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敬佩的人有许多,但是现在我最敬佩的人是——杨利伟!
杨利伟是一位航天英雄。他长着一双小眼睛,身材不高,体重六十三公斤左右,今年三十八岁。他1983年高中毕业后进入航天学院学习,之后就成为了飞行员。后来他参加航天员的训练,从一千多人的选拔中“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只剩下三个人。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时44分56秒,“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杨利伟走进驾驶舱仍然是那样沉着、冷静,医生说,他的心跳始终保持在72下左右。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安全着陆,让世界瞩目的杨利伟自主出舱,他没有一点儿的“空间运动病”。回来后,杨利伟的导师——黄伟芬“表扬”他说:“我给杨利伟打100分,他200多次的操作都准确无误。而且在他身上找不出一点毛病。他既聪明又刻苦,时时处处都很谦虚,如果有一点小事没有做好,他就会主动作检讨。他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军人。”
这件事,让我认识了这位伟大的英雄——杨利伟,而且十分佩服他。杨利伟,有许多优点,实在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敬佩和爱戴的。
指导教师:朱瑞仪
简评: 小作者能在听了别人的介绍,在网上查找资料后,认识了一个人,并且逐渐在心目中对他产生敬佩之情。于是,按照我们学习到的一般的写人的方法,把这个人写下来:先概括介绍他的个人特点,再写关于他的一件先进事迹,最后总结。在写这件事的过程中,因为主要都是从网上看到的一些信息,所以小作者没有直接写事情的经过,而是从旁写了别人的评价,突出英雄的形象,简洁而鲜明。这样的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对于英雄,人们向来充满了崇敬崇拜之情,这本在情理之中,无可非议。然而,当让一个英雄不停地奔波于祖国各地做巡回访问、报告时,就有点不人道,甚至是折磨人了。据11月14日的《时代商报》报道,2004年春节晚会有意让飞天英雄杨利伟亮相春晚,剧组已定下让杨利伟担纲“祝福人”的重要角色,在这个意义上说,杨利伟将铁定上春晚。
当神舟五号冲上蓝天又顺利返回地面时,杨利伟的名字立即响遍大江南北,人们奔走相告,为英雄骄傲自豪,举办各种庆祝仪式,表达对英雄的赞美和爱戴,实在是人心所向,代表了一种民意,党、政府和军队给杨利伟崇高的荣誉完全理所当然,受之无愧。让人忧虑的是,英雄走下飞船返回舱后,就一直处于人群包围之中,鲜花、荣誉和掌声是需要的,但给予英雄的关怀还应体现在其他方面,让他好好休息、疗养,对这次不寻常的“旅行”进行必要的总结,以利于再次遨游太空。我们注意到,自10月16日杨利伟凯旋归来后,一直马不停蹄,参加各种表彰大会,赴香港、澳门访问,接着随载人航天工程先进事迹报告团,从北京人民大会堂作首场报告开始,又往返于天津、上海、重庆之间,可谓风尘仆仆,即使英雄感到劳累,谁又能体会得到?相信杨利伟也是有苦难言。
可以想见,接下来杨利伟还会忙下去,还会到更多的地方巡回作报告,即便到春节也得不到休息,因为晚会剧组已将英雄作为主打节目隆重推出,给全国人民再掀航天高潮。窃以为,学习英雄,激发爱国热情是必要的,但必须有个限度,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使者,杨利伟没有在太空累倒,如果回到地球被人为累倒,实在是说不过去,更不应该。对杨利伟来说,眼下最要紧的就是安心修养,据悉,中国又要发射“神舟”六号飞船,这次难度更大,属于多人多天飞行,不论杨利伟能否再上太空,但必须腾出更多精力给队友作示范讲解,如此说来,恳请有关方面给杨利伟松松绑,别把英雄累倒好吗?
中新网10月20日电据安徽《江淮晨报》报道,10月16日,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一周年。昨天下午,参加“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研制并亲眼目睹“神舟”五号发射全过程的专家孙锦云,在中国科技大学回顾了“神舟逸事”。
杨利伟是名副其实的N0.1
宇航员加加林作为首飞宇航员,是替补队员。发射前夜,首飞宇航员排名第一位者因兴奋没睡好觉无法完成首飞,加加林因状态好临时被选择首飞。
与加加林不同的是,杨利伟被确定为首飞航天员后。在发射前一晚上8点就睡着了,一直睡到被医生叫醒。不仅杨利伟,首飞梯队的三名宇航员都美美睡了一觉,显示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天地对话原是临时安排
杨利伟与妻子、儿子的“天地对话”是神舟飞行中一个感人的画面。据孙锦云介绍,原来并没有安排“天地对话”。而是当飞船在太空飞到第8圈时,指挥部看到还有5分钟的时间可以利用,就通知了杨利伟。杨利伟接到指令后,才有了与妻子、儿子对话的温馨场面。
一句“出发”演练几小时
孙锦云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上将的夫人。她介绍,杨利伟出发之前向李继耐报告: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李继耐的回答则是:出发!杨利伟报告的是“待命出征”,而李继耐却说的是“出发”,为什么不用“出征”呢?因为命令军语中,没有“出征”二字。单独为“出发”两个字,总指挥还练了几个小时呢,声音、时间都要把握得当。(汪雷)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心中的英雄——杨利伟”。
2003年10月16日,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由中国人自主研发、自行制造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返航了。航天员杨利伟绕行地球14周,圆了华夏子孙千年的飞天梦。经过21小时的“太空之旅”杨利伟迈出返回舱的第一句话是“这是祖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
不错,这是杨利伟叔叔“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是他和全部的科研人员,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让世人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曙光,看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杨利伟叔叔,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的“飞天第一人”,并不是因为他机遇好,而是因为他拥有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拥有伟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成功的背后,杨利伟叔叔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1996年,经过严格选拔,杨利伟叔叔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他要攀越的第一道阶梯是基础理论训练,30多门功课要从头学起。一向不甘落后的杨利伟叔叔废寝忘食地发愤学习,初来的两年,晚上12点前从没睡过觉。接下来的航天环境适应性更为艰苦,但杨利伟叔叔苦练加巧练,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顺利地通过了各项严格的训练。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叔叔以其优异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确定为首飞人选。
由杨利伟叔叔的这些感人事迹,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些往事。
有一次上体育课,老师让我们围着操场跑4圈,走1圈。什么?老师的话犹如“晴天霹雳”一般,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跑这么多,那还不累死我们啊?但想归想,做归做,毕竟“师命难违”嘛,我只好硬着头皮开始了极不情愿的“跑程”。第一圈,第二圈还好,我还能硬撑下去,可是到了第三圈,累得实在不行了,心里直打退堂鼓。就在这时,有几位同学终于跑不动了,退了下去。这时,有好多同学纷纷效仿,也跟着退了下去,这时,我的脑海里也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到底是坚持跑完还是半途做逃兵?这时,我想到了杨利伟叔叔的事迹,我感到非常惭愧,想想,自己连“围操场跑四圈”这样简单的锻炼都坚持不下来,还从何谈起向杨利伟叔叔学习,更不用说要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我鼓起勇气攒足劲继续跑了起来,终于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拖着疲惫双腿的我终于跑完了全程。
是杨利伟叔叔的这些感人事迹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我们青少年身上不正缺少了杨利伟叔叔身上的那股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学习劲头吗?找到了问题的所在,我有信心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杨利伟叔叔是我们少年儿童的楷模,他是我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更是我心中敬佩的英雄!
是否该为杨利伟立塑像? 戎洪兴 2003-10-23 14:53 21个小时的壮美夺目的太空之旅,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使者”,也成了中国人的骄傲。
据北京青年报日前报道,葫芦岛市市委书记张东生在京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表示有意在葫芦岛市显著位置上建造“神舟”五号飞船模型和杨利伟的塑像。 如潮的鲜花正涌向横空出世的英雄,笔者认为,当我们在为杨利伟自豪和骄傲的同时,同样也应把崇敬的目光投向那些在幕后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在“载人航天”这份壮丽的事业中,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倾洒了多少科学家的青春和汗水,也许我们已经难以求证了。
但是,当我们为英雄唱起赞歌的时候,决不能忘记那些无名英雄们,“载人航天”的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杨利伟本人也是科学家们多年培养的结果。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笔者以为,为杨利伟立塑像一事出发点可能不错,但恐怕暂宜缓行。
载人航天不仅是我国航天科学技术的历史性跨越,更是当前国民教育的一笔巨大财富,让杨利伟成为国人的榜样是好事,关键看如何学习,而不是炒作。才不过两三天的时间,“杨利伟中学”“杨利伟班”就相继出现,甚至有人还要注册“杨利伟”牌子的商标,对于一个民族的盛事而言,这些做法难免让人感觉颇为浮躁。
在举国上下因“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而激情燃烧的今天,笔者认为,学习载人航天精神,贵在实实在在地挖掘载人航天精神这一题材的丰富内涵。从“嫦娥奔月”神话到莫高窟壁画的“飞天”,从“两弹一星”奇迹到“神舟”系列飞船的功勋,向大家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讲述宇宙的奥秘,讲述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丰富瑰丽的想像,讲述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继承“两弹一星”前辈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光荣传统,讲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实质,激发大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意识,激发大家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热情,激发大家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塑造出一批批像航天英雄杨利伟那样的民族脊梁,才是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而且,退一步讲,葫芦岛市愿意为杨利伟立塑像,以杨利伟的个人素质和觉悟,他本人也未必愿意吧? 来源:工人日报。
杨利伟的事迹肯定会载入史册的,谁也撼动不了他航天第一人的地位,在历史上看,上天的宇航员也很多了,但是能被人记住名字的太少了,而杨利伟就是少数能被记住名字的人,因为,他圆了中华名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几千年来,中国流传的千古神话故事都述说着我们伟大民族对征服天空的渴望,体现着人类对自己的能力的最高追求!正是这样的梦想促进着我们伟大民族一次又一次的不断挑战自我,不断的创造新的奇迹!而如今航天事业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西方媒体在杨利伟飞天成功那一刻也纷纷报道:世界上又一个航天大国出现了!这证明着杨利伟飞天的历史意义!也标志着我国的伟大复兴,使中国人在世界的东方挺起了脊梁!正如杨利伟所说的那样,他的飞天成功正是站在我国无数航天前辈的肩膀上完成的,而这些人更是我们无法忘怀的,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航天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才使我们千年梦圆在今朝!自己随意写的,大体思路就是这样.。
“八一”之前总会有一批军官荣升将官。八一招待会的时候,看到人民大会堂里将星闪耀,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事。记得以前每到八一,人事变动总是我们最热衷的话题。
离开军队三年了,对于军队里的很多事情已经淡然。经常看到街上那些不守规则横冲直撞的军车,看到那些把新式军服穿得松松垮垮的军人们,也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那种亲切感。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曾经太多地接触国外的军队。特别以美军为代表的西方军队的军衔制度曾经令我为我们自己的军衔制度深感羞愧。对于高度职业化的军队来说,军衔晋升制度是极其严肃的事情,没有什么弹性可言。将军这个称号是值得一个军人真正自豪的。因为能挂上将星的美军军官大多具有带兵经历。美军的轮换制度,使每一个能升任将军的军官都有丰富的从军履历,他们至少有干过十个以上的岗位。他们的贵族式军官文化的熏陶加上他们严格的体能限制,使他们的将军总是保持着良好的体形、风度和活力。这曾让我对中国军官的职业化发展充满向往。
公平地说,中国军队的职业化水平应该说近年来还是有很大提高的,尽管我们的军官队伍依然庞大无比。与作战不相关的部门依然很多,副职比例依然很高。毕竟战争只是我们军队的主要任务之一,而不是全部。和平时代的军队和我们的政府机构一样的功能众多,冗员庞大。
但这就是中国特色。官本位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官职经常是用来奖励的,因为与官职相关联的是待遇。以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是可以用来奖励的职位。前不久,地震中那位喂奶的四川女民警不也升任为副政委了吗?
今天看到杨利伟升任少将的报道,很是不以为然。新闻媒体喜欢炒作,从报道标题看,仿佛杨利伟的升职是因为他是英雄航天员的缘故。我知道,中国的军衔再不济,也是与职务和级别挂钩的。杨利伟是副军职的航天员培训中心副主任,是一个副军职的领导干部,授予少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用不着大惊小怪。
退一步讲,即使是因为他是航天英雄而被授予少将军衔,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中国从来就是一个人治国家,如果在以前,我相信,杨利伟从天上一落地,就该被升职为将军了。再往前退一个世纪,估计下来就会被封为“升天大将军"了。
我相信,杨利伟是脚踏实地干起来的军人。能走到这一步是因为他有着其他中国军人所没有的综合素质。
真正让职业军官感到不满的应该是那些文体系统军职干部们。唱歌、跳舞、说小品的、打球的,很快也到了军职。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当过兵,是特招入伍的,一进军队就是团职、师职。我一直不明白这些与军队主业无关的人可以在军队中如鱼得水,享受着官职带来的高待遇的同时,又在外面挣着不少的银子。
以前作为翻译我曾经参与过一些国际的军事体育比赛。竞技场上的中国军人运动员,几乎都是专业运动员。他们都是军官,成绩越好、立功越多、军衔越高。他们的成绩极佳,因为他们就是运动员。他们的成绩有时会超越对手太多,因为他们的西方国家对手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人,他们的军衔只是士官,他们平日的任务就是备战。运动场不是他们的战场。
伤害职业军官的还有永远都说不清楚的人事。那种灰色的官本位晋升制度会让许多正直的军人无所适从,从失望走向绝望。
现在的我脱离了官本位制度,过着自由的生活,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是挣钱的数量、成就感、新鲜感和内心的快乐指数。对于一切具有中国特色的事情都表示理解并接受,对于军中过去曾令我感到的愤怒的现象,我只是当作笑话去看一看,留在记忆深处的是那些年轻迷茫、快乐和痛苦并存的军校岁月。而内心深处依然期待着中国军队职业化的建立,毕竟军中二十年是我人生最大的烙印。
愿杨利伟这样德才兼备的军人成为中国军官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