酥油。
有的人家还用酥油雕塑一个彩色羊头,“切玛”标志过去一年的好收成,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收。 新年前夕,家家户户都都庭院、屋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屋里铺上新卡垫,贴上新年画。
除夕前还要在打扫干净的灶房正中墙上,用面粉撒上“八吉祥徽”,在大门上画上象征吉祥的“”字。 有的还在房梁上刷上许多白粉噗,表示粮食满仓。
各家的橱窗柜和桌上也摆满各种油炸的“喀赛”,用人参果、酥汪、糖做成的米饭,撒有盐巴的整块酥油以及奶茶、糖果等,还摆上“切玛”,这些都象征着吉祥和富裕。 除夕之夜,各家要吃面团土粑,藏语叫“古突”,是用牛羊肉、萝卜、面团及其他佐料做成的一种带汤食品。
土粑的面团里包有各种东西,有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等等,看谁吃到这些东西,吃到包有石子的面团预示新的一年他的心肠硬;木炭说明他的心肠黑;辣椒说明他的嘴厉害;羊毛说明他的心肠软。人们吃到这些东西后,自然会马上吐出,从而引起全家人的哄堂大笑,以助除夕大兴。
藏历初一,为藏历新年。家家户户都在屋顶上燃起象征吉祥的松脂,屋里陈列着染色的青稞苗和麦穗,预祝丰收。
天不亮,妇女便到河边背回“吉祥水”;老人洗漱完毕,到河边打上第一桶水来喂牲口;全家人换上新衣,按老少顺序坐下,长辈来五谷斗,每人依次抓一点来吃,这时老少互相祝福。 然后吃面团和酥油煎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洒。
这天各家基本上都有是闭门欢聚,互不走访。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互相走访,拜年祝贺。
节日期间,在广场或空矿的草地上,男子身穿各色藏袍,妇女们戴上耳环,宝石等首饰,大家围成圆圈跳锅庄舞,孩子们则燃放鞭炮。 民间还普遍举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比赛活动。
有的村寨和城镇还演出传统的藏戏节日。这样的活动一般要持续三五天。
藏历是藏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历法,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藏历是阴阳合历,将一年分为四季,以冬、春、夏、秋为序。
12个月以寅月为岁首,一个闰月,用来调整月份和季节的季节的关系。 置闰时间,又与农历有所不同。
由于受到汉历的影响,从9世纪以来,藏历也一直采用干支纪年法,不同之处是以五行代替十干:甲乙为火,丙丁为水,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即子为鼠、丑为牛……依此类推。譬如农历的甲子年,藏历就叫火虎年。
干支60年一循环,藏历叫“饶琼”,与内地“六十花甲子”相近,这反映了汉、藏两族历法的渊源关系。 【节日简介】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传统节日,寺僧和俗人一样也欢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不过藏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些差异。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
藏历年是根据藏历推算出来的。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
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据说,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麦熟为新年,后来,由于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开始了较为密切的交往,随着中原文化与高原文化的交流,许多中原文化逐渐传入西藏,其中包括历算。
后来,藏区以麦熟为新年的习惯,改为与汉族同时过年,直至今天。 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
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 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
“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
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节日由来】 相传,西藏的历法约始于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由前藏雅隆地方的一个名叫噶莫帕玛的人,根据月亮的圆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 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噶莫帕玛历算法》。
后来雅隆地区家。
我的家乡在雪域高原新城——天祝藏族自治县,那里有圣洁的白牦牛,雄伟的马牙雪山,还有热情好客的藏家儿女。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藏历新年。新年一大早,阿爷起来便挤好了新鲜的牛奶,阿奶开始熬制奶茶,炊烟袅袅,茶香扑鼻,不一会儿,一大锅奶茶翻滚着香味,使我馋得直流口水。
阿爸拿来了上好的酥油,放在了龙碗里,阿妈舀上熬好的奶茶,金黄的酥油化开了,荡漾在洁白的奶茶上,闻一闻,真香啊!这天,人们还要吃手抓羊肉。阿爷说,藏历新年这天吃手抓羊肉象征着幸福美满,来年五畜兴旺,庄稼丰收。当阿爸把一只羊剁成大块时,我已迫不及待地端起盆子把肉倒进了大锅里,围在灶火旁等待吃超香的手抓肉。整个下午,村庄里都飘着手抓羊肉的香味。晚上的节目更热闹。大人小孩都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村里的大场上,围着篝火跳锅庄。
音乐响起来了,篝火燃起来了,锅庄跳起来了,全村男女老少的脸都被篝火映红了,欢乐荡漾在他们的脸上,欢呼声、笑声、孩子们的呐喊声响彻了整个村庄,幸福洋溢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很美吧!希望你有机会也来我的家乡和我一起过我们的传统节日——藏历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