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纪念**、***、***逝世40周年。
2,纪念中国**诞辰95周年(7月1日)。 3,“全面二孩”正式实施。
4,治理雾霾,新法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法》1月1日起实施。
5,纪念唐山大地震40周年(7月28日)。 6,沪昆高铁(上海——昆明)今年内全线贯通,这是又一条东西大动脉。
7,今年内1亿非城镇户籍人口有望圆“城市梦”。 8,宽带网络继续提速降价。
年内基本实现所有设区城市光纤网络全覆盖,20M以上高速宽带用户比例超过50%,手机4G用户达到6亿以上。 9,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11次峰会9月4日在中国浙江杭州举行。
会议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10,世界园艺博览会4月29日至10月16日在中国唐山举行。
会议主题为“都市与自然·凤凰涅盘”。 11,中国**成立97周年 12,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1周年 13,青藏铁路通车12周年。
13,当地时间5日17时45分左右,载有中国游客的两艘游船在泰国普吉岛附近海域发生倾覆沉没事故。 14,中国对美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于北京时间6日12时01分起正式实施。
扩展资料: 1.按事实发生状态分: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 2.按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距分: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3.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国际性新闻、国内性新闻、地方性新闻; 4.按新闻事实的材料组合分: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 5.按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分: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电声新闻、音像新闻; 6.按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 机构 新闻传播按介质可分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广告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等几大类。
1、电视传播机构: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娱乐、广告媒体,如湖南卫视等; 2、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地方电台,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3、报纸:中国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 4、杂志:人物类《环球人物》、学术类《新闻传播》 、时事类《新周刊》等; 5、互联网广告媒体:腾讯新闻、导向新闻、新华网、人民网、百度新闻、新浪新闻、挪意时报、凤凰资讯、中国新闻网 、网易新闻、红网 、新广网等; 6、移动互联网媒体:微博、微信属新媒体,是智能移动终端发展的产物。 参考资料: 新闻_百度百科 。
重大国际新闻,按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与科技等方面;从时间形态上说,可分为预定或预料要发生的事件(比如1997年的香港回归、伊拉克战争爆发)与没有任何前兆的突发性事件(比如2003年8月15日美加大停电事件)两种,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发生也具有频发性、经常性特点。
对报纸媒体(这里不涉及周刊、周报与杂志,因为它们的定位更多注重深度分析。这里分析对象包括晚报、晨报、都市报在内的日报)来说,如何应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形成运作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相对成熟特色,是我国报业值得探讨的重要议题。
影响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因素 与国内重大新闻报道有所不同,对重大国际新闻的报道,报纸(尤其是地方报纸)几乎不存在信息的独家性与快速派出记者采访的情况,报道更多体现于编辑思路。所以,排除重大国际新闻事件报道的语言风格因素外,衡量报道的成功尺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策划与版面安排。
面对一个重大国际事件,报社主管负责人如何确定报道思路,形成报道主题,是报道成功的第一步。 2、信息来源与视角。
面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除中央级媒体外,省级以下媒体几乎都没有实力派出记者。面对相对雷同的内容,如何寻找到独特的报道视角,快速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完成报道的生动性与全面性,成为有实力的报纸必须考虑的方面。
3、时空背景报道(事态链接)与预见性深度分析。这牵扯到报道的全面性、深度性,需要编辑在较短的时间里对信息加以整合、总结,也涉及到专家、学者运用相对通俗与简单的语言对事件做出快速反映,给读者提供方向性指导。
4、后续报道。重大国际事件的影响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总会引发相关争议。
所以,随事态发展,引导读者把握事态走向、对前一阶段事态进展进行总结,也是报纸媒体经常采取的重要报道模式。 5、报道的编辑思路与特色。
这涉及到报纸处理重大国际新闻的风格与特色问题,是报纸媒体发展壮大中数次成功报道经验后的积淀,也是广大读者对某媒体报道特色的定位与认可。 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策略 对于重大国际新闻报道,以下方面不可缺少: 一、敏锐的新闻判断、及时策划是报道成功的前提。
新闻事件每天都会发生,但重大国际事件可凭借有关数字、意义以及事件描述可以感知到。报纸对重大国际新闻的报道,最终要体现在版面上,没有空间安排,就无所谓报道的全面与深入。
当然,版面也并非越多越好,要按照事态具体情况确定。按照一般经验,版面安排可分为增刊(也可以说号外)以及加版面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基本定位于预定或预料性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与策划上,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与伊拉克战争爆发,众多报纸媒体就采取了增刊方式。第二种方式,更多运用于突发性重大国际事件报道策划上。
对比两种情况看,增刊报道的成功,能够为日常偶发的突发重大事态报道提供充分的经验与激励。对于第二种情况,出于对突发性重大新闻的敏感性与重要性的认识,需要编辑主管及时调整版面充分报道。
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看,扩版与增版可能会造成短期收益减少,但从报纸的持续发展看,这属于长期收益投资,无形中能建构报纸对重大国际新闻报道的风格定位,获取市场认知度,进而构筑属于自己的“国际品牌”。 比如,《广州日报》面对2003年8月16日“美加大停电”这一影响了5000万人的突发性重大国际事件,就抽取其他正常版面,及时策划确定编辑思路,最终形成了“大黑暗”、“大恐慌”、“大瘫痪”、“大考验”的四个整版主题。
该版面也获得了广东省新闻版面一等奖。 二、把握舆论导向是报道成功的重要坐标。
媒体的日趋商业化,争取在最早时间里传递信息,也导致了大量违背新闻理念做法的出现:不准确、不公正、低级趣味。面对多元的信息,需要编辑敏锐地辨别真伪。
如果在报道原则与方向上偏离了轨道,报道就丧失了说服力,失去基本信誉。 事件是客观存在的,但各种信息的发布与有关评论,却不能不经过筛选与过滤,尤其是面对重大政治性国际事件时。
当然,重大国际新闻并非总是含有政治因素,但除政治性外,也需要把握好新闻是否真实、是否不利于引导正确的社会行为等方面。丧失基本道德底线或不顾恶劣的社会影响的策划报道,从根本上就失去了报道的必要性。
比如,在美国某些重大杀人案报道的处理上,《广州日报》国际部编辑一般采取弱化的方式,不会刻意渲染。 三、确定版面思路与语言表达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版面整体安排中的思路、主题与层次,是显示一家报纸编辑策划功力的最重要体现。众多版面安排下,层次混乱或相互重复以及主题不突出,都会让读者感到茫然,从而失去阅读欲望。
同样,版面语言除了涉及信息量的大小,表达语言的严肃或活泼、标题的吸引力、信息的整合性与连贯性等基本要求外,还涉及到如何合理安排文字与图片问题。面对“读图”时代,单纯文字表达已失去了市场。
总体看,恰当运用组合图片配合相当的文字,已经成为日报报道重大国际新闻成功的重要经验。 比如,2002年7月28日的“乌克兰苏—27飞机特技表演酿灾难”事件(该事件导致了近80人死亡。
柴静、王小丫、张泉灵、芮成钢、白岩松等。
1、柴静 1992年,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1995年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11月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
2、王小丫 王小丫,1968年1月22日出生于四川省昭觉县,中国内地女主持人,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1997年,主持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金土地》。
1998年,凭借主持的《经济半小时》获得全国经济节目优秀主持人第一名。 3、张泉灵 张泉灵,女,汉族,1973年6月8日生于上海长宁区,祖籍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央视主持人。
1997年,张泉灵考入央视国际部,并任《中国报道》记者、编导、主持人。 4、芮成钢 芮成钢,男,安徽合肥人,1977年9月24日生,中国**党员、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全球资讯榜》节目主持人。
曾任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财经中国》栏目主播,主持过《中国投资指南》等。 5、白岩松 白岩松,央视主持人,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国内地节目主持人、记者,198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主持《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以其“轻松、快乐、富有趣味”的形式主持。
1.国际新闻和国际传播怎么样?
英语(国际新闻方向)是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系的一个专业。是中传的王牌专业,全国排名前三,陈鲁豫就是毕业于此专业。
2是不是很好的一本专业?
是!
3高一本线多少?
不知道要高四川多少,一般只收文科,分数很高,具体不清楚,可以去中传本科招生网查询历年录取情况。
4什么方向发展?
方向很宽泛,学这个专业出来,首先你英语绝对过关,然后你还有国际新闻的知识,而且在广院四年能学到很多其他领域的东西,所以出来后你做什么工作真的说不准、、、
总之,这个专业超好就对了!
国际新闻专业(050320)国际新闻专业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适应性强、复合型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熟练掌握并使用一门以上的外语,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报道水平;能够在国际新闻媒体、外事外交部门、职能管理部门从事与媒介相关的、较高层次的新闻传播实践工作,或在高等教育及科研部门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本专业具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本专业有国际新闻的硕士生导师13人,其中教授8人(其中三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5人,校外兼职教授5人(全部为博士生导师)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为:国际新闻学、国际新闻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国际新闻前沿问题研究、国际新闻传播实践研究、国际新闻与跨文化案例研究、国际媒体研究、国际新闻采写、国际新闻编译、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研究、新媒体与国际新闻等。
本专业有国际新闻传播研究所作为实践基地,与中央电视台、华龙网、中国经营报等各类媒体合作,提供各类新闻稿件,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新闻传播能力。本专业的四个专业方向如下:1.国际新闻史论方向国际新闻是与新闻学共生的新闻学分支,自产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蔚为大观的庞大系统。
国际新闻所产生的影响更是意义深远。由此,国际新闻也成为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和国际文化交流等分支领域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国际新闻史论就是从历史和宏观两个角度来对这一分支学科的综合把握。研究范围:国际新闻理论主要是研究其本体论的问题,包括国际新闻的定义,发展形态、特征、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国际新闻史则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中探讨国际新闻的发展阶段及规律性的特征。包括国际新闻的形态研究、国际新闻的作用及效果研究、全球化与国际新闻研究、国际新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等。
可以说,国际新闻传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史论的研究范围。学生通过这一方向的学习,不仅可以成为研究性人材,也可以成为理论型的实际工作者。
2.国际新闻业务方向 本专业方向的研究范围锁定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流新闻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研究,研究国际新闻的报道方式,报道方法,研究各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优势和特点,并密切关注国际新闻的最新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壮大,这个专业方向具备了自己完整的教学体系,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坚持专业业务知识培训和实践,要求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媒体实习,因此本专业方向具备高度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事具备坚实的新闻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国际新闻理论及业务知识;熟悉我国的对外宣传报道方针、政策;了解西方新闻报道形式;精通一门以上的外国语,能熟练运用中、英文进行各媒体的国际新闻编、播、采、写工作。3.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方向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从国际间文化交流传播的视角来考查国际新闻传播活动的特征和规律性。
它拓展了国际新闻研究的认识视野,对建立和完善国际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从研究的特色来看,由于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涉及不同国家社会文化的多个层面,因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必然以传播学、文化学、语言学、新闻学、社会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成果为基础,所以这一研究方向具有突出的多学科交叉性。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加强,我国媒体的国际新闻传播活动日益活跃,用文化比较的方法研究国际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揭示国际新闻活动的文化属性及功能,对于改善我国媒体的传播手段和方法,尤其是提高对外传播效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方向的主要内容是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研究研究国际新闻,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新闻中的跨文化现象,在文本分析和理论研究结合的基础上,考察国际新闻的特点,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语言学、文化学和传播学基础,培养目标是国际新闻研究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4.国际媒体方向国际媒体是国际新闻传播的主力和基础,国际媒体往往是那些影响很大的媒体,拥有先进的传播技术、独特的传播理念和巨大的品牌效应。研究国际媒体,是国际新闻学方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国际媒体研究主要包括:世界著名媒体研究、各国媒体的比较研究、国家、市场和传播体制,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新闻媒介的市场化产业化战略服务、新闻政策与法规研究,媒介集团化研究、新闻从业人员结构及职业道德状况研究,新闻报道与意识形态研究、媒介环境与受众研究、媒介广告与公共关系研究、新传播技术与国际媒体研究等等。国际媒体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类的生活已被媒体层层包裹,媒体的触角已经深入我们的思维领域,随着我国进入WTO以后,将同时面临国外媒体的挑战。如何把握时机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竞争的行列中去,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因此,国际媒介研究方向。
1976年党的生日那天,根据全国省级电视台共同协商的意见,中央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向 1985年:主持人罗京微波干线沿线的10多个省、直辖市电视台传送信号。
播出时间10~15分钟,只有外景片,没有播音间的口播。早期《新闻联播》的地方新闻,大都是通过班机或火车送到北京,加上洗印、编录,快则一周,慢则半月才能跟观众见面。
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开播。1958年中央电视台建台伊始,新闻栏目就承担起“新闻立台”的责任。
目前,《新闻联播》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同时它也是全世界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栏目。 《新闻联播》创办当年的12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历史的巧合,使《新闻联播》肩负起记录时代变迁的重任。因此它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忠实的记录者。
1979年9月1日起,央视创办新栏目——《国际新闻》:新华社每天专门为它编发5分钟国际简讯;加播英美合资的“合众独立电视新闻社”外景片;并从香港收录新闻,航寄北京。 1980年劳动节起,《国际新闻》保留栏目名称并入《新闻联播》。
后来,《新闻联播》改进编排,不再把口播国际新闻与国际新闻外景片分开,《国际新闻》完全并入《新闻联播》,巩固了《新闻联播》的龙头地位。此间,地方台新闻由航送改为微波干线传送,《新闻联播》播出时间增至30分钟。
11月《新闻联播》播出了审判***与江青***集团的实况。 1981年4月13日—21日全国新闻工作座谈会在青岛举行,会议作出两项重大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供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
这使她在短时期内拥有了最庞大的记者队伍,构建了世界观众群体最大的新闻传播网。全新的管理理念、杰出的人才队伍、务实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了《新闻联播》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视新闻事业不断进步。
因此她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创新的领军者。 从1982年报道中国**的十二大开始,中央把重大时政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前至《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
从此,不论国际新闻还是国内新闻,不论中央政令还是地方民生,《新闻联播》都是最权威的发布机构。 198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宣布自即日开始,重大时政消息的发布时间由每天20点改为由《新闻联播》首发,确立了她独立的新闻发布机构的地位。
1983年10月18日新闻联播香港记者站建立,蒙古族记者包拉白成为第一任记者。 1984年起,《新闻联播》派遣驻外记者。
6月开始收录台湾中华电视台的《华视新闻》;并和亚广联A、B、C区的国家、地区交换新闻,加强了有关第三世界的报道。 1987年起,《新闻联播》收录美国CNN等国际新闻。
7月1日播音员由1人改为2人播出,节目结束后打出编辑制作人员名单。 1988年12月1日新闻中心成立,形成了集采访+编辑+播出的一条龙管理机制。
1991年9月1日,《新闻联播》通过国际卫星频道走向世界,覆盖全球。目前,《新闻联播》在全世界17个国 历届新闻联播(18张)家和地区建立了18个记者站(点),并与CNN等全球知名的电视机构建立了新闻节目交换合作关系,“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成为她的宗旨与特征。
世界重大突发事件常常成为《新闻联播》“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新闻联播》播报的内容也往往成为境外主要媒体的国际报道。因此她是中国了解世界与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12月1日主持人开始使用新闻提取器,增强了主持人与观众的交流。 1992年12月19日中央电视台美国记者站建立。
1994年1月2日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新闻联播》中直播亚太一号卫星的发射情况,首次在同比报道中实现了同步编排的播出。 1996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时效性进入争分夺秒的新时期。
上世纪末起,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新闻联播》,《新闻联播》走向世界。 2005年以来,《新闻联播》越发注重“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越发关注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关注普通党员的奉献,关注普通单位的经验。
弘扬了真善美,起到“感动中国”的公益效应,遏制了不良现象蔓延。 2006年新闻频道改版后,各节目都有自身的侧重点,而《新闻联播》则是全部新闻的精选与总结。
其间,播音员的新老更替,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国际新闻学(0503Z1) 国际新闻专业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适应性强、复合型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熟练掌握并使用一门以上的外语,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报道水平;能够在国际新闻媒体、外事外交部门、职能管理部门从事与媒介相关的、较高层次的新闻传播实践工作,或在高等教育及科研部门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为:国际新闻学、国际新闻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国际新闻前沿问题研究、国际新闻传播实践研究、国际新闻与跨文化案例研究、国际媒体研究、国际新闻采写、国际新闻编译、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研究、新媒体与国际新闻等。
本专业有国际新闻传播研究所作为实践基地,与中央电视台、华龙网、中国经营报等各类媒体合作,提供各类新闻稿件,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新闻传播能力。 本专业的四个专业方向如下: 1.国际新闻史论方向 国际新闻是与新闻学共生的新闻学分支,自产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蔚为大观的庞大系统。
国际新闻所产生的影响更是意义深远。由此,国际新闻也成为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和国际文化交流等分支领域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国际新闻史论就是从历史和宏观两个角度来对这一分支学科的综合把握。 研究范围:国际新闻理论主要是研究其本体论的问题,包括国际新闻的定义,发展形态、特征、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国际新闻史则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中探讨国际新闻的发展阶段及规律性的特征。包括国际新闻的形态研究、国际新闻的作用及效果研究、全球化与国际新闻研究、国际新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等。
可以说,国际新闻传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史论的研究范围。 学生通过这一方向的学习,不仅可以成为研究性人材,也可以成为理论型的实际工作者。
2.国际新闻业务方向 本专业方向的研究范围锁定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流新闻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研究,研究国际新闻的报道方式,报道方法,研究各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优势和特点,并密切关注国际新闻的最新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壮大,这个专业方向具备了自己完整的教学体系,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坚持专业业务知识培训和实践,要求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媒体实习,因此本专业方向具备高度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事具备坚实的新闻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国际新闻理论及业务知识;熟悉我国的对外宣传报道方针、政策;了解西方新闻报道形式;精通一门以上的外国语,能熟练运用中、英文进行各媒体的国际新闻编、播、采、写工作。 3.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方向 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从国际间文化交流传播的视角来考查国际新闻传播活动的特征和规律性。
它拓展了国际新闻研究的认识视野,对建立和完善国际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从研究的特色来看,由于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涉及不同国家社会文化的多个层面,因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必然以传播学、文化学、语言学、新闻学、社会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成果为基础,所以这一研究方向具有突出的多学科交叉性。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加强,我国媒体的国际新闻传播活动日益活跃,用文化比较的方法研究国际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揭示国际新闻活动的文化属性及功能,对于改善我国媒体的传播手段和方法,尤其是提高对外传播效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一方向的主要内容是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研究研究国际新闻,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新闻中的跨文化现象,在文本分析和理论研究结合的基础上,考察国际新闻的特点,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语言学、文化学和传播学基础,培养目标是国际新闻研究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4.国际媒体方向 国际媒体是国际新闻传播的主力和基础,国际媒体往往是那些影响很大的媒体,拥有先进的传播技术、独特的传播理念和巨大的品牌效应。研究国际媒体,是国际新闻学方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国际媒体研究主要包括:世界著名媒体研究、各国媒体的比较研究、国家、市场和传播体制,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新闻媒介的市场化产业化战略服务、新闻政策与法规研究,媒介集团化研究、新闻从业人员结构及职业道德状况研究,新闻报道与意识形态研究、媒介环境与受众研究、媒介广告与公共关系研究、新传播技术与国际媒体研究等等。 国际媒体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类的生活已被媒体层层包裹,媒体的触角已经深入我们的思维领域,随着我国进入WTO以后,将同时面临国外媒体的挑战。如何把握时机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竞争的行列中去,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因此,国际媒介研究方向的开设,对国际媒介进行高层次的研究并培养出一批高水的新闻传播人才,以满足这方面的人才需求。 5.国际新闻传播方向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