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它必须从小就系统学练,你如果想让孩子学好书法,我给你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1. 学书法必须有决心,有耐心,并能持之以恒,也不能急于求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 2.学书法首先选择名师求教.师者本身在书法理论,历代书帖,书写功底,基本知识,教学经验有较高的造诣,否则,是哄小孩玩骗钱,误人子弟. 3.学书法必须从文房四宝的认识和运用,执笔方法,书写姿势,基本笔画,偏旁结构等基本技能入手,没有甚么捷径可走. 4.学书法必须认真选帖,临帖,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日积月累,才能有所长进.熟能生巧,不用发愁孩子的书法写不好.不临古代名帖,瞎写瞎练,是永远学不好书法的。
书法宣言
萧宽
(一)有法无法
追溯远古,甲骨刻痕,以象形求神韵、以喻意为灵魂。高山大川皆入字形,人伦心态均润字意,真草隶篆流派纷呈,形意笔墨风格迥异,成为华夏民族国粹,举为世界艺林瑰宝。
书法一经规范,就易僵化,字体走进电脑,便成工匠。书法以个性为魂,独具风韵。
师古不泥古,是书法继承创新的准则。
有法而无法,是书法出神入化的境界。
……
梦里她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法在书外……
(二)情笔魂墨
两小无猜的童趣已斗转星移,青梅竹马的梦幻如白驹过隙,能把握住的是手中的健笔可龙飞风舞、行云流水……
一掬秋波卷入大海,汗水泪苦水血水淹得咸咸的,惟满腔激情如瀑布落天……
挺于巅峰,行于大川,瞩芸芸众生,惟淡泊方以明志,惟宁静方能致远,抖开一幅太极图,让哲思冥想雾里云间梦绕魂牵……
(三)归真之心
成熟是上帝的仙果,也可能是炼狱的刑具。
风格是创新的旗帜,也可能是守旧的抹布。
个性是艺术的灵魂,也可能是叛逆的冤鬼。
法度是人间的宝典,也可能是天堂的累赘。
天地日月、眼心手笔……全神贯注——指心为佛!
你是谁?
我——就是我!
你可以这样写,把上面的带进去:
追溯远古,甲骨刻痕,以象形求神韵、以喻意为灵魂。高山大川皆入字形,人伦心态均润字意,真草隶篆流派纷呈,形意笔墨风格迥异,成为华夏民族国粹,举为世界艺林瑰宝。
书法一经规范,就易僵化,字体走进电脑,便成工匠。书法以个性为魂,独具风韵。
我想认真学习书法,
师古不泥古,是书法继承创新的准则。
有法而无法,是书法出神入化的境界。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罪谪黄州、惠州、儋州(海南岛),最后北还,病死常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寒食诗二首》系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作所书。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与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 乾隆年间,《寒食帖》收回内府,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帝亲自题跋 “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因有诸家的赞誉,世人遂将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与苏轼《寒食帖》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卫元郛,他是现代人!!!!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
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书法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故有五千多年来,各时期代表人物灿若星河,最重要的人物有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王铎、**等。
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关系密切。书法是反映生命的艺术, 人的喜怒哀乐这些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书法欣赏即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品评,领略其中蕴含的美。如果把写字比喻为小学的识字阶段,要求把字写得准确平正的话,那么,书法则是作家将字词构成一篇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或诗词。
当然,写文章有文章的构成方法和规律,那么,书法作品也有其本身的方法和规律。简而言之,可以用当代书家白蕉先生的一句话作答:"学习的标准,就可以作为欣赏的标准"。
【审美标准】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
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
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2、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
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燕书、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象形的书体(如燕书)。3、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
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
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空间结构】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
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
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3、整体的布局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
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欣赏方法】一幅书法作品,放在我们的面前,怎么评价、怎么读懂、怎么欣赏, 是我们每个初学书法的人、甚至是广大读者都感到困惑而且很想知道的问题。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他所强调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在读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
其次是要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这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所在。欣赏书法要根据六种不同书体的风格来欣赏,行书要欣赏它的韵律动感,楷书要欣赏它的宁静雅致,燕书要欣赏它的意境和优美。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
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
我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在用铅笔写字。妈妈发现我的铅笔字写得越来越不好了,有一天,她终于发怒了,说:“小子,你的字怎么写得越来越潦草,上了三年级,钢笔字就更写不好了,不行,你得上书法班,学学怎样写好字。”就这样,我无可奈何地上了书法班。
刚开始学书法,我心里觉得很苦闷,因为我没有双休日了。坐在书法班里,老师讲什么,我也听不进耳朵里,老师让我写字,我就开始哭,马老师和白老师看透了我的心思,耐心地给我讲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还给我讲古代书法家学书法的故事,并告诉我练书法还能修身养性呢,虽然这句话我有点不理解,但我还是慢慢对书法感兴趣了。现在,一上书法班,我总要专心听,认真写。我跟着马老师学会了怎样起笔,怎样顿笔,怎样收笔,还学会了怎样安排字的间架结构。我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了,在书法班里,马老师还奖励我一支自动铅笔呢,语文作业本上,许老师也夸我的字进步很大。
妈妈发现我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也喜上眉梢,心花怒放地抱着我说:“儿子,看来,妈妈让你上书法班是对的,你要继续努力呀!”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也美滋滋的。学书法,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
毛笔字——是指按传统法度书写的毛笔字,而不是用毛笔随意写出的字。
它是学习书法的第一阶段。怎样写好毛笔字,是一个很复杂、很具体的大问题,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讲透彻的。
基本要领 要想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执笔——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
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
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
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
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
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
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
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学习楷书必不能越过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
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亡睡着了。
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
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 “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
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后来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在兰亭欢聚时,便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为世人传颂。
基本释义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