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书的格式和内容范例一 谨遵坤命,选择嫁娶期 1、行嫁利月兹择于 20XX年XX月XX日,全吉。
2、娶送男女客人,忌 X相,大吉 3、上下车轿,面向X方 迎喜神,大吉。 4、安庐坐帐,宜用X屋X间。
5、冠戴面向X方迎贵神,大吉。 坐帐面向X方迎福神,大吉。
6、路逢井、石、庙宇,用花红遮之,大吉。 天地氤氲,咸恒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20X年XX月XX日“送好”不仅是送嫁娶的好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聘礼一般包括红衫、蓝袄面、戒指、坠子、带子等,用红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取“长命百岁”之意。
临清称为“查日子”,新郎确定好迎娶日期后应该正式通知新娘家,附上“迎亲帖”(俗又称“上头帖”),上书新娘衣冠、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时辰等事项。 古代婚书的格式和内容范例二 第一面:婚礼 或谨遵婚礼。
第二面:谨占吉期,择定于20XX年XX月XX日(农历XX月XX日)命几子某某某亲迎。 特达贵府 论新人上轿宜面向X方,迎喜神大吉大利。
论新人下轿宜面向X方,背本命大吉大利。 论新人梳妆上头宜面向X方,迎福神大吉大利。
论新人娶送客忌妨XXX三相避之大吉大利。 论新人拜天地宜X点到X点之内XX吉神值时辰大吉大利。
第三面:天地氤氲 咸恒庆会。 金玉满堂 长命富贵。
第四面:风雨附会。 第五面:金玉满堂。
第六面:长命富贵。 第七面:大德望X翁王老先生亲家大人之禧 阁下。
姻眷弟某某某熏沐顿首叩拜。 第八面:龙凤呈祥 永结良缘。
扩展资料: 五年不娶,婚书无效 交换婚书,并不代表婚姻完成。古人讲究仪式感,必须在吉时迎娶,完成婚礼,并广而告之,才算真正结婚。
而从定婚到结婚的过程,尽管有婚书作保障,还是会出现一些幺蛾子。 元至元七年(1270),一位名叫刘泉的老汉拿着定帖,跑到太原府衙告状。
刘老汉告诉知府,自己的女儿伴姨,在十一年前经媒人说合后,与元凯的儿子交换了婚书,定了婚。 但是,过了这么多年,元凯家始终没有来迎亲!当年写婚书时,伴姨还是一位年仅13岁的少女,等到现在,她已经整整24岁了。
婚书是定婚过程中“男家致书礼请,女氏答书许讫”的书信往来,它与今天结婚证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证明了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合法地位。所以,和元凯家交换了婚书,伴姨就是法定意义上元凯家的儿媳妇了。
即使过了十一年都还没有举行婚礼,伴姨也不能另嫁他人。刘老汉又气又恨:“我女儿因为一纸婚书,守了十一年活寡,耽误了大好青春。
求青天大老爷还她一个公道!” 这个案子着实棘手。太原知府也没想到,世间还有如此心大的人、不靠谱的事儿!最后知府决定,把案子上报中央,让主管全国民生的户部官员们来处理。
户部开会研究之后,有了结论:限元凯家在三十天内,将伴姨迎娶过门;否则,婚书无效,伴姨另行改嫁。这样的判决是不是轻了点?“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户部只能这么判。
按照当时法律规定,元家一味拖延,没来迎娶,不算悔婚,也就不违法。所以,户部只能依据婚书,催促两家完婚,却无法处罚元家,补偿伴姨这十多年来的精神损失。
后来,太原府又接到一桩奇葩案子:至元五年(1268)时,石虎虎与宋德荣的侄女宋小梅立婚书定婚,但至元七年时,石虎虎却突然逃婚,不知所踪了。宋德荣没办法,只能向太原府告状。
石虎虎钻的也是法律空子,他逍遥自在了,可苦了宋小梅。太原府这次找到了大都、卫辉等地的相似案例,经过比对,宣告双方的婚书作废。
伴姨和宋小梅的遭遇,给元朝政府上了一课。至治三年(1323),《大元通制》颁布,里面有这样一条法规:五年无故不娶,即宣布婚书无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婚书。
立写“婚书单”:“婚书单”是根据出嫁人“八字”拟定的。
一般在请“阴阳”先生“看日子”的同时,‘就推究明白,抄写出来,作为男女完婚当天的“指南”,有关行动都要按“婚书单”上的规定施行。 附:旧“婚书单”样式(红纸一张分条开列) 婚书单 一论上头某时某刻面向某方大吉 一论冠戴某时某刻面向某方大吉 一论上轿面向某方大吉忌三相 一论下轿面向某方大吉忌三相 注: ①上头:即打开发辫、盘上纂的时刻; ②冠戴:戴上凤冠,穿上“迎衣”(“迎”这里俗读为“宁”)的时刻; ③忌三相:凡一个相属在有关年份都要忌相冲克的三相,民间旧俗,凡新人上下轿或抬嫁妆时,所忌的属相人就得回避,否则,对双方都不利。
一般戒规是:申子辰年蛇鸡牛,巳酉丑年虎马狗,寅午戌年猪兔羊,亥卯未年龙鼠猴。知道后要自觉避开。
5.送好日子:男家将婚期择定之后,要选吉日送到女家,俗叫“送好日子”。过去都是以,“换帖”形式进行的,表示双方首肯,再无异议,就可以分头准备,如期嫁娶了。
这种形式早已废止,后来只是口头告知女方,同意即可。 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其中包括求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生辰,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字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等等。
1912年以后,婚书多改用油墨印刷,婚书的质地除了有宣纸以外,还有硬本、绢面、毛边纸等等,有的还涂有金粉。绘制的纹饰出现了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
有的还贴有如今价值不菲的印花税票。特别是在195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废除了包办婚姻,这一时期的婚书中出现了婚姻法的相关条款,新郎新娘的名字也头一次并列在了一起。
婚书是婚姻当事人持有并作为证据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它为我们展现的婚姻各方之间、婚姻各方与社会道德以及国家法律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我们在其他任何史料中难以具体地和系统地领悟到的。从现有资料显示,民间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
早期的婚书在行文中不乏套语虚词,及至清代这种情况越来越趋简化了,尤其是契约式婚书,往往一开始就直入正题,显示人们对于婚姻从注重形式向更重实质的转变。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婚姻关系中也出版现了许多以往不见或少见的现象,凸显了清代婚姻关系中“利”的因素不断膨胀、妇女地位随之低下化的特点。
清代婚书种类繁多且真伪羼杂,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婚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婚书是婚姻当事人持有并作为证据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它为我们展现的婚姻各方之间、婚姻各方与社会道德以及国家法律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我们在其他任何史料中难以具体地和系统地领悟到的。
从现有资料显示,民间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早期的婚书在行文中不乏套语虚词,及至清代这种情况越来越趋简化了,尤其是契约式婚书,往往一开始就直入正题,显示人们对于婚姻从注重形式向更重实质的转变。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婚姻关系中也出版现了许多以往不见或少见的现象,凸显了清代婚姻关系中“利”的因素不断膨胀、妇女地位随之低下化的特点。清代婚书种类繁多且真伪羼杂,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婚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
娶帖
送日子 又称“看日子”、“迎日”、“送好”、“下娶帖”。建国前青岛地区民间均行此俗。送日子是男方查定结婚的日期,请女方同意的一种形式。一般先由男家选定举行婚礼的吉日,由媒人到女家去讨取女方的属相“八字”。女家则书之红纸条,交与媒人带回男家。男家据此请人择定结婚的吉月吉日,谓之“看好”。“看好”主要是找出“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位,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吉日良辰一般选两个,一在上半月,一在下半月,由女方家选择后再确定。男方向女家送婚书的同时,还要向女方送聘礼,聘礼多是饽饽、肉、鱼等礼品,莱西还要做大烧饼送往女家,女家则要回敬大寿桃。送日子后,女方便整理嫁妆,男方要收拾新房,准备迎娶。建国后,此俗渐少!
送呈XX台启
谨订于2010年 X月X日(星期X)
为XX先生 XX女士举行结婚典礼敬备喜筵
恭请
光临
席设: XX酒店
时间:X月X日X时 敬邀
封 面:万福之源或福寿双全或婚元选择
正 文
乾 造: **岁或**年**月**日**时生(出生日期最好用干支)
坤 造:**岁或**年**月**日**时生(出生日期最好用干支)
谨遵婚元通书选择嫁娶吉期:
-----主婚翁命不犯天罡,福寿大吉
-----主婚姑命不犯河魁,福寿大吉
-----娶婚男不犯命星,喜庆大吉
-----行嫁女不犯命星,喜庆大吉
-----婚嫁择定于本年农历*月*日*时进宅大吉
阳历*月*日*时(分两行,月、日时只写一次)
-----论新人上轿宜面向*方,迎喜神大吉大利
-----论新人下轿宜面向*方,迎福神大吉大利
-----论新人梳妆上头宜面向*方,迎福神大吉大利
-----论新人娶送客忌妨***三相避之大吉大利
-----账房宜用*房*间 贴*山顶*墙*日*时安之大吉
-----路遇井石庙宇宜用红毡遮之大吉。
天地氤氲 咸恒庆会
金玉满堂 长命富贵
龙凤呈祥 永结良缘
(选其中二句即可)
(各地婚书虽有些差异,但基本格式和内容也就这些。)
娶帖 送日子 又称“看日子”、“迎日”、“送好”、“下娶帖”。
建国前青岛地区民间均行此俗。送日子是男方查定结婚的日期,请女方同意的一种形式。
一般先由男家选定举行婚礼的吉日,由媒人到女家去讨取女方的属相“八字”。女家则书之红纸条,交与媒人带回男家。
男家据此请人择定结婚的吉月吉日,谓之“看好”。“看好”主要是找出“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位,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
吉日良辰一般选两个,一在上半月,一在下半月,由女方家选择后再确定。男方向女家送婚书的同时,还要向女方送聘礼,聘礼多是饽饽、肉、鱼等礼品,莱西还要做大烧饼送往女家,女家则要回敬大寿桃。
送日子后,女方便整理嫁妆,男方要收拾新房,准备迎娶。建国后,此俗渐少! 送呈XX台启 谨订于2010年 X月X日(星期X) 为XX先生 XX女士举行结婚典礼敬备喜筵 恭请 光临 席设: XX酒店 时间:X月X日X时 敬邀 婚书的含义:旧式结婚的文约 民国时期婚书1912年以后,婚书多改用油墨印刷,婚书的质地除了有宣纸以外,还有硬本、绢面、毛边纸等等,有的还涂有金粉。
绘制的纹饰出现了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有的还贴有如今价值不菲的印花税票。
特别是在195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废除了包办婚姻,这一时期的婚书中出现了婚姻法的相关条款,新郎新娘的名字也头一次并列在了一起。 最早起源: 婚书是婚姻当事人持有并作为证据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它为我们展现的婚姻各方之间、婚姻各方与社会道德以及国家法律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我们在其他任何史料中难以具体地和系统地领悟到的。
从现有资料显示,民间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早期的婚书在行文中不乏套语虚词,及至清代这种情况越来越趋简化了,尤其是契约式婚书,往往一开始就直入正题,显示人们对于婚姻从注重形式向更重实质的转变。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婚姻关系中也出版现了许多以往不见或少见的现象,凸显了清代婚姻关系中“利”的因素不断膨胀、妇女地位随之低下化的特点。清代婚书种类繁多且真伪羼杂,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婚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
专家评述: 专家评述:在我们的人类繁衍的历代的历史中,婚书从无到有,从无文字到有文字,从无法律规定到有法律规定,可以说经历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五件婚书中,年代最早的是清咸丰年间的婚书。
第二件婚书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推翻清封建王朝统治以后的婚书。那么第三件婚书是1948年解放区的婚书。
第四件婚书,是1949年10月1日的婚书。第五件婚书是我们的国家颁布的《婚姻法》以后登记的婚书。
写婚书: 被邀请者的姓名应写全,不应写绰号或别名;在两个姓名之间应该写上"暨"或"和",不用顿号或逗号;应写明举行婚礼的具体日期(几月几日,星期几);写明举行婚礼的地点。
一、请柬: 是一个汉语词语,又称为请帖、简帖;为了邀请客人参加某项活动而发的礼仪性书信;请柬有单双面之分。二、作用: 使用请柬,既可以表示对被邀请者的尊重,又可以表示邀请者对此事的郑重态度;凡召开各种会议,举行各种典礼、仪式和活动,均可以使用请柬;请柬在款式和装帧设计上应美观、大方、精致,使被邀请者体味到主人的热情与诚意,感到喜悦和亲切。
下一篇:流程图教程(流程图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