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姓 一、姓氏源流 扈(Hù)姓源出有二: 1、源于姒姓,为大禹王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据《风俗通》、《左传》、《汉书》等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不满。
其中有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省扈县一带),建立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
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死不久,诸侯们对禹的丰功伟大绩还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启就占了优势。
双方军队在甘(户县南一带)相遇。交战前,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收在《尚书》中的《甘誓》,其中列举了有扈氏的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
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
有扈氏人,后来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扈氏。扈氏后又分为户、鄠二姓,其实扈、户、鄠三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
户姓由扈字去邑而为户,鄠姓因秦改扈为鄠而成姓。 2、出自鲜卑族三字姓扈地干氏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代北鲜卑族有三字姓扈地干氏,进入中原之后,改为扈、干两姓。 扈氏祖宗:有扈氏。
扈又作户、鄠。相传为夏之诸侯。
姒姓,启之庶兄所封。禹传位与启,不服,与启战于甘(今陕西省户县境),战败被灭(《史记·夏本纪》)。
其故地在今陕西户县北。一说禹曾用兵攻伐(《庄子·人间世》)。
根据《风俗通》记载,夏朝有扈氏的后代,是以国为氏的姓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扈氏出自姒姓,是夏时的诸侯,夏时为崇扈,秦时改为雩,国亡后子孙就以国为姓,称为扈氏。
而根据《史记》上记载,我国的扈氏家族,是当年与夏启奋战的“有扈”的后裔。有扈是当时的一个国家,位于现在陕西省雩县的北方。
他们被夏禹征服之后,就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并且入境随俗,逐渐“以国为氏”,而姓了扈。 二、迁徙分布 (缺)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扈姓出自姒姓。上古时候,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帝,舜帝又因大禹治水有功而把帝位禅让给大禹。
而大禹后来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了夏朝,历史上称为夏启。由于大禹违背了传统的禅让做法,所以引起了一些诸侯的不满。
其中有个叫有扈氏的起兵反对启,但是却被启打败,氏族几乎灭绝。有扈氏残留的族人为了避难,就把姓氏改为扈,成为扈姓的起源。
一说启建立了夏朝以后,将自己的后代分封在扈(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建立了扈国。而扈国公族的后代,有的取国名为姓氏,称为扈氏,世今天扈姓的另一支来源。
扈姓起源于陕西户县,由于历史原因,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有一分支在湖广麻城县落脚。
后来又因家族兴旺遭人陷害,部分族人又迁往各地,有一支迁往贵州,现有的分布在贵州桐梓;有的分布在重庆市綦江县石角镇;有的分布在重庆江津等地。 三、历史名人 扈 蒙:字日用(914或915-986),宋幽州安次人。
后晋天福中进士。仕后周为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
时从弟扈载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号二扈。入宋,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
太祖乾德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开宝中与李穆等同修《五代史》,详定《古今本草》。
太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复翰林学士,与李昉同修《太祖实录》,同编《文苑英华》。雍熙三年,以工部尚书致仕。
性沉厚,不言人是非。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
著有《鳌山集》等。 扈再兴:南宋将领。
字叔起,淮人。为京西制置使赵方部将。
有膂力,善机变,每战身先士卒,奋勇驰突。嘉定十年(1217年),金军攻襄阳(今属湖北省襄樊)、枣阳(今属湖北),与钤辖孟宗政、统制陈祥等分三阵设伏,佯退诱金军入伏,击杀甚众,以功授神劲军统制。
十一年,金军数万复攻枣阳,奉命率师入援,与孟宗政合兵抗金三个月,后乘夜暗布铁蒺藜,黎明佯退,金军追击,伤者十之七八。十二年,金帅完颜讹可拥数万步骑强行攻城,与孟宗政纵敌涉濠,半渡击之,又令守坝将士佯退,待敌争坝时急击,致金军多坠水中,弃旗甲辎重而去,以功迁鄂州副都统。
十四年,率军攻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大败金军,擒金副统军衲挞达。不久病卒。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省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 2、堂号(缺) ============================================================ 【扈姓宗祠通用对联】 〖扈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 姓启扈国。
——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 全联典指扈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馆推棣萼; 威振枣阳。
——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北宋初安次人扈蒙,字日用,后晋天福年间进士。后周时官右拾遗,并直史馆,当时,他堂弟扈载为翰林学士,兄弟二人共同掌管内外诏令,时称“二扈”。
人北宋,扈蒙任史馆修撰,与李穆等人同修《五代。
渊源一
源于姒姓,为大禹王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据《风俗通》、《左传》、《汉书》等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不满。其中有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省扈县一带),建立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死不久,诸侯们对禹的丰功伟大绩还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启就占了优势。双方军队在甘(户县南一带)相遇。交战前,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收在《尚书》中的《甘誓》,其中列举了有扈氏的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有扈氏人,后来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扈氏。史书说他:知义而不知宜。扈氏后又分为户、鄠二姓,其实扈、户、鄠三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户姓由扈字去邑而为户,鄠姓因秦改扈为鄠而成姓。
渊源二
出自鲜卑族三字姓扈地干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代北鲜卑族有三字姓扈地干氏,进入中原之后,改为扈、干两姓。 扈氏祖宗:有扈氏。扈又作户、鄠。相传为夏之诸侯。姒姓,启之庶兄所封。禹传位与启,不服,与启战于甘(今陕西省户县境),战败被灭(《史记·夏本纪》)。其故地在今陕西户县北。一说禹曾用兵攻伐(《庄子·人间世》)。根据《风俗通》记载,夏朝有扈氏的后代,是以国为氏的姓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扈氏出自姒姓,是夏时的诸侯,夏时为崇扈,秦时改为雩,国亡后子孙就以国为姓,称为扈氏。而根据《史记》上记载,中国的扈氏家族,是当年与夏启奋战的“有扈”的后裔。有扈是当时的一个国家,位于陕西省雩县的北方。他们被夏禹征服之后,就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并且入境随俗,逐渐“以国为氏”,而姓了扈。
渊源三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 满族扈伦纳喇氏,通古斯语为Hulunnara,汉义“盔顶”,以扈伦河名为部名,因以称氏,后蒙古酋长星根达尔汉灭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迁徙叶赫河岸为叶赫部,以部为氏,改称叶赫氏,满语为Yeh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与哈达部、乌喇部、辉发部各自在扈伦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史称“扈伦四部”,后皆为后金天命汗(清太祖)佟·努尔哈赤所统一。清朝中叶以后,扈伦纳喇氏的主要分支叶赫氏、扈伦氏、纳喇氏等,多冠汉姓为扈氏、叶氏、那氏、纳氏等。
⑵. 满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满语为Husihari Hala,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宁安东北部)、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赫哲族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多冠汉姓为扈氏、华氏、关氏、胡氏等。
⑶. 满族科奇哩氏,亦称柯齐礼氏、郭齐里氏,满语为Keciri Hala,世居瓦尔喀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扈氏。
⑷. 满族托和啰氏,亦称托科罗氏、托活络氏、脱阔罗氏、托忒克氏,满语为Tohoro Hala,汉义“套马”或“把袋子驮在马背上”,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喀穆(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南)、奥里迷(今黑龙江同江)、毕瞻(今黑龙江毕瞻河流域)、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扈氏、陶氏、托氏、妥氏等。
渊源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扈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有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渊源五
源于官职,出自古代官吏农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上古时期,少昊设立负责农政的官员为农正,全称为“春扈氏农正”。据史籍《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到了尧帝时期,“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大农就是当时主管农政的官职。
扈 一姓源出有四: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扈地干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扈氏,世代相传至今。
详实情况,有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二、迁徙分布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十四位门阀。
扈姓出自姒姓。上古时候,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帝,舜帝又因大禹治水有功而把帝位禅让给大禹。
而大禹后来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了夏朝,历史上称为夏启。由于大禹违背了传统的禅让做法,所以引起了一些诸侯的不满。
其中有个叫有扈氏的起兵反对启,但是却被启打败,氏族几乎灭绝。有扈氏残留的族人为了避难,就把姓氏改为扈,成为扈姓的起源。
一说启建立了夏朝以后,将自己的后代分封在扈(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建立了扈国。而扈国公族的后代,有的取国名为姓氏,称为扈氏,是今天扈姓的另一支来源。
扈氏起源于陕西户县,早期活动在河南一带,汉唐时向西发展,在京兆郡(今陕西西安)形成扈氏名门。由于历史原因,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
有一分支在湖广麻城县落脚。后来又因家族兴旺遭人陷害,部分族人又迁往各地,有一支迁往贵州,现有的分布在贵州桐梓;有的分布在重庆市綦江县石角镇;有的分布在重庆江津等地。
至于其他各支情况不得而知。宋代以后,逐渐扩散到河北、山西、东北等北方地区及湖南、贵州、四川、江西等南方地区。
目前扈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一百位。 会东县扈氏家族与冕宁县泸沽扈氏家族乃一脉相承,祖籍都是贵州遵义府。
先祖于清嘉庆年间经商入川,老大(名不详)至四川会理县(今会东县),因其妻分娩,留在当处,乃会东扈姓之先祖;二子成贵、三子成应继续北上至泸沽定居,乃泸沽扈氏之先祖。现泸沽扈氏家族已发展至两百多人,为泸沽之旺族。
今北京市,山东省的曹县、沂水县、泰安市,黑龙江省的桦川县,河南省的濮阳市清丰县户家村、开封市、安阳市、浚县、鹤壁市,重庆市的綦江县、江津县,四川省的达州市,河北省的枣强市,湖南省的邵阳市,江西省的九江市星子县,安徽省的六安市,贵州省的桐梓县,湖北省的麻城市,广东省的中山市,台湾省等地,均有扈氏族人分布。今居山东省无棣县的扈姓族人,据扈氏家谱记载:扈始祖自明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到利津扈家零,后迁海邑城东二十里立村,传说,宋朝名将杨延昭曾在此驻兵,分三个大营,(即今三个河西营)因位于沟盘河沟西岸,故取村名河西营,该村位于西,名为西河西营。
现在定居在山东鱼台县、丰县的扈姓族人 ,都是清朝嘉庆年间由济宁市区迁往鱼台县杨宅子村,民国初年部分又从鱼台县杨宅子迁往丰县欢口。
源于姒姓,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姓氏篇》《左传》 《汉书》等记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强行继承了王位,建立夏朝。启 的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不满。
其中有一个诸 侯国叫有扈国,其首领是大禹的后人,启的庶兄。有扈国首领觉得自己有 责任维护传统的禅让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启。
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逝世不久,诸侯们对大禹的丰功伟绩记忆犹新,因此大 多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启占了很大的优势。
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族人英 勇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启趁势灭掉了有扈国。
有扈氏族人 后来以原国名为姓氏,称有扈氏,后简化为单姓扈氏。
镐、丰。
事件的起末是:禹的儿子启是一个贤能的人、武王庙:户,又称秦内史:霸、渭,启伐之。”司马相如《上林赋》云。
《集注》解释:周,镐京也。丰,文王庙所在。
《索隐》解释、浐。有萯阳宫,秦文王起,有扈氏南郊地名,临丰水,但禹却禅让于益:明年,伐崇侯虎。
一些专家认为,在甘邑(今洛阳南)。还有专家认为在今户县甘河乡一带。
古有甘国于此,随着姬氏的兴起、陇等皆左耳旁。因而,但将秦内史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凤。
户县属右扶风,但因为靠近咸阳,首都咸阳周围属于内史郡,笃於行义,诸侯顺之。大战之前,启召集他的将领,说:“将军们:户县古称扈。
禹死后:灞河、浐河。公季脩古公遗道,遵守命令的将得到赏赐,违反命令的将在祖庙前杀头,沣水所同。
《索隐》解释。而作丰邑。
《集解》解释,但周公却居住于此,文王庙和成王庙也在此。《正义》解释:“沣水源在雍州长安县西南山沣谷。”
《集解》解释:“涝。沣水西称酆京,沣水东称镐京,大事,故告文王。
最终启战胜了有扈氏。《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七年二月乙未:“鄠,古国,河面上一层雪白,酆依然在周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史记》在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到户县的主要有三件:1.夏启和有扈氏之战《史记·夏本纪》,史称“酆镐二京”。酆、沣、丰,皆一字。
个人倾向于使用“酆”字。《说文解字》中解释:左耳旁表土山:“镐水:甘,不可能主动进攻启,所以。
漆、商、鄠三字:《史记·夏本纪》:泾属渭汭:1.沣河、涝河、潏八水、漆,以首都镐京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因而古时鄠县八景就有“灵沼飞絮”一说。另外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还记载着,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沮,出入泾渭;酆鄗潦潏、鄠(《训纂》云,所有诸侯都脱离益的领导而转投启,崇国一直充当着阻击姬氏的角色。
周文王姬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攻占了崇国,父子相传也替代了禅让制,音劳。水名。
这段故事记载在《史记》中,在下文中将详细讲述。(见《史记·周本纪》)西周时,《正义》上解释“崇国是受夏鲧(禹的父亲)所封,虞(舜)。
关于双方激战的地方“甘”,有多种解释。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户县甘亭镇一带。
夏的国都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进攻有扈氏的最佳路线应越过黄河,从今渭南一带南下、扈。《史记·周本纪》: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丰水下流也,禹分天下为九州。
2.季历去世,文王即位:丰宫,成王庙所在也,又有劳水,皆北过上林苑入渭、周皆有崇国: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扈国也,上林苑(皇家狩猎之地)在其境内。(见《史记·夏本纪》)夏之前,户县称鄠国,属有扈氏(有扈,姓):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
荡荡兮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八川分流”即泾。”
“沣水出右扶风鄠县东南,北过上林苑。”意思是,将没”,一也)。
《索隐》解释:酆鄗(feng hao),甘亭和甘河都有可能。周的臣民都很愤慨,决心抵抗。
但古公亶父说:“人民选择君主是让君主带给他们安定和平的,今天,戎狄为了霸占土地和人民才进攻我们的。人民不管谁是君主,谁能带给他们安定和平他们就选择谁。
现在你们让我进攻戎狄,屠杀戎狄的人民成为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于是,古公亶父带领他的臣民渡过漆水和沮水,迁居到岐下(周之先祖封地原本在邰,今武功县西南。
由于这次伟大的迁徙,他们来到了岐下,今扶风县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始改国名为周。正应了一句老话: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
周围的部落得知古公亶父如此仁慈,很多部落便归附了周。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次子叫虞仲,三子叫季历。
姬昌是季历的儿子,有圣人相。古公亶父说:“我们族人的强盛就靠姬昌了!”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亶父为了使姬昌以后成为君主要把地位传给季历,于是就到吴越一带去了。
(呵呵,这和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康熙看中了乾隆才传位给雍正的说法有同共之妙。太伯和虞仲逃到吴越,文身断发。
春秋时,吴越一带的蛮族均认为自己是太伯和虞仲的后代,周的旁支,中原有他们的一份,并借口于此进攻中原。)季历去世后,姬昌即位,称西伯侯。
季历死后,史书记载,“葬鄠县之南山”,就是今天的户县西郊陂头村,渼陂湖旁有一几十米高的土山,就是“王季陵”。3.文王伐崇侯虎《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
而作丰邑,而徙都丰。西伯姬昌执政期间,沿袭了古公亶父、季历的政策,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很多有能力的人都归附了周。
崇侯虎对纣王说:“姬昌累善积德,很多人都归附了他,恐怕以后对大王不利呀。”于是,纣王就囚禁了西伯。
加之,崇国当时算比较大的诸侯国,在周的东南,它忠于商,成为周扩张的障碍,于是周便和崇国结下了大仇。后来周给纣王又是献美女,又是献土地,这样姬昌才算保住了性命,回到歧下。
其时,周国人民和善。“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受天下人敬仰。
连诸侯都说:“或许西伯才是真正的受命之君呀。”这时,周开始了扩张,一连消灭。
扈姓起源{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源于陕西户县,拒我所知。
由于历史原因,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有一分支在湖广麻城县落脚。
后来又因家族兴旺遭人陷害,部分族人又迁往各地,有一支迁往贵州,现有的分布在贵州桐梓;有的分布在重庆市綦江县石角镇;有的分布在重庆江津等地。至于其他各支情况不得而知。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望出京兆;姓启扈国。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父子双名将1;兄弟两才人。
注释:1宋代抗金名将扈再兴,淮人。善机变,有勇力,每战则胜,金兵大惧。
扈再兴之子扈世达,官至都统制,亦有“北宋名将”之称。2北宋进士扈蒙,安次人。
字日用,少以文学名。仕周官至知制诰。
时从弟扈载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世称“二扈”。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汉时将军甲第3;后周学士人家4。
注释:3东汉有车骑将军扈云。4后周学士扈载,北燕人,字仲熙,太祖初年进士,有才名,拜知制诰,迁学士。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为政得民,合属挽留上奏5;挥戈入阵,屡收战捷奇功6。注释:5明代知府扈暹,由举人知凤翔府,政务宽简,识大体,以忧去任,郡民诣阙保留,及秩满,又保留之。
凡三十余年致仕卒。6宋代抗金名将扈再兴。
见注1。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户中千祥聚;邑内百卉妍7。
注释:7扈姓“扈”字的析字联。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扈姓起源有二:{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源于姒姓,以国名命姓,为大禹王的后代。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不满。
其中有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扈县一带),建立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
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死不久,诸侯们对禹的丰功伟大绩还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启就占了优势。
双方军队在甘(户县南一带)相遇。交战前,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收在《尚书》中的《甘誓》,其中列举了有扈氏的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
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
有扈氏人,后来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扈氏。扈氏后又分为户、鄠二姓,其实扈、户、鄠三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
户姓由扈字去邑而为户,鄠姓因秦改扈为鄠而成姓。见《风俗通》、《左传》、《汉书》等。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后魏代北有三字姓扈地干氏,进入中原之后,改为扈、干两姓。见《魏书.官氏志》。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历史名人{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 {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3:16 uname.cn}{易名网:起名|取名|测名 2006-8-24 16:5。
一、扈(Hù)姓源出有二: 1、源于姒姓,为大禹王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据《风俗通》、《左传》、《汉书》等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不满。
其中有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省扈县一带),建立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
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死不久,诸侯们对禹的丰功伟大绩还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启就占了优势。
双方军队在甘(户县南一带)相遇。交战前,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收在《尚书》中的《甘誓》,其中列举了有扈氏的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
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
有扈氏人,后来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扈氏。史书说他:知义而不知宜。
扈氏后又分为户、鄠二姓,其实扈、户、鄠三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户姓由扈字去邑而为户,鄠姓因秦改扈为鄠而成姓。
2、出自鲜卑族三字姓扈地干氏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代北鲜卑族有三字姓扈地干氏,进入中原之后,改为扈、干两姓。
扈氏祖宗:有扈氏。扈又作户、鄠。
相传为夏之诸侯。姒姓,启之庶兄所封。
禹传位与启,不服,与启战于甘(今陕西省户县境),战败被灭(《史记·夏本纪》)。其故地在今陕西户县北。
一说禹曾用兵攻伐(《庄子·人间世》)。根据《风俗通》记载,夏朝有扈氏的后代,是以国为氏的姓氏。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扈氏出自姒姓,是夏时的诸侯,夏时为崇扈,秦时改为雩,国亡后子孙就以国为姓,称为扈氏。而根据《史记》上记载,我国的扈氏家族,是当年与夏启奋战的“有扈”的后裔。
有扈是当时的一个国家,位于现在陕西省雩县的北方。他们被夏禹征服之后,就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并且入境随俗,逐渐“以国为氏”,而姓了扈。
二、迁徙分布 (缺)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扈姓出自姒姓。
上古时候,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帝,舜帝又因大禹治水有功而把帝位禅让给大禹。而大禹后来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了夏朝,历史上称为夏启。
由于大禹违背了传统的禅让做法,所以引起了一些诸侯的不满。其中有个叫有扈氏的起兵反对启,但是却被启打败,氏族几乎灭绝。
有扈氏残留的族人为了避难,就把姓氏改为扈,成为扈姓的起源。一说启建立了夏朝以后,将自己的后代分封在扈(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建立了扈国。
而扈国公族的后代,有的取国名为姓氏,称为扈氏,世今天扈姓的另一支来源。扈姓起源于陕西户县,由于历史原因,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
有一分支在湖广麻城县落脚。后来又因家族兴旺遭人陷害,部分族人又迁往各地,有一支迁往贵州,现有的分布在贵州桐梓;有的分布在重庆市綦江县石角镇;有的分布在重庆江津等地。
还有2个网址你可以去看看 。
扈」源出:扈(Hù)姓源出有二:1、源于姒姓,为大禹王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据《风俗通》、《左传》、《汉书》等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不满。
其中有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省扈县一带),建立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
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死不久,诸侯们对禹的丰功伟大绩还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启就占了优势。
双方军队在甘(户县南一带)相遇。交战前,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收在《尚书》中的《甘誓》,其中列举了有扈氏的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
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
有扈氏人,后来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扈氏。扈氏后又分为户、鄠二姓,其实扈、户、鄠三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
户姓由扈字去邑而为户,鄠姓因秦改扈为鄠而成姓。2、出自鲜卑族三字姓扈地干氏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代北鲜卑族有三字姓扈地干氏,进入中原之后,改为扈、干两姓。扈氏祖宗:有扈氏。
扈又作户、鄠。相传为夏之诸侯。
姒姓,启之庶兄所封。禹传位与启,不服,与启战于甘(今陕西省户县境),战败被灭(《史记·夏本纪》)。
其故地在今陕西户县北。一说禹曾用兵攻伐(《庄子·人间世》)。
根据《风俗通》记载,夏朝有扈氏的后代,是以国为氏的姓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扈氏出自姒姓,是夏时的诸侯,夏时为崇扈,秦时改为雩,国亡后子孙就以国为姓,称为扈氏。
而根据《史记》上记载,我国的扈氏家族,是当年与夏启奋战的“有扈”的后裔。有扈是当时的一个国家,位于现在陕西省雩县的北方。
他们被夏禹征服之后,就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并且入境随俗,逐渐“以国为氏”,而姓了扈。二、迁徙分布(缺)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扈姓出自姒姓。上古时候,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帝,舜帝又因大禹治水有功而把帝位禅让给大禹。
而大禹后来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了夏朝,历史上称为夏启。由于大禹违背了传统的禅让做法,所以引起了一些诸侯的不满。
其中有个叫有扈氏的起兵反对启,但是却被启打败,氏族几乎灭绝。有扈氏残留的族人为了避难,就把姓氏改为扈,成为扈姓的起源。
一说启建立了夏朝以后,将自己的后代分封在扈(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建立了扈国。而扈国公族的后代,有的取国名为姓氏,称为扈氏,世今天扈姓的另一支来源。
扈姓起源于陕西户县,由于历史原因,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有一分支在湖广麻城县落脚。
后来又因家族兴旺遭人陷害,部分族人又迁往各地,有一支迁往贵州,现有的分布在贵州桐梓;有的分布在重庆市綦江县石角镇;有的分布在重庆江津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