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干粮 有个小红军叫小兰。
小兰才13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
(我们现在真是幸福,有爸爸,有妈妈,还在那幺好的条件下读书。)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幺也不离开红军啦。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跟着红军可是要能吃苦耐劳的,你真的考虑清楚了吗,小兰?) 一说草地,大家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
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
(哇,那这怎幺能叫草地呢,应该叫水泥地。)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
(当然了,老百姓都迁走了,这样的地方谁也生活不下去。)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
红军叔叔和小兰一看,又高兴又乐得蹦蹦跳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
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
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
她把麦秸捶下来,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
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草地上的粮食很难找,一粒米也没有,野菜倒是有一大堆,小兰捡的还不够吃一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
(是粮食吗?贡献一点给小兰这个可怜的小红军吧。) 小兰一看,忙问: “哎,你在哪儿搞来这幺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
你找到多少粮食了?”(小兰不知道在地主院子里挖吗?)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20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明天再找嘛!” “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摇摇手说: “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
(小兰,你收下吧,你不吃会饿死的。如果你饿死了,红军就少一个人力,没有人照顾他们了。)
大个子红军胳膊长,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 “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
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能吃它20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好可怜,这些找到的干粮还要和野菜混在一起吃,吃坏人的!注意身子,小兰。)
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 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
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他们用树干搭起一座桥,河水“哗哗”地流着。
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身子一歪,小兰连忙扶住了他。可小兰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冲走了。
(怎幺搞的,伤员早不咳晚不咳,现在来咳,害苦了小兰,她吃什幺呀?) 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 “哎呀,这可怎幺办呀?” 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 “小兰,什幺东西掉到河里了?”(算伤员还挺关心人,可人家米袋掉了,你要善于观察呀。) 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幺东西都没掉。
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
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 “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 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幺事儿的样子,又问: “小兰,怎幺啦?是身体不舒服吗?” “没有……” 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
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
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幺能吃他们的呢?(小兰是个顾全大局的人,为了大家吃的多,自己却坚持下去,没准儿明天就饿的反胃!) 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
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
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小兰真傻,身子要紧,这样的菜一点儿也没有营养,甚至还有细菌,吃坏你的。)
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一点劲都没有,一下晕倒了,看护长把她背起来。
(看我是神机妙算诸葛亮,算到了你会拉肚子,可是你的抵抗力还不错,要是我,吃一口就晕了。) 看护长是40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
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 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 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
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
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幺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 “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这个好东西要打双引号,在这个艰难时刻,怎么会有好东西吃呢?) “好!我不看。” 看护长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幺光吃野草,一点麦粉。
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智取腊子口红军长征的故事 - 强渡大渡河 大渡河自古以来就是难渡过的天险。
红军来到河边时,只听见惊涛拍岸,河水奔腾咆哮。每年的五六月间,正逢上游雪山融化、河水暴光涨时节,这时的大渡河河面虽不算宽,只不过三百余米,水深却有十多米,水流实在急得惊人,每秒钟流速大约 4~5 米,水面就像斜坡似的,水奔泻而下,急浪涌起的漩涡,一个接一个。
特别是像怪物似地蹲在河心的礁石,更是令人心惊,急浪撞在上面,激起很高的浪花,弄得整个河面雾蒙蒙的。 河对岸几十米高的峭壁,石壁被劈开,沿着用石块砌成的台阶拾级而上,上面便是渡口。
阶梯有四十多级,在阶梯的顶端,就是白军的工事,四个碉堡俯视着整个河面和台阶,周围布满着散兵壕,敌人一个营的兵力就据守在这里。这一切都告诉红军战士:要夺下渡口,必须渡过急流,冲上台阶,夺取敌人的整个工事。
然而能帮助红军渡河的,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的一只小木船。 5 月 25 日早上,在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同志的指挥下,从当地群众中找来十四五个撑船的老手,从军团炮兵连拖来三门迫击炮,只有四发炮弹。
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挑选了以二连连长熊尚林为队长的 17 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 17 名勇士,每人身带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和五六颗手榴弹,在连长熊尚林整容证,先有八名勇士和船夫一起跨上了小船。
“战斗开始!”红一团团长杨得志下达了命令。 “嗒嗒的,嗒嗒的……”红军嘹亮的冲锋号声响了。
“嗒!嗒嗒”红军的轻、重机枪一齐向河对岸敌人的工事猛烈开火。 “轰!轰!”红军神炮手赵章成发射出的两发炮弹准确地落在河对岸敌人的碉堡上。
载着九名勇士和船的小船一颠一簸地向河心斜冲过去。河对岸的白军发现了,炮弹和子弹在船的周围掀起了一个个巨浪和一片片水花。
河这边,红军战士的目光一齐集中在激浪中颠簸的小船上,浪涛把小船遮住时,红军战士的心顿时一阵发冷;浪头把小船推出时,红军战士又齐声欢呼。他们的心就这样随着小船起伏,渐渐地忘掉了自身安危,陆续爬出壕沟,站到岸边。
刘伯承总参谋长和聂荣臻政委也挤到了前面。号声突然停住,军团部长肖华几步跑上去,从负伤的司号员手里夺下号来,甩了两甩,挺起胸膛吹起来。
在猛烈的火力掩护下,小船避开了一个个激流、暗礁,靠上了岸。突击队的勇士们从船上跳下来,一个、两个……八个、九个,个个都生龙活虎般地扑向敌方渡口。
当勇士们冲上台阶时,白军慌乱地把滚雷和手榴弹乱扔下来。顿时,勇士们的身影被浓烟吞没了。
过了一阵,硝烟里又闪现出红军勇士迅速向敌人的碉堡冲去的身影。原来渡口很陡,台阶又高,正好成了勇士们隐蔽的死角,敌人的滚雷、手榴弹从战士们隐身的台阶上面滚过。
突击队快要接近碉堡时,二百多敌人跃出工事,开始反冲锋了。河这边,红军团长杨得志一声令下:“给我轰!”神炮手赵章成的最后两发炮弹像长了眼睛似的正好落在敌人堆里。
勇士们乘机冲进碉堡,控制了主要工事。 当营长孙继先率领第二批突击队员乘坐返回的小船驶达对岸时,渡口上的战斗更紧张了,我们的第一批勇士据守住碉堡,敌人正进行着一次反击。
孙继先一招手,八九颗手榴弹一齐甩了出去,两个班的敌人被打垮了,两批勇士汇合了。查查人数, 18 个人除两人负重伤外,一个也不少。
孙继先喊了一声“赶快往前打!”十几挺冲锋枪一扫,守敌全垮了,一部分逃往北面的山上,一部分沿河逃走了。 5 月 25 日这一天,杨得志团长率领的红一团完全控制了渡口,并在当地群众支持下,又获得了两只小船。
红一团战士又先后动员了五十多名船工轮班摆渡,使得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渡过河去。 安顺场渡口水深流急,不能架桥,单靠三只小船在几天内渡过全部红军是十分困难的,红军在渡口附近越聚越多,而尾追之敌也越来越近。
为了迅速渡过大渡河,粉碎敌人围歼,红军总部决定,红一师和干部团继续从安顺场渡河,中央红军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进,从距安顺场 160 公里的泸定桥渡河。
下一篇:无手老师简介(无手老师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