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唐小故事—毛驴告假 胡趱是唐朝宫廷的杂戏演员,因皇帝赏识做了都知官.因平日清闲无事,便天天骑上毛 驴到朋友家下棋取乐.每次到朋友家,主人都热情远迎,并吩咐家僮:“快把都知的驴子牵 到后院,细心喂养!”一呆就是一天,不到掌灯,主人绝不肯让他回家.一天两天不新鲜,数月如此,都知心头很为有这样一个难得的知心朋友而高兴.一天,他正与主人下棋,杀得难解难分之际,突然接到皇帝传旨,要他立刻进宫应差.胡趱不敢怠慢,急忙让主人把驴牵来.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主人出来,胡趱急了,奔进后院,只见驴子浑身是汗,直喘粗气,正从磨盘上卸下肩来,胡趱这才恍然大悟.第二天早晨,胡趱又来到友人家,主人仍像往常一样,习惯地拉开嗓门喊道:“仆人们 多加草料,好好喂驴!” 胡趱冷笑一声说:“抱歉得很,今天驴子来不了啦.” 主人问:“为什么?” 都知就说:“昨天回去头旋恶心,卧在棚里起不来了,请您准它几天假,让他缓缓气吧!”。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
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
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
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
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
唐朝(618年—907年[1]),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2]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发动晋阳兵变,次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3]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之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4]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5][6][7][8]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
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9]。
瓦岗寨:最初的领导者是韦城(河南滑县)人翟让,他原是东都的法曹,因犯法而起事,其手下的得力人物有单雄信、徐世绩。当时其周围还有王伯当、周文举、李公逸等寨子。瓦岗寨成气候与李密有关。李密,京兆长安人,曾在杨玄感起兵后当过军师,逃难至瓦岗寨区时被留用。后来翟让让李密当首领,孟让、柴孝和、裴仁基等投向了李密。攻东都受到反击,后又内乱,击败王世充后,筑城金墉,聚众三十余万。宇文化及在江都杀杨广夺位后,与李密有军事冲突,后李密投唐又反唐,与王伯当一起阵亡,瓦岗寨烟消云散了。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河北故城),初犯罪后被释放,遇征高丽征兵,当上小军官,救孙安祖并劝其建高鸡泊。投入高士达寨下,后几经展转在河音乐寿称长乐王,建号丁丑,屡破隋军。武德元年(619)改年号为五凤,宣布国号为夏,然滋长了刚愎自用与多疑的性情,犯下了几大错误,终因救王世充败于唐军。
杜伏威、辅公轵:杜为齐州章丘人(山东),少为乡里毛贼,后与辅公轵相识结交。大业九年(613)杜入淮南收编零星小盗,自成体系。他打仗还有一套本领,发展得比较壮大,为寻找政治背景,最终投入唐李渊,被封为吴王,协助李世民进攻王世充。武德五年(622),杜入长安受封为太子少保,然留于丹阳的辅公轵假传杜将造反,杜遂无辜地暴卒于长安。
唐的建立:李渊出自北周,七世祖为十六国之一西凉的开国君主李嵩,祖父李虎以功被北周追封为唐国公,父亲李丙袭封。渊七岁袭封,隋后,靠着母亲与独孤皇后是新姊妹,受重用。第二次征高丽时,逢杨玄感造反,他赴潼关以西留守。乱世的他与其子李世民招贤纳士,得到晋阳县令刘文静的支持,遂定起兵之大略。从太原打到长安,有了自己的地盘,唐初步建立起来。隋炀帝死后,经过一番乱战,唐公李渊终于扫平诸强,一统天下。唐初功臣:裴寂,山西临猗人,曾任太原晋阳宫第二任长官,属于当初说动李渊起事的元老;刘文静,彭城人,后居京兆武功,出身将门,英武,初为晋阳县令,同属说动李渊起事之元老,然未能终老于唐。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同为窦皇后所生,李建成与李世民皆功高,初建成为太子,然李渊态度多变,兄弟相争。李建成与李元吉先动手,打算贬黜秦府的精兵强将,再伺机干掉李世民。但李世民先得消息,在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常何后,六月四日,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达武、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十人,在玄武门设伏,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入朝,将至临湖殿时被杀。高祖李渊只得承认东宫集团有罪,三天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八日,李渊退位为太上皇。
唐太宗:在隋炀帝遭突厥雁门之围时,他奉命增援,有过出色表现,十八岁时助李渊守太原,重创高阳草寇魏刀儿。李渊举起义旗,李世民成功地拿下了西河地区,统领右三军。入长安后后被拜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晋封秦王。建唐后,他又平薛仁杲、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他在君临天下的贞观二十三年中,励精图治,开创了自汉代以来从未出现过的天下大治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为避免重蹈杨广覆辙,善于纳谏。文臣武将:房玄龄,山东淄博人,在唐太宗进入关中之际效力,在玄武门之变中启重要作用。杜如晦,京兆杜陵人,与房玄龄同时归唐,是参谋本部的重要成员,与房合作被称为典范。魏徵,字玄成,巨鹿人,出家为道士,悉心学习各种典籍,尤精纵横术,初投瓦岗寨,后隋李密归唐事李建成,后归李世民,他敢犯颜直谏,他要做良臣而不是忠臣。王圭,字叔阶,太原祁人,南朝梁名将王僧辨之孙,初事李建成,正直,做到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赵公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兄长)、赵郡元王李孝恭、莱成公杜如晦、郑文贞公魏徵、梁公房玄龄、申公高士廉、鄂公尉迟敬德、卫公李靖、宋公萧禹、褒忠壮公段志玄、夔公刘弘基、蒋忠公屈突通、郧节公殷开山、谯襄公柴绍、邳襄公长孙顺德、郧公张这、陈公侯君集、郯襄公张公谨、卢公程知节、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刘政会、吕会唐俭、英公李世绩、胡壮公秦叔宝。
唐朝(618年—907年[1]),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2]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发动晋阳兵变,次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3]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之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4]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5][6][7][8]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9]
1,请君入瓮
有人告密文昌右丞周兴和邱神绩串通谋反,太后(武则天)便命令来俊臣审这个案子。(一天)来俊臣请周兴到家里作客,他们一边议论一些案子,一边相对饮酒。来俊臣对周兴说:“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承认(罪行),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招供呢?”周兴说:“这很容易!(只要)拿一个瓮,用炭火在周围烧(这个瓮),然后让囚犯进入瓮里去,什么罪他敢不认?”来俊臣就(吩咐侍从)找来一个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在周围烧着,于是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告密你谋反,(太后命令我审问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瓮里去吧!”周兴非常惊慌,当即磕头承认罪行.
2,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隋朝末年,政治腐败,天下大乱。有一个强盗名叫尤俊达,他想抢夺隋炀帝的皇杠,就在全国物色胆略过人、武艺高强的人做助手。最后,他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名叫程咬金。当时程咬金家很穷,老母亲体弱多病,全家全靠他在市场上卖竹筢子维持生活。尤俊达把程母接到自己的庄园里奉养,和程咬金两个人抢劫皇杠,结果满载而归。隋炀帝的皇杠有三次都是在押运途中被他们抢劫而光。不管押运皇杠的官兵有多少人、本领有多么高强,都被从半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用斧头杀的大败而去。程咬金因为帮助尤俊达抢劫了许多皇杠,从此威名大震。 3,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