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剩腊闳舨廾鄱喙剩奈薰野薰野剩抻锌植溃独氲叩姑蜗耄烤鼓??.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不建议您抄写哟,因为抄错一个字或者漏掉一个字是对菩萨不恭敬的反而不好,然后抄完的纸张,不能烧掉,也不能乱扔,所以不建议抄写,如果您有时间,建议您可以多念心经,多积功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是用菩萨慈悲心开智慧。)心经是接通观世音菩萨的心咒,用菩萨慈悲心开智慧。其中的一种功能适合:小孩不听话,大人不信佛,老人太固执,情绪不稳,智慧不开,忧郁症等。
每日功课:一般三遍或七遍以上,宜每天念诵,晚上10点以后不要念诵,阴雨天的晚上或者雷雨闪电等恶劣天气最好不要念。
念《心经》之前可以祈求:"请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保佑我XXX(您的名字)开智慧,头脑清醒冷静,去除烦恼(念诵经文时注意力集中)”。
祝您学佛精进,合十!如有疑问可以关注微信号“白话佛法”,里面有“各种经文的作用与念法”希望对您有帮助。
无删节原文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
与大?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众。
而共围绕 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佛会中。 而此菩萨摩诃萨。
已能修行 深般若波罗蜜多。观见五蕴自性皆空。
尔时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
前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乐欲修学者。
当云何学。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谛听为汝宣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 罗蜜多法门者。
当观五蕴自性皆空。何名五蕴自性空耶。
所谓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无异于空。
空无异于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 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
无所生。无所灭。
无垢染。无清净。
无增长。无损减。
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 界。
无眼识界。乃至无意界 。
无意识界。无无明。
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亦无 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无所得。
亦无无得。舍利 子。
由是无得故。菩萨摩诃萨。
依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故。心无所著。
亦无挂碍。以无著无碍故。
无有恐 怖。远离一切颠倒妄想。
究竟圆寂。所有三世诸佛。
依此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应 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广大明。是无上明。
是无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恼。
是即真实无虚妄法。诸修学者 。
当如是学。我今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大明曰: 怛他 ?? 誐帝 誐帝 播??M帝 播??M帝 冒提莎 贺 舍利子。
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诵是般若波罗蜜多明句。
是即修学甚深般若波 罗蜜多尔时世尊。从三摩地 安详而起。
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
善男 子。如汝所说。
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多。
当如是学。 是即真实最上究竟。
一切如来亦皆随喜 佛说此经已。 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并诸?刍。乃至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
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 欢喜。
信受奉行.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心经》就是唐朝玄奘法师翻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简称。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剩腊闳舨廾鄱喙剩奈薰野薰野剩抻锌植溃独氲叩姑蜗耄烤鼓??.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玄奘本) 般若:智慧 波罗密多:到彼岸 照:有心叫作想,无心就叫作照。照的意思是离开我们的妄念,像镜子照东西一样。
舍利子:《心经》里的这个「舍利子」是人名,指的是释迦牟尼跟前的一位弟子「舍利弗」。根据梵语解释应为: 「舍利」:鸟名,梵文为?āri。
是释迦牟尼的弟子「舍利弗」母亲的名字。 「佛遗骨」的舍利,梵文为?arīra 。
翻成中文读音时就有点相近。但是根据记载,古译为「设利罗」或「室利罗」。
观自在菩萨,在修行甚深的到彼岸的智慧的时候,照见了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这样就能够超度一切的痛苦与厄运。 “舍利子啊,(我告诉你),色和空没有什么差异,空和色也没有什么差异,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其他的四蕴: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
“舍利子啊,这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里面本来没有五蕴,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从眼界一直到意识界的十八界都是没有的,从无明到老死的十二因缘也都是没有的,也没有苦集灭道四谛,没有四智,没有无上正等正觉的得。
因为不需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菩萨按照到彼岸的智慧修行,心中没有牵挂和障碍,因为没有牵挂和障碍,所以没有恐惧和害怕,远离了不理智的思想行为和妄想,达到了彻底的超脱和寂灭。过去现在未来三佛,也按照到彼岸的智慧修行,反而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说到彼岸的智慧是有无比神奇的妙用,能够智光普照,没有比它更高的,也没有和它相等的,能够解除一切的痛苦,给予众生真实而不是虚无的利益。 “所以到彼岸的智慧是咒语,这个咒语这样说: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这个咒语是不能翻译的,但是可以了解一下它的意思: “‘揭谛’是度义,重言揭谛,是自度度他。 即是说:般若波罗蜜多咒,不止能够自度,同时能够度人;不但使自己‘度一切苦厄’,得解脱生死苦,更能令广大群众共同‘度一切苦厄’,共同了生脱死。
‘波罗揭谛’,是度到彼岸义。僧者众也,故‘波罗僧揭谛’的意思,是不但自己要度生死海,到达涅盘彼岸;还要与众人共度生死苦海,共同到达真理涅盘的彼岸。
菩提,是正觉义,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娑婆诃,是迅速成就义,亦即是说:般若波罗蜜多,是般若的核心,是传佛心要的法门,功德殊胜,神妙莫测;既然能令受持者自度度人,共同出离生死,同证涅盘,自然可以迅速成就佛果‘无上正等正觉。
’ 又揭者去也,谛者真实也,意思是说: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能‘去’除一切颠倒梦想,证得‘真’空‘实’相理,故名揭谛。 如果有人欲想度脱生死苦海,到达涅盘彼岸(波罗),就必需要去(揭)除一切颠倒梦想,证得真空实相理(谛),然后可以到达彼岸之目的地。
故说:‘波罗揭谛’。 那涅盘彼岸自由自在、寂静、轻安、快乐的境界,不应该让个人独享,必须与众同乐,故说:‘波罗僧揭谛’。
依此殊胜的般若真空妙理修行,自然令自己和他人,都可以迅速成就佛果无上菩提,那么,请大众共同迅速起程吧,故说:‘菩提娑婆诃’。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延清无上师如是说 前言 佛经释意,无论四众是怎样的解释,都无法讲出佛的原意。
因为,他们的修行还没有达到佛祖的境界。故,无论是多么德高望重、多么具有权威性的大德、高僧,在讲解佛经时都是从自身的认知、体悟的角度去讲解的。
但是大德高僧们所讲解出来的佛经都能导人向善、都能净化人类的心灵。都具有无量功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菩萨留给世人的唯一真经。
也是一部能解除人类一切苦厄的伟大佛法。修行读懂此真经,小则达自我解脱,成罗汉果位;大则可普渡四众离苦得乐,成菩萨果位。
德威庞大无边!但此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世上甚少有人能读懂其意。
因此虽早晚勤加念诵,但无甚收益。殊为可怜也。
为了广积功德,渡化有缘。笔者在修行的定境中写出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延清无上师如是说》一文。
从修行体悟和普渡四众的角度去述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意境。 因为在修行的定境中,用心去"写"出了此文。
它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都是在修炼态下完成的。这可不是常态思维下写出来的文章!所以与个别大德、高僧以文字表面的意思解释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所不同。
当然,笔者的修行还远不及佛菩萨的境界,故此文,理所当然地无法说出佛菩萨之本意。 且错漏之处也在所难免。
所以此文不能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而是称之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延清无上师如是说》,较为恰当一些。
不管怎么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延清无上师如是说》,毕竟是笔者长期修行证悟的体认。希望有缘四众阅后有所启悟而起到放下邪见,勤修定慧,淡薄名利,净化心灵,行善积德,造福人类的作用。
如是,则大幸也! 最后,恳请同修大德和高僧们斧正为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延清无上师如是说 般若:智慧也。
波罗:度到悟者彼岸也。蜜:和也。
多:森罗万象也。蜜多:极也。
心:法也。经:径也,道路也。
题意:凭森罗万象的智慧度到悟者彼岸的径路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静寂也。 自在:喜悦也。
菩萨:大道众生也。 行:修行也。
深:透彻也,彻骨彻髓处也。 时:正见之时也。
照见:寂照正见也。 五蕴:色、受、想、行、识也。
皆:全部,所有的也。 空:虚体也,无形也。
度:渡也。 一切:全部也,所有也。
苦厄:疾患灾厄也。 段意:静寂而喜悦的大道众生修行透彻正见时,在寂照正见之中,会体悟到色、受、想、行、识皆在空虚相中,所有疾患灾厄均无踪影。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又名:舍利弗,即鸳子是也。
为佛陀释迦牟尼的十大著名弟子之一。舍,离也。
舍中之主也。四大五蕴,身如客店主人暂住。
主人即离,屋舍倒坏,但利子还在。色:实体也。
空:虚体也。段意:舍利子,只要汝五蕴皆空,即可六根清净,常行平等智,即现清净法身,回归自性天真佛地也。
就能万法归一。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佛教一切经典也。空相,虚体也。
不生,不能生也。不灭,不能灭也。
不垢,不能垢也。不净,不能净也。
不增,不能增也。不减,不能减也。
段意:汝舍去旧习,勤修定慧,自会静寂虚照,这是一切法所追求的空相。 此时,不能生,如果生了不是空相了。
也不能灭,如果灭了也不是空相。所以,同样的道理,也不能垢,不能净,不能增,不能减。
为什么?为的就是守住诸法所求的真境--空相。注:不生不灭,是讲理性;有生有灭,是讲事相。
众生具足法身,虚空之体,亘古亘今,不曾生,不曾灭,不变不移,无去无来,无旧无新,不垢不净。 湛然常寂,四大五蕴,从他虚生虚灭。
于己法身,总无交涉,和纤尘不染,三界独尊,此是长劫虚空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段意:虚空之相,安色不受色,安声不受声,安受不受受,受想不受想,安行不受行,安识不受识也。六道四生,一切假名,都无所受,纤尘不染,清虚之理,毕竟无身,行如鸟道,坐若太虚是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界,十八界也,执有眼界,连累十八界也。
段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根清净,观身无身,观法亦然,总归空寂,皆无所有,总无真实。静观四大,具无实义,为虚空之体也。
长劫不坏之身(即虚空法身),湛然常寂,无修无证,那伽常在定。 无有不定时,无散无乱,孤明独照。
犹同秋月,圆陀陀光烁烁,普天匝地,照彻十方,山河大地,不能隔碍。灵光独耀,回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明,无明烦恼也。
段意:人生来就会有无明烦恼,就会有老死。若要断除烦恼,解脱老死之苦,必须久坐太虚也。
届时五蕴皆空,就会无明尽,老死之苦自会解脱无碍。 无苦集灭道。
段意:诸佛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不以小乘法济度众生,学无为大乘法,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观一切法,皆无所有,仅观四众,有身非体,无相乃真明,住之。
素有书法故乡之称的古城西安,在古刹大兴善寺院内落成的大型《心经》书法碑刻,近日正式揭幕与广大观众见面。
据悉,此次落成的巨幅《心经》碑刻由书法家杜中信书写,碑刻长40米、高8米,沉雄古朴,磅礴大气,可谓海内外最大书法《心经》碑刻。据《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文记载,作为密教祖庭的大兴善寺曾经拥有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法宝——刻有《心经》的石壁。
后经岁月销蚀,不复存在。《心经》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古今书家无不沐手。
著名书法家杜中信先生为什么要书写《心经》,他在倡导一种怎样的书法风尚?从古至今,为什么抄写《心经》的风靡经久不衰,并在当代书坛愈来愈热?在中国历史上,又留下了哪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心经》书法作品?我们又该怎样欣赏和洞悉其中的奥妙和书法之美?本期,我们特邀著名书法家杜中信先生,带您一起感悟《心经》之美——2010年,当代著名书法家、长安大学书法教授杜中信举办书展,其中一幅《心经》巨型魏体楷书书法作品,一个字一平方米大,共二百六十个字,十分罕见。展览一结束,大兴善寺法师宽旭便积极联系并主导重建《心经》石壁。
该碑由慈善家资助,釆用福建花岗岩石,将原字略缩小,使用20公斤黄金贴金,历经三年完成。如今矗立于观众面前的《心经》碑刻,长40米,高8米,宽阔壮观,气势震撼,熠熠生辉,豪放大美,为丝路起点的西安又增一大景观。
为什么抄写《心经》一笔一画,就是开启智慧的过程为什么要书写《心经》,谈起这个话题,杜老兴致勃勃。杜老介绍,历史上,中国书法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代人写经,其实就是用书法写成经文。诸如,敦煌出土的大量的写经藏品,以及龙门石窟诸多的佛教造像记,包括其中著名的龙门十九品,都是中国书法经典的范本。
从客观研究来看,佛教与书法的紧密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当代书坛去重视和研究。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古代,书法与佛教的紧密关系远远超过了道教等其他宗教信仰,佛教中有一大批人在音乐、绘画、文学研究方面卓有成就,而这些成就,往往是通过书写来完成。
这从书法角度来说,无疑是一批珍贵的文化宝藏。《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但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著作,是六百部《大般若经》之精要。
本经将内容庞大的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的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玄奘大师译本仅260字,译文精美流畅。
《心经》非常殊胜,据说经常念诵、抄写可以积集非常大的功德!故历史上书法大家书写《心经》无不如醉如痴,墨迹传世颇多,如:王羲之、张旭、欧阳询、赵孟頫、吴镇、苏轼、董其昌、文征明、邓石如、刘墉、傅山、康熙、乾隆、吴昌硕、弘一法师……可谓楷行隶篆草,洋洋洒洒。一人一风、一家一貌、一体一格,令人叹为观止。
佛家一直把抄经看作一种修行,认为抄经可以净身心,增福慧,消业障。抄经就是用心、修心、养心,抄经就是与佛心心相印。
所以,《心经》作为佛经中最短的一部经典,在历代抄经风潮中最受青睐。上至帝王,下至文人,乃至黎民,均喜净手虔书,从而在书法长河中留下了诸多珍贵的艺术瑰宝。
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容易变得浮躁,而抄写《心经》则是一种收摄心神的好方法,一笔一画中,就是与智者对话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就是开启智慧的过程。陕西是碑林所在地,全国名碑最多。
中国唐代的碑刻,历史上诸多著名书法家的碑刻,都集中在陕西碑林。而唐楷演变的重要时期,几乎都在陕西。
颜真卿的颜家庙碑、颜勤礼碑、多宝塔碑,柳宗权的玄密塔碑等都在碑林。“在我看来,我们这些做书法的人,就应该为陕西做些贡献。
2010年,我办了人生最大一次个展,当时书坛因为种种原因,蔓延着一种热衷书写越怪越好的浮躁风气。为抵制这些,我精心构思并书写了这幅巨幅的魏体楷书作品《心经》,一个字约一平方米大小,整幅作品气势磅礴,雄强大气,古朴遒劲。
用这种端正、典雅、古朴磅礴的楷书来对比这种风气,以给人启迪,探讨‘三秦书风’的内涵,想提倡中国书法作品中那种古朴博大,庄重雄浑,气势磅礴之美。”杜老说。
杜老介绍:“我是主攻魏碑的书法家,当时,我结合魏碑的风格尝试写楷书,从而进行一次书法实践的融合、探讨,我对待此次创作非常认真。”很多人观展后,直呼过瘾和震撼,这对当代书坛无疑是一个正向引导。
当时,著名书法家吴三大看展后直说“震撼”,说这样气势磅礴的《心经》楷书作品,在当代书坛太罕见了,对人的心灵是一个极大的震撼。杜老说:“这个书法作品出现以后,大兴善寺方丈宽旭法师积极联系我,主导在该寺院重建此碑。
因为据考证,作为密教祖庭的大兴善寺曾经拥有一面刻有《心经》的石壁,当时十分有名,但后来经过岁月销蚀,不复存在。我觉得,这对弘扬佛教文化展示中国书法魅力,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所以积极支持,才有了现在这个《心经》石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