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人物短评(历代对刘邦的评价)
admin
2023-02-22 08:45:02
0

1.对刘邦的评价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在的港人治港)。其后刘邦以此法引兵西,“无不下者”。

四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2.对刘邦的评价

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

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

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 刘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是因为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刘邦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其成功在于“能斗智时决不斗力”且情商高的刘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即帝王权术。 扩展资料: 刘邦入关灭秦后,不仅对百姓秋毫无犯,而且还与民约法三章;百姓持牛羊酒食犒劳,刘邦也婉言谢绝。

这些举动,赢得了民心。项羽入关则杀死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焚烧了王宫,将金银财宝和美女搜刮一空。

防止同项羽发生军事冲突,冒着风险,刘邦亲自赶赴项羽的军营。鸿门宴上,凭借着政治家的勇敢与智慧,说服了项羽,避免了直接同项羽发生冲突,为后来的胜利赢得了时间。

刘邦和项羽的帐下都网罗了许多人才,但那些真正的人才大都跑到刘邦那去了。韩信在项羽帐下仅仅是一名执戟郎,但到刘邦那里后,被刘邦封坛拜将,对最终击败项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邦。

3.你个人对刘邦的评价

一、刘邦的战力评估 自反秦以来,刘邦的余生基本上都在战争中度过,其作战能力究竟如何,好象没有说法。

从他与项羽对抗百战百败来看,估计后世对此评价不高。刘邦得天下后,曾与群臣探讨刘胜项败的原因,推出了汉三杰论,在作战能力上首推韩信。

而韩信在与刘邦探讨带兵能力时,也只说刘邦不过能带十万兵,而自己则多多益善。从这个记载来看,韩信应该还有所保留,也就是在他的真实想法里,刘邦可能连十万人也带不了。

之所以要说这个数字,无非是要给刘邦留足面子。刘邦对此并不服气,他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信答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历史没有记录下刘邦对此有什么响应,或者认可了这个评价,或者他对这个问题不想顶真了。

于是造成了这样一个后果,即在后人看来,刘邦的强项就是会驾驭人,其作战能力则不值一提。但这不是事实,事实是其实际作战能力或者大大超出后人的估计。

其实有关刘邦的作战记录还是相当多的,其作战之频、作战对象之多恐怕也是有史以来屈指可数的。但在人们的印象里,最容易记住的就是他常常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连子女及部队都顾不上,只顾一个人逃命了。

确实,比起刘邦取得的胜利来说,这些败仗场面在司马迁的笔下既精彩又传神,让人看过一次,就牢牢记住。但在整个秦楚之际,刘邦也就败给项羽一人,其它人则均败在刘邦手下。

如在反秦战事中,刘邦于起兵之初就在战斗中击杀泗水守,这是见之于史的秦军阵亡的最高军事长官。在秦三十六郡中,肯定为刘邦部战斗征服的至少有三分之一。

在刘邦加入项梁阵营前,项梁对秦作战还没有取胜的记录,只有项羽有攻克襄城的胜果。而刘邦的加入,使得项梁部取得对秦作战的连续胜利。

《留侯世家》记张良以《太公兵法》告刘邦,被刘邦用得很好,说明刘邦很有用兵的天分。在最后的灭秦作战中,刘邦以不足万人的部队(郦食其语)完成了策应援赵、拱卫楚都、西进灭秦一连串繁重的任务,没有非常的军事才干是不可想象的。

有关刘邦的战力或可从平定天下后的几次作战中反映出来。在刘邦死前,先后有击燕王臧荼、击韩王信之叛、击陈豨之叛、击黥布之叛,每次均由刘邦挂帅出战,说明在汉阵营中,其它的人(韩信除外,因其过早被废王为侯不受重用)的能力均不能让刘邦放心。

《高祖本纪》记其击陈豨时分析道:“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也。”后果如其言。

黥布反时的心态也能说明问题。黥布以为:“上(指刘邦)老矣,厌兵,必不能来。

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在黥布看来,汉阵营的将领除韩信、彭越外,均不在话下。

只有刘邦的本事值得顾忌,但他又太老,估计不会亲自带兵作战。所以黥布反了。

可以肯定,在当时人的眼里,刘邦的作战能力是相当受推崇的。但为何会留下与项羽作战百战百败的记录呢,原因只能是项羽的作战能力更高,刘与项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刘邦长期处在项羽阴影下,其作战能力根本显不出来。

关于韩信以为刘邦不能将兵的说法,《韩信卢绾列传》有一条反证,击陈豨时,刘邦先于全国军队到达时抵赵,问赵相周昌赵地有无可用之人,周昌推举了四人,刘邦面试后骂道:“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伏。上封之各千户,以为将。

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上曰:“非若所知!陈豨反,邯郸以北皆陈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吾胡爱四千户封四人,不以慰赵子弟!”表明刘邦能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权威手段调动当地士兵的积极性,可能也因此抵挡住了陈豨的凶猛攻势。

刘邦每每在力量不够强大的情况下不断取得胜利,应该与他善于激励士气有关。仅此一条证据,就使得不善将兵说不那么可靠。

二、刘邦的杀降杀俘倾向 后世总结楚汉成败时,总不会忘记说残暴是造成项羽失败的重要因素。而项羽残暴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杀降。

其坑秦降卒、坑齐降卒,杀秦王子婴及秦国宗室,尽失人心。但刘邦的杀降杀俘就很少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存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严重。 早在反秦战争期间,刘邦与项羽协同作战时,就有过共同屠城的记录。

如屠城阳。因为当时有项羽在,或可将此罪行记到项羽的账上。

但刘邦入秦时的屠武关(《秦始皇本纪》),就不能由项羽本分担了。众所周知,当时战争的酷烈,使得获胜一方在经过艰苦拼杀后,往往做出极其残暴的举动,即屠城。

《项羽本纪》在汉四年,欲屠外黄事上,为后世留下了这方面的记录。估计刘邦的屠武关及楚汉战争时樊哙的屠煮枣,性质与此相类。

但刘邦的问题不出在屠城上,而是在有计划地杀害降将方面。 整个楚汉战争期间,为汉军俘获的一方势力人物为数相当不少。

如魏王豹、赵王歇、代王陈余、代相国夏说、雍王章邯、齐王田广、塞王司马欣、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昂均属被俘。然而除郑昌不详其所终外,其余均留下死于非命的记载。

首先,明确记为禽,又记为斩或死者。如代相国夏说被擒(《淮阴侯列传》、《郦生陆贾列传》)。

4.对刘邦的评价

自司马迁之后,汉高祖刘邦的人格品质,被人看好的不多,即使在刘邦事功得到极高推崇时,也只是说他拯民于水火,而不对其整个人品加以推崇。

对刘邦的非难,或始于阮籍登广武战场“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1]之叹,到了《厚黑学》风行之后,刘邦二字简直成了人品不好的代名词,至今未有改观。这些否定刘邦人品的看法,也是来源于《史记》,应该说至少部分真实。

但这种情况是矛盾的,因为伟大的事功而出自于低下的人品,不仅情理上说不通,在事实上也极不可能。如果肯定刘邦的事功是伟大的,其人品一定也是伟大的。

司马迁称其为大圣,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大量事实为支撑的。刘向、班固称《史记》“不虚美,不隐恶”,[2]基本上就是从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而得出的结论。

不虚美,就是司马迁对刘邦的赞誉,都有事实为依据;不隐恶,就是司马迁虽然推崇刘邦的事功,也不因此而对其存在的缺点予以回避隐瞒。结果,后人往往忽略了司马迁的不虚美,而特别看中了他的不隐恶,这就造成了刘邦评价的尴尬。

其实,像刘邦这样一个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王朝的统治者,是很难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他的个人品质的,应该看主流,也就是总体表现。

5.自己简单的评价刘邦与项羽

说到我的观点,小时候,我对项羽真是倾慕之至。

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谓缱绻动人。从多数赞美的文人笔下,我体味着一个英雄的气概和情怀。

但是,结局究竟是悲凉的。几番番入我梦来的“重瞳子”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

那个时候,我为项羽惋惜万分,我对刘邦嫌恶之至。 近日,仔细看过了司马迁《史记》之项羽·本纪及汉高祖·本纪。

我觉得不能不说点自己的新感觉了。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

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

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

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

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

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

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

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

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

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

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

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

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

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

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到底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

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6.自己简单的评价刘邦与项羽

说到我的观点,小时候,我对项羽真是倾慕之至。

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谓缱绻动人。从多数赞美的文人笔下,我体味着一个英雄的气概和情怀。

但是,结局究竟是悲凉的。几番番入我梦来的“重瞳子”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

那个时候,我为项羽惋惜万分,我对刘邦嫌恶之至。 近日,仔细看过了司马迁《史记》之项羽·本纪及汉高祖·本纪。

我觉得不能不说点自己的新感觉了。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

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

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

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

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

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

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

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

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

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

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

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

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

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

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到底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

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

7.如何评价刘邦

一、刘邦的战力评估 自反秦以来,刘邦的余生基本上都在战争中度过,其作战能力究竟如何,好象没有说法。

从他与项羽对抗百战百败来看,估计后世对此评价不高。刘邦得天下后,曾与群臣探讨刘胜项败的原因,推出了汉三杰论,在作战能力上首推韩信。

而韩信在与刘邦探讨带兵能力时,也只说刘邦不过能带十万兵,而自己则多多益善。从这个记载来看,韩信应该还有所保留,也就是在他的真实想法里,刘邦可能连十万人也带不了。

之所以要说这个数字,无非是要给刘邦留足面子。刘邦对此并不服气,他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信答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历史没有记录下刘邦对此有什么响应,或者认可了这个评价,或者他对这个问题不想顶真了。

于是造成了这样一个后果,即在后人看来,刘邦的强项就是会驾驭人,其作战能力则不值一提。但这不是事实,事实是其实际作战能力或者大大超出后人的估计。

其实有关刘邦的作战记录还是相当多的,其作战之频、作战对象之多恐怕也是有史以来屈指可数的。但在人们的印象里,最容易记住的就是他常常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连子女及部队都顾不上,只顾一个人逃命了。

确实,比起刘邦取得的胜利来说,这些败仗场面在司马迁的笔下既精彩又传神,让人看过一次,就牢牢记住。但在整个秦楚之际,刘邦也就败给项羽一人,其它人则均败在刘邦手下。

如在反秦战事中,刘邦于起兵之初就在战斗中击杀泗水守,这是见之于史的秦军阵亡的最高军事长官。在秦三十六郡中,肯定为刘邦部战斗征服的至少有三分之一。

在刘邦加入项梁阵营前,项梁对秦作战还没有取胜的记录,只有项羽有攻克襄城的胜果。而刘邦的加入,使得项梁部取得对秦作战的连续胜利。

《留侯世家》记张良以《太公兵法》告刘邦,被刘邦用得很好,说明刘邦很有用兵的天分。在最后的灭秦作战中,刘邦以不足万人的部队(郦食其语)完成了策应援赵、拱卫楚都、西进灭秦一连串繁重的任务,没有非常的军事才干是不可想象的。

有关刘邦的战力或可从平定天下后的几次作战中反映出来。在刘邦死前,先后有击燕王臧荼、击韩王信之叛、击陈豨之叛、击黥布之叛,每次均由刘邦挂帅出战,说明在汉阵营中,其它的人(韩信除外,因其过早被废王为侯不受重用)的能力均不能让刘邦放心。

《高祖本纪》记其击陈豨时分析道:“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也。”后果如其言。

黥布反时的心态也能说明问题。黥布以为:“上(指刘邦)老矣,厌兵,必不能来。

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在黥布看来,汉阵营的将领除韩信、彭越外,均不在话下。

只有刘邦的本事值得顾忌,但他又太老,估计不会亲自带兵作战。所以黥布反了。

可以肯定,在当时人的眼里,刘邦的作战能力是相当受推崇的。但为何会留下与项羽作战百战百败的记录呢,原因只能是项羽的作战能力更高,刘与项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刘邦长期处在项羽阴影下,其作战能力根本显不出来。

关于韩信以为刘邦不能将兵的说法,《韩信卢绾列传》有一条反证,击陈豨时,刘邦先于全国军队到达时抵赵,问赵相周昌赵地有无可用之人,周昌推举了四人,刘邦面试后骂道:“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伏。上封之各千户,以为将。

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上曰:“非若所知!陈豨反,邯郸以北皆陈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吾胡爱四千户封四人,不以慰赵子弟!”表明刘邦能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权威手段调动当地士兵的积极性,可能也因此抵挡住了陈豨的凶猛攻势。

刘邦每每在力量不够强大的情况下不断取得胜利,应该与他善于激励士气有关。仅此一条证据,就使得不善将兵说不那么可靠。

二、刘邦的杀降杀俘倾向 后世总结楚汉成败时,总不会忘记说残暴是造成项羽失败的重要因素。而项羽残暴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杀降。

其坑秦降卒、坑齐降卒,杀秦王子婴及秦国宗室,尽失人心。但刘邦的杀降杀俘就很少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存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严重。 早在反秦战争期间,刘邦与项羽协同作战时,就有过共同屠城的记录。

如屠城阳。因为当时有项羽在,或可将此罪行记到项羽的账上。

但刘邦入秦时的屠武关(《秦始皇本纪》),就不能由项羽本分担了。众所周知,当时战争的酷烈,使得获胜一方在经过艰苦拼杀后,往往做出极其残暴的举动,即屠城。

《项羽本纪》在汉四年,欲屠外黄事上,为后世留下了这方面的记录。估计刘邦的屠武关及楚汉战争时樊哙的屠煮枣,性质与此相类。

但刘邦的问题不出在屠城上,而是在有计划地杀害降将方面。 整个楚汉战争期间,为汉军俘获的一方势力人物为数相当不少。

如魏王豹、赵王歇、代王陈余、代相国夏说、雍王章邯、齐王田广、塞王司马欣、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昂均属被俘。然而除郑昌不详其所终外,其余均留下死于非命的记载。

首先,明确记为禽,又记为斩或死者。如代相国夏说被擒(《淮阴侯列传》、《郦生陆贾。

8.史记中对刘邦的评价是什么

史记之刘邦

刘邦,字季,汉朝开国皇帝。

大凡中国古代的开国皇帝,其出生常冠以神话的色彩。刘邦也不例外。说是他的母亲梦见与神相遇。当时电闪雷鸣,刘太公去看时,见蛟龙伏在她上面,于是有了身孕,产下刘邦。像这样的神话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母亲梦见神仙给她一粒光芒四射的药丸,吞下后有了身孕。等到临产时,红光满屋,邻居以为他家着了火。刘邦相貌不凡,颜貌似龙,长颈、高鼻梁,有“美须髯”,左股还有七十二颗黑痣。刘邦常到王媪﹑武负两家赊酒喝,他醉卧后,王媪﹑武负常看到他上面有龙,到年终时,两家常撕毁债券。刘邦当泗水亭长时,沛县县令的贵客——他后来的岳丈就曾给他相面,说他的相乃大贵之相,还把女儿许配给他。有一老翁经过他家,给他全家相面,也说,大贵,说刘邦之相“贵不可言”。后来果然印证了他们的话,这可见中国古代相面术的神奇。连秦始皇也觉察到“东南有天子气”,常东游来镇压。刘邦常自疑,藏匿于山泽岩石之间。他的妻子吕后常能找到,刘邦很奇怪,问原因,他的妻子说:你躲藏的地方上面常有云气。

刘邦释放所押刑徒后醉行泽中,有大蛇挡路,刘邦拔剑斩之,蛇分为两段,路通。后面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到有老妪夜哭,问其原因,老妪说:“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们认为老妪不诚实,准备打她,老妪忽然不见了。此即为“高祖斩蛇起义”。

刘邦48岁才开始争雄天下,短短几年时间便统一天下,“威加海内”,可谓大业晚成。刘邦生性豁达,大度,有宽大仁爱之心,我认为这是他能在群雄角鹿中最终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他的宽仁与项羽的残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项羽攻城略地,等攻下后“皆坑之”。楚怀王和众老将商议“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所以刘邦有机会被楚怀王派往西边攻打秦的都城,得以先入关。而派项羽和宋义北救赵。刘邦在西攻秦时,得以迅速打败秦军入咸阳的原因也是他的宽仁起了作用。刘邦在攻打宛城时,宛城的谋士陈恢说刘邦说让他撤军,封宛城之守以守,那么他西进时就顺利了。刘邦听从了他的建议,西进时秦的众城听说后果然争先开城投降,所以刘邦能迅速打到咸阳城,攻下咸阳。刘邦的宽仁是不胜枚举的,如魏王——豹先投降汉,后又背汉降楚,刘邦将他打败后,并未杀他,还让他守城。刘邦的仁爱播于天下,天下诸侯豪杰竞相归附刘邦,最终打败了逞匹夫之勇的项羽。

刘邦善于用人,用人不疑,这是他终得天下的又一原因。项羽在和刘邦争雄时,大多是他一个人在率领楚军作战。有一个奇士范增也被刘邦用小小的鬼把戏离间,逐出军营,死了。把东边的彭越打败了,西边的刘邦又打过来了,把刘邦打下去了,彭越又起来了,“往来苦楚兵”。而刘邦呢,有重要谋士张良,陈平,有大将韩信,彭越。以至后来刘邦在与群臣谈论打败项羽的原因时,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还有谦逊的美德。沛县百姓杀死县令请刘邦当县令时刘邦说:“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到后来无人敢当时,他才担任。刘邦率领诸侯打败项羽后,诸侯及将相共请尊刘邦为皇帝,刘邦说:“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臣子们说“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刘邦三让后才说:“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中国人谦逊的美德是否多少是受了他的影响呢?这也未可知。

“得民心者得天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刘邦以仁爱打败了项羽,开创了中国古代极为昌盛的王朝——汉。

9.古人如何评价刘邦

司马迁记载道:“高祖为人,……仁而爱人。”

[6]这种仁而爱人的表现在史料中比比皆是:最初体现在为官府送徒咸阳途中纵囚。继而表现在初起沛时不愿意接受沛令之职。

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7]注意,刘邦之辞为首,与曹参、萧何之辞为首有所不同,萧曹二人之辞,是恐事不成,秦王朝种族其家,而刘邦之辞,没有个人的因素在内。

最为典型的则以入关灭秦,与秦人约法三章,悉除去秦法,不受秦民犒赏;再则是汉七年,刘邦击韩王信还咸阳,“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8]最后,在汉十二年过沛,父老留饮,刘邦说:“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9]不愿过多打扰家乡父老,显示出对家乡人民深厚的体恤之情。

凡此种种,并非作戏,而是出自一片赤诚。 说到刘邦的仁而爱人,可能有必要将当时人对项羽的评价作个比较。

萧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10]韩信曰:“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11]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

[12]郦食其说:汉王“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

……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

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而不能授。

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13]高起、王陵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14]以上诸说,实际上是待人之道,而不是爱人。

尽管如此,还是可以从中看出刘、项的本质差别。刘是与天下同利,项则专利己一人。

有此前提,项的爱人,毫无实质性内容,更多的是表演的成分;而刘则尽可能多的使天下人得益。这种待人之道,其傲慢于人无实质性损害,其推利及人,则给人极大的实惠。

这也正印证了刘邦的仁者之心之性。正因为有这种仁者之心,才能使天下归心,取得最后的胜利。

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上,看到更多的是刘邦的功臣受封得益,实际上,汉初的百姓得益也非常多。秦王朝穷奢极欲,收天下太半之赋,至汉初百废待兴,然而赋税并未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宋周密《齐东野语》云:井田之法废,赋名日繁,独两汉最轻。自高、惠以来十五税一,文帝再行赐半租之令。

景帝元年亦尝赐半租;至明年乃三十而税一,即所谓半租耳。盖先时十五税一,则三十合征其二,今乃止税其一,乃所谓半租之制也。

自后守之不易,故光武诏曰:顷者师旅未解,故行什一之税,今粮储差积,其令三十税一,如旧制。是知三十税一,汉家经常之制也。”

[15]这个持续了几百年的情况说明,刘邦胜利的最大受益者并非他本人和他的部下,而是广大人民群众。这正符合老子所说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主张,而司马迁的评价也有了落脚点。

三、敢于承担责任,不自矜其功,勇于自责 刘邦在形势不利的时候,固然有过为自己逃命,将儿女踢下车的不光彩记录,但更多的是,在重大责任面前,表现出勇于负责的精神。前面提到的纵囚及出任沛公,就是这种性质。

而真正的承担重任,是灭秦与抗楚两事。项梁败后,由楚怀王心主持大局,当时诸将莫利先入关。

在这种形势下,楚怀王点了刘邦的将,让他带不足万人的部队去击秦并为楚国援赵军开辟道路。刘邦没有畏首畏尾,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有关这一点可参见拙作《刘邦西进灭秦的战争线路及历史功绩辨析》,[16]此不赘。在抗楚战争中,最艰难的事莫过于与项羽直接对垒。

因为当时项羽才气最高,无人能敌,这一重任又是刘邦自己揽到身上,在荥阳一线与楚对峙三年,屡战屡败,多次受伤,几次差一点被俘。《史记索隐》引《三辅故事》曰:“楚汉相距于京索间六年,身被大创十二,矢石通中过者有四。”

这个记载的真实性固然难验证,但也足以证明,与项羽对垒是极危险的事。也正是刘邦有效地牵制住了项羽,才保证了其它战场战局的顺利进行。

刘邦的敢担重任,不仅表现在天下未定之前,即使在当了皇帝之后,遇动乱骤起,也都不辞劳苦不避艰险亲自领兵出征,无论是击韩王信、击陈,还是击黥布,也不论其身体适否,都是如此。 诸侯大臣共立刘邦为帝时曾说过:“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

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

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催收人员泄露用户欠款信息是否侵...   冯佳敏  案情回顾  张某在某信用卡中心申领了一张信用卡,后张某出现信用卡逾期还款情况。在拨打其...
大唐西市(00620.HK)拟... 格隆汇7月9日丨大唐西市(00620.HK)发布公告,2025年7月8日,公司与配售代理(即昌利证券...
杰夫・贝佐斯出售6.66亿美元... 杰夫・贝佐斯  一份监管文件于周二显示,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在 7 月的两天内出售了近 300 ...
美国关税暂缓90天的“得与失”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任重 环球时报记者 杨舒宇 倪浩】7月9日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暂缓期到期在即,美...
落实“塔长制” 筑牢通信防线(...   随着主汛期来临,风雨考验在即。安徽阜阳铁塔严格落实“塔长制”要求,全力筑牢通信保障防线。按照“塔...
NASA依赖加深,SpaceX...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相比五角大楼或多或少还能找到几个SpaceX的“替补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
司法行政领域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 经济日报北京7月8日讯(记者刘亮)在国新办举办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5位来自司法行...
特朗普:韩国应自行支付国防费用 格隆汇7月9日|据央视,当地时间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内阁会议上表示,韩国应该自行支付军事防卫费...
阳宗海风景区开展应急演练模拟处...   本报讯 记者王琳报道 近日,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在施家咀湿地开展旅游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应急演练,进...
从“技术验证”转向“场景落地”... 日前,一辆特斯拉新车自己通过FSD(完全自动驾驶),找到车主完成交付;中国的无人驾驶汽车则在中东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