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沈阳市召开“振兴新突破 我要当先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由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段继阳解读《沈阳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聚焦实现“三个一” 推动经济增长在全国实现争先进位
段继阳介绍,《沈阳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制定,突出强化目标性。2023-2025年,沈阳将锚定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全省作出“五个示范”,围绕经济指标增长超过全国、全省水平,聚焦实现“三个一”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口规模突破1000万人),全面完成“十四五”目标,推动经济增长量质齐升、在全国实现争先进位,打好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
通过三年努力,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能力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沈阳、智造强市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质增效,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国家中心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形成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以中国式现代化沈阳实践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65项具体举措 推动“12+1”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1
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持续扩大有效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体提出了加快建设“一枢纽、四中心”、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千方百计提振消费、综合施策扩大进出口等4项重点举措。2025年,全面实现“三个一”奋斗目标。
2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上实现新突破。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强化制度创新,提升市场主体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具体提出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开展央地合作提升行动等8项重点举措。2025年,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国前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主体突破200万户。
3
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做好“老原新”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具体提出了建设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做优做强现代建筑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食品工业大市、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加强质量标准品牌建设等9项重点举措。2025年,汽车制造等8大重点产业链规模达到1万亿元以上,航空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链达到5条以上。
4
着力强化科技教育人才支撑,在引育壮大新动能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生态“三位一体”推进,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创新高地。具体提出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等5项重点举措。2025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1万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00家以上。
5
着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在引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落实省“一圈一带两区”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具体提出了实施规划共绘引领工程、实施交通共联畅通工程、实施产业共链协作工程、实施平台共享拓展工程、实施生态共保提升工程、实施文旅共建融合工程、实施社会共治联动工程等7项重点举措。2025年,都市圈一体化水平迈入全国都市圈先进行列,为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作出示范。
6
着力完善通道平台,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突破。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和面向东北亚开放新高地。具体提出了深化重点区域国际合作、构建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拓展空陆海网开放通道、强化招商选资等4项重点举措。2025年,实际利用外资三年累计达到50亿美元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5000亿元以上。
7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高品质城乡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统筹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面提升功能品质、服务品质、生态品质、文化品质,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大都市。具体提出了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推进“五工程一管理”等3项重点举措。2025年,逐步补齐城市运行短板,城市韧性和宜居度显著提升。
8
着力提高市域治理能力,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党建引领,践行“两邻”理念,加快“零事故、零案件、零纠纷”社区(村)建设,构建形成统筹推进全方位安全、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平安”格局。具体提出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坚决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防范化解重点经济领域风险等4项重点举措。2025年,保障国家安全能力显著增强,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9
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沈阳。具体提出了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等3项重点举措。2025年,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分别下降15%、18.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左右。
10
着力优化法治环境、信用环境,在打造法治沈阳上实现新突破。
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优化信用环境。具体提出了推进高质量立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推进公正司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等4项重点举措。2025年,全面依法治市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各领域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
11
着力实施“文化+”工程,在建设文化强市上实现新突破。
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品牌,打造东北一流、全国知名的创意设计之都、优秀文化传播高地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具体提出了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等4项重点举措。2025年,文化强市、体育强市加快建设,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
12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实施舒心就业 、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工程,办好各类民生实事,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提出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沈阳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等6项重点举措。2025年,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同时,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着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市。具体提出了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新业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等4项重点举措。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全市水平。
大干三年、奋斗三年
实现10个方面具体目标
沈阳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姜晓华介绍,通过三年努力,将推动沈阳实现10个方面具体目标:
一是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全省水平,2025年如期实现“十四五”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口规模突破1000万人。
二是改革攻坚释放新动力。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水平持续提升,营商便利度全国领先,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完善,关键性基础性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一批高水平制度性创新成果。
三是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安全水平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新字号”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6%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40%。
四是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
五是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
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突破,都市圈经济体量占东北地区比重达到25%,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区域协调性明显增强,县域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六是扩大开放迸发新活力。
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和面向东北亚开放新高地加快建设,实际利用外资三年累计达到50亿美元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7%以上,三年累计力争达到5000亿元以上。
七是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5%、18.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左右。
八是文化建设结出新硕果。
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叫响“英雄城市”,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城市形象品质持续提升,文化惠民覆盖面和满意度不断提高,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
九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
十是安全能力实现新提升。
保障国家安全能力显著增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全面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增强,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安全底线守得更牢,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辽沈晚报记者 王琳
上一篇:以你之名百度百科(以你之名广告)
下一篇:关于民生建议(关注民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