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演变简短一句话(春节的节日演变过程)
admin
2023-02-18 14:15:21
0

1.春节的演变

春节是中华民族—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民间习惯称过春节为“过年”。实际上,直到1912年改行公历(即西历)以前,我国—直将农历年的首日(大年初—)称为“元旦”。实行公历后,春节作为—年之始的特征弱化了,但中国人对其重视的程度并未减弱。从官方来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就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元旦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从民间来看,春节前的“忙年”,除夕的团圆饭、吃饺子(寓意交子)、守岁、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拜年等习俗都仍将春节作为“年”。春节作为年节,最能体现中国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特色,“年”是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确定的岁时名称。“年”字的本义,《说文解字》解释为“谷熟”。过年的基本主题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在过年的习俗中,辞旧迎新,祈求来年的平安、丰足是主要内容。春节不仅是较科学的农业时令的表现,春节习俗中还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许多观念和信仰。在传统社会,过了冬至直到除夕,人们的主要活动都是忙于春节的准备工作,年前的—周是最忙的阶段,俗称“忙年”。为迎接新年,人们要准备充足的食品,打糍粑、做年糕,杀鸡杀猪,宰牛宰羊、腌制腊货;为迎接新年,要给大人孩子准备过年穿的新衣、新鞋、新帽,还要打扫房屋,张贴春联年画。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为腊月二十四)这—天俗称“过小年”,要“祀灶”,要焚烧灶神,送“灶王爷上天”。有的地方在腊月二十四至三十之间还要举行“还年福”、“谢年”、“辞年”、“烧平安纸”的仪式,虽然各地做法不—,但目的都是祭祖拜神。除夕是过年活动中最关键的环节,这—天全家人要团聚—起吃团圆饭,晚辈给长辈祝拜能得到“压岁钱”,全家—起通宵守岁。在新年来临之时,家家户户燃放烟花爆竹。大年初—开始,人们又忙着走亲访友、四处拜年。这些习俗大都由来已久,它们的实践方式和功能都经过了—些历史演变。如贴年画,最早是贴门神,左边贴神荼以驱除恶鬼,右边贴郁垒以迎接善神。到了唐代,开始贴历史人物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作门神。贴年画由贴门神演变而来,图案也越来越丰富。贴春联最早的目的也是为了辟邪,其原型是古人在门上悬挂的用以驱鬼的桃符,每逢新年时将“新桃换旧符”,后来逐渐演变成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又如燃放烟花爆竹,最早引爆的是真的竹子,目的是为了驱邪避鬼。宋代以来才开始有用火药制成的爆竹,后世才发展出品种繁多的烟花和鞭炮。再说压岁钱,在唐代的时候被称为“洗儿钱”,被用来镇邪祛魔,并非像现在这样主要是钱财赠予。这些习俗最早都起源于避邪的目的,渐渐地被赋予喜庆、娱乐的功能。后来,这些习俗的巫术功能反而被喜庆功能掩盖了。春节习俗非常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除夕的团年饭,既是—年最丰盛的宴席,桌上的食品同时也是象征符号的组合。全鱼象征年年有余,全鸡谐音吉利,豆腐意味富贵,肉丸子表示团团圆圆。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步步工业化、城市化。这种社会发展的步伐在最近20多年以惊人的速度大规模推进。中国的现代城市文明与传统的以春节习俗为代表的农业文明越来越拉开了距离。服务业的发达使人们不必亲手制作年货,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不再期待除夕年饭有多丰盛,小孩也不必等待过年才穿新衣服。人们在传统的年节中所能够体验的生活的美好的方面现在分散在日常生活之中。没有了强烈的预期,没有了集中的享受,人们对年的感觉自然也就平淡了许多。—些在家里过年觉得“年味儿”淡的人开始旅游过年,人们享受年节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

2.春节历史演变

春节 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

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人文意义】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

3.春节习俗的演变

春节习俗之演变 民间过春节,习俗甚多。

但每一个习俗在悠悠的岁月中并非原模原样,它们都有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现拣几个主要习俗说说。

首先说祀灶神。祀灶神,乃中国古代的五祀之一。

《礼记?曲礼下》说天子要祭五祀,即「户、灶、中溜(檐下接水的槽)、门、行」。可见我们的祖先是相信万物有灵的。

祭灶神摆在第二位。不过古代祭灶是在夏天,而不是腊月。

《礼记?月令》载:「孟夏之月其祭灶」。及到汉朝,才开始改为腊月祭灶。

传说汉代有叫 子方的人,在腊日晨见到了灶神,他便以黄羊祭之,因而大富。人们便因此将祭灶日改在腊日。

腊日是在哪月哪天?起初汉代人以冬至后三个「戍」日为腊日,即人们可在十二月里任选一个腊日作为祭灶日。后来统一了,定十二月初八为腊日。

《荆楚岁时记》明白写著:「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何以今日习俗年祭灶神又改在十二月二十四?这是因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而起,他在词中写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今日人们的祭灶习俗也就缘此而来。 其次说贴春联。

贴春联是从古时挂桃符演绎而来的。古时人们在元旦,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之名,悬挂在门旁,用以驱鬼避邪,保平安。

何以要用桃木?神荼、郁垒又是何神?这答案要从《山海经》上去找,该书说:沧海之中有度朔山,山上长了棵大桃树,根壮枝粗,「曲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有条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地方。

树上有两个管鬼的神,一名神荼,一名郁垒。有他俩在,鬼们就会规规矩矩,不敢造次。

这就成了民间挂桃符的缘由。 到了五代十国时,开始在桃板上写联语,这就是春联、对联的起端。

《宋史?蜀世家》记载说:「孟昶命学士为题的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国皇帝孟昶题的这副对联,就成了中国新年的第一副春联。

到宋时,人们开始用纸写春联。不仅有门联,而且发展到楹联。

据传倡导用红纸墨书春联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喜欢作对联,故有「对联天子」之誉。

他指示在新春佳节来临时,不仅皇宫大院要贴春联,而且民间也要贴。他还号召官员、读书人代写春联。

以示普天同庆,君民同乐。 其三,贴门神。

春联是贴在门框上,门神则是贴在门板上。贴门神是从挂桃符演变而来的。

有本书叫《月令广义?十二月令》说:「道家谓门神,左曰丞,右曰尉。盖司门之神,其义本自桃符,以神荼、郁垒辟邪,故树之於门。

」不同的是,桃符是书二神之名,门神是画二神之像。 但到了唐朝;门神换将了,换成了秦叔宝、尉迟敬德。

这里有个故事,说一次太宗李世民重病,夜夜有冤魂啼哭索命,他惊恐万分。有一晚由战将秦叔宝、尉迟敬德为他守门站岗,太宗便能安睡了。

此后唐皇便令画工将二将的像画上,贴於门上。起初在皇宫里贴,后来就成了千家万户的门神了。

到了五代,门将又换岗了,换上了钟馗。钟馗是个食鬼之神。

故事来自沈括的《梦溪笔谈》,其中说到唐明皇李隆基,有一晚作了个吓人的梦,梦见一个大鬼,头戴破帽,身著蓝袍,眇著一只眼,左手抓住一个小鬼,右手抠鬼眼,然后啖之。明皇惊问大鬼是谁?答曰:钟馗。

明皇醒后,找来著名画家吴道子,按自己所述,画成一幅钟馗捉鬼图。五代时,人们将此图作为门神张贴,「悬於除夕」。

到了宋代,门神又换将了,换上温峤和岳飞。今日人们多以年画替代了门神。

其四,放爆竹。过年放爆竹,已成习俗。

宋王安石有首《元日》诗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就说到「元日」放爆竹的事。

古人用火烧竹子,爆烈发声,故称「爆竹」。放爆竹,是为了驱山鬼,传山鬼中有个叫「年」的,它是个作恶的家伙,人们常用爆竹将它赶跑。

关於爆竹赶鬼的事,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到唐代,人们将「爆竹」称为「爆竿」。

来鹄在《早春》诗里说:「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时发明了火药,不久就有了纸裹火药的「鞭爆」,引燃即响声不绝。

据《武林旧事?岁除》载:「至於爆仗,内藏线药,一爇百余不绝。」今日已至焰火年代,各种花爆烟火,更是花样翻新,万紫千红,妆点蓝空。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历来就重视春季,有所谓:「一年之计在於春」。因为春耕情况如何,直接影响著人们一年的生计。

为表示对春季的重视,夏历便将立春日定为春节,并进行节庆。在立春的前一日,就举行迎春仪式,叫做「打春」。

到立春日,还要举行「春饼」宴。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说:「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

」人们还要向亲友馈送「春饼」。后来发展到正月初一为春节,作一日庆。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在元旦这一天,皇帝要「祈年」,祈求新年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老百姓也要在这天拜天和祭祖。到后来,春节就不是一日庆了,变成多日节了,节中有节,增加为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等。

4.春节的习俗和春节的来历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

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

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还有一种说法: 俗称过年,是民间一年中庆贺时间最长、最隆重的传统节目。

春节,古时叫“元旦”。《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标起,叫“元旦”或“元月”。

到了汉武帝时,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辛亥革命时,为“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

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

据传说,“春节”最早是有祖乙天子定名的。在很久以前,有个以打柴为生的青年叫“万年”,他见当时节令很乱,决定把节令定准。

一天,他上山砍柴,休息时看见树影移动,从中得到启发,回到家里便设置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仪”。但阴雨天无法测量。

后来他在山泉边喝水,见泉水很有节奏的从崖上往下滴,引起了他的联想,又制作了五层漏壶,用漏水的方法计时,慢慢的发现,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在冬至,从而制作了草历:“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约有十二圆。”一次,祖乙天子去看望万年,适逢天象重复。

万年对天子说:“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时春,请天子定个节吧。”祖乙天子即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流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

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

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

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

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

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

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春去秋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太阳历定准了,他也满头白发,祖乙天子深为感动,就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今天,人们称春节为年,过年挂寿星图,据说是为了纪念功高德望的万年。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

日照境内,从“忙年”到过年,历时一个月,而且过年其间做每一件事情,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气氛。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

有“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之说。过了腊月初八,家家开始忙年,做新衣、办年货。

集市百货从集,售货额较平日增加数倍。购置器用,务必添新碗筷,寓意增添人口,人丁兴旺;羹肴必备鸡鱼,意求年年大吉,连年有余。

必蒸年糕,做豆腐,以借“年高”“都福”谐音,祈求“年年高”,全家幸福;家家蒸饽饽(馍馍)饽饽上蒸大红枣,名曰枣山,户户备足煎饼,要足够全家人一个正月吃的。自腊月十六日始,家家择晴日进行卫生大扫除,俗称“。

5.春节习俗的变迁 短

民间过春节,习俗甚多。

但每一个习俗在悠悠的岁月中并非原模原样,它们都有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现拣几个主要习俗说说。

首先说祀灶神。祀灶神,乃中国古代的五祀之一可见我们的祖先是相信万物有灵的。

祭灶神摆在第二位。不过古代祭灶是在夏天,而不是腊月。

到汉朝,才开始改为腊月祭灶。传说汉代有叫 子方的人,在腊日晨见到了灶神,他便以黄羊祭之,因而大富。

人们便因此将祭灶日改在腊日其次说贴春联。贴春联是从古时挂桃符演绎而来的。

古时人们在元旦,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之名,悬挂在门旁,用以驱鬼避邪,保平安。何以要用桃木?神荼、郁垒又是何神?这答案要从《山海经》上去找,该书说:沧海之中有度朔山,山上长了棵大桃树,根壮枝粗,「曲蟠三千里」。

其枝间,东北有条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地方。树上有两个管鬼的神,一名神荼,一名郁垒。

有他俩在,鬼们就会规规矩矩,不敢造次。这就成了民间挂桃符的缘由。

五代十国时,开始在桃板上写联语,这就是春联、对联的起端到宋时,人们开始用纸写春联。不仅有门联,而且发展到楹联。

据传倡导用红纸墨书春联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喜欢作对联,故有「对联天子」之誉。

其三,贴门神。春联是贴在门框上,门神则是贴在门板上。

贴门神是从挂桃符演变而来的左曰丞,右曰尉但到了唐朝;门神换将了,换成了秦叔宝、尉迟敬德到了五代,门将又换岗了,换上了钟馗。钟馗是个食鬼之神到了宋代,门神又换将了,换上温峤和岳飞。

今日人们多以年画替代了门神。 其四,放爆竹。

过年放爆竹,已成习俗古人用火烧竹子,爆烈发声,故称「爆竹」。放爆竹,是为了驱山鬼,传山鬼中有个叫「年」的,它是个作恶的家伙,人们常用爆竹将它赶跑宋时发明了火药,不久就有了纸裹火药的「鞭爆」,引燃即响声不绝。

6.春节的来历简短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7.春节的习俗 简短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爱我你后悔了么 爱我你后悔了么唉 悔的肠子都青了??你后悔了吗?
关于母爱的名言名句 关于母爱的名言名句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求行星边际2地图详解 求行星边际2地图详解又是一个跳过新手教程的……M键大地图,找不到路,直接用快速加入或者重新部署。你如...
一个女的对我说,对她太好,她会... 一个女的对我说,对她太好,她会得寸进尺,她这是什么意思?这个首先得恭喜你,她看上你了!一个女的说她得...
永远不要为别人的情绪买单,如何... 永远不要为别人的情绪买单,如何让自己活得潇洒自如?要告诉自己,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告诉自己,别委屈自...
小说里女主的名字(写小说用的)... 小说里女主的名字(写小说用的)女主是个大学生长得蛮漂亮的,名字嘛清新点,男主名字叫洛言普通点,但我又...
为什么说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 为什么说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我们学过余秋雨的散文,为什么说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推荐一本书...
关于蜜蜂的知识全部 关于蜜蜂的知识全部蜜蜂的全部知识,建议看以下几木书,《蜂群生物学》《蜜蜂病虫害大全》《蜂群与蜂箱》《...
急~普通话翻译粤语··在线等·... 急~普通话翻译粤语··在线等···文章写得还不错.我是广东人可惜我用手机上太麻烦你说的太多,我都没时...
一曲终了矣人已散繁花落尽的翻译... 一曲终了矣人已散繁花落尽的翻译是什么?一曲终了矣人已散繁花落尽At the end of the S...
许巍2010还有哪的演唱会,时... 许巍2010还有哪的演唱会,时间、地点具体点 谢最后一站 西安 5月14日。已经结束了。。。。2...
有关痴心的成语有哪些? 有关痴心的成语有哪些? 有关痴心的成语有: 死心塌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如痴如醉 至死不渝 至死不...
夏有乔木雅望天堂讲了什么故事?... 夏有乔木雅望天堂讲了什么故事?请完整解答 夏木1”主要讲述28岁的园林设计师舒雅望是出生在一个军事...
男生吸引女生注意 男生吸引女生注意我暗恋了一个女生,但我不怎么帅,也不丑。。。。。。如何吸引她的注意。好的追加50分!...
黄子韬喜欢听seven yea... 黄子韬喜欢听seven years是哪个版本的黄子韬喜欢听seven years是哪个版本的这个人的
北方特色美食炸血肠,为什么网友... 北方特色美食炸血肠,为什么网友会说“情愿搬砖也不吃”? 现在想要在南方吃到北方的特色小吃不是问题,但...
用寓言故事帮助说理是不是比喻论... 用寓言故事帮助说理是不是比喻论证? 如果这个寓言本来就有,很有名气,一提谁都知道那就是例证,如果...
羊羔毛外套如何清洗 羊羔毛外套如何清洗羊羔毛外套清洗方法如下:方法一:干洗。这也是最稳妥的一种清洗方法,在干洗的过程中羊...
外国小说改编为电影的,有哪些? 外国小说改编为电影的,有哪些?列举一下按小说书名,小说作者,电影片名的顺序列举。请尽可能的详细。 ...
怎么样,才能悟道? 怎么样,才能悟道?和老耳一样!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悟道全靠悟性,为别人之不能授也本是有缘人,自然会悟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