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关键部位单元工程)质量等级签证表单位工程名称单元工程量分部工程名称施工单位单元工程名称、部位自评日期施工单位自评意见1.自评意见:2.自评质量等级:终检人员(签名)监理单位抽查意见抽查意见:监理工程师(签名)联合小组核定意见1.核定意见:2.质量等级:年月日保留意见(签名)备查资料清单(1)地质编录□(2)测量成果□(3)检测试验报告(岩心试验、软基承载力试验、结构强度等)□(4)其他()□联合小组成员单位名称职务、职称签名项目法人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运行管理注:重要隐蔽单元工程验收时,设计单位应同时派地质工程师参加。
备查资料清单中凡涉及到的项目应在“口”内打“√”,如有其他资料应在括号内注明资料的名称。
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关键部位单元工程)质量等级签证表
单位工程名称 单元工程量
分部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单元工程名称、部位 自评日期
施工单位自评意见 1. 自评意见:
2. 自评质量等级:
终检人员 (签名)
监理单位抽查意见 抽查意见:
监理工程师 (签名)
联合小组核定意见 1. 核定意见:
2. 质量等级:
年 月 日
保留意见
(签名)
备查资料清 单 (1)地质编录 □
(2)测量成果 □
(3)检测试验报告(岩心试验、软基承载力试验、结构强度等) □
(4)其他( ) □
联
合
小
组
成
员 单位名称 职务、职称 签名
项目法人
监理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运行管理
注:重要隐蔽单元工程验收时,设计单位应同时派地质工程师参加。备查资料清单中凡涉及到的项目应在“口”内打“√”,如有其他资料应在括号内注明资料的名称。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路线地质调查,给个东西仅供参考1.2 岩石观察描述1.2.1岩性描述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
岩性描述内容:(1)岩石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2)结构、构造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4) 蚀变、矿化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1.2.2 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描述内容:(1)岩相划分情况;(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4)包体特征;(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1.2.3 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描述内容:(1)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2)接触带特征;(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4)原生构造;(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6)接触带产状变化基本要求: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1.3 构造特征的观察描述1.3.1褶皱构造(1)褶皱要素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2)组成褶皱的岩层岩性、新老关系等;(3)几何形态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4)从属构造观察与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如小褶皱、节理裂隙、层间滑动、劈理线理的分布、型式及与褶皱的关系等。1.3.2 断裂构造(1)构造岩的描述按岩石描述内容描述。
构造角砾岩着重描述构造角砾成分、砾径大小、形态、排列形式,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等;糜棱岩重点观察结构特征及矿物的变形特征等。(2)断层两盘的岩层(石)及其产状变化(3)断层面产状及断层带宽度的确定。
(4)断层力学性质及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主要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牵引褶皱、擦痕、阶步、羽状节理、两侧小褶皱、断层角砾岩等确定。(5)断层组合、配置形式及其与其他构造的关系等。
(6)断层的一些其他特征如负地形标志、断层三角面;断裂中的矿化蚀变现象等。1.3.3 节理的观察(1)节理产状测量。
(2)节理的性质及节理面特征。(3)节理的充填情况(注意含矿性)。
(4)节利与层理及大构造的关系。(5)节理的分期配套及组合型式(有重点地观察)。
1.3.4 劈理的观察(1)描述劈理的性质,区分劈理的类型。(2)测量劈理与层理的产状及其夹角。
(3)观测描述劈理与劈理之间的先后顺序。(4)描述劈理与其他构造的关系。
(5)描述劈理域与微劈石的特征。1.4 矿石及矿(化)体特征的观察描述 首先在地质点或工程中详细观察矿石、矿化特征,并进行矿石命名,在此基础上加大观察范围,追索观察矿(化)体的总体特征。
1.4.1 矿石命名原则(1)凡根据有用矿物目估含量换算的有用元素含量达边界品位者,一律定为矿石,作为基本名称。如黄铜矿≥1%(即Cu≥0.3%),则定名为**岩黄铜矿石;对于金而言,如野外快速分析Au≥1*10-6,则暂定为**岩金矿石,其他依此类推。
(2)矿石中若有两种以上有用矿物,目估含量又分别达到各自的边界品位,命名时以本项目主攻矿种的矿物作为基本名称,其他矿物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于基本名称之前。但参与命名的矿物最多不得超过三种。
如黄铜金矿石、黄铁方铅闪锌矿石等。(3)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小于50%时,按原岩加有用矿物组合的原则来定名,如透辉石矽卡岩黄铜矿石、构造角砾岩金矿石等;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大于50%时,为块状矿石,原岩不参与矿石命名,如黄铁黄铜矿石、方铅闪锌矿石等。
(4)为了避免矿石名称过于冗长,可将基本名称前的所有“矿”字去掉,如黄铁黄铜矿石,但在文字描述中“矿”字不能省掉。1.4.2 矿化命名原则(1)凡含有用矿物,其中有用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达不到边界品位时可称为矿化。
命名时以岩石名称作基本名称,其前冠以“**矿化”。如黄铜矿化变质粉砂岩、辉锑矿化凝灰岩等。
(2)有两种以上矿化时,只选。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内容一般包括:除描述岩芯的岩性、结构、构造外,应重点描述岩芯的块度、坚硬程度、风化程度、裂隙发育程度,岩石的风化程度及发育深度。
1。岩心编录 1。
岩心编录程序: 2。 抄录班报表的回次进尺、施工方法(钻探方法、扩孔孔径、变径及其深度)有关的水文地质现象记载。
3。 校正回次位置及填写岩心标签。
4。 整理岩心,检查上下顺序,校正岩心长度。
5。 鉴定岩性,确定分层位置,填写分层标签,并分层取代表性鉴样及分析样品(注明取样深度)。
6。 终孔后,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将岩心按顺序装箱保存。
2。岩心描述的顺序及内容 1。
基岩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结构、矿物成分、岩心破碎情况(岩心形状)、岩心采取率、节理、裂隙和岩溶的发育程度、充填情况及充填物、断层擦痕、断层泥及其充填物、风化程度、化石、层与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性质、矿化特征、蚀变现象、构造破碎情况及次生变化等。 2。
测量岩心标志面(层面、片理面、断裂面、接触界线等)与岩心轴夹角。 3。
岩层、矿化、蚀变在小范围内有所变化时应丈量出具体深度并注明。 4。
选择有地质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岩(矿)心,作大比例尺素描图并进行照象,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5。
钻孔内岩性分层时应注明上下两层岩石的接触关系。如渐变关系、侵入关系等。
1/6 6。记录内容要求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对矿心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和构造部位等应详细描述。 7。
岩心块度的划分: 大于20厘米为长柱状; 10-20厘米为短柱状; 小于10厘米为扁柱状; 大于5厘米为块状; 2-5厘米为碎块状; 小于2厘米为碎屑状、粉末状。 若为块状,需对块体形态做大致描述,如楔块状、菱块状、团块状等。
8。松散岩层的描述内容大致为:定名、颜色、湿度、成分(粒度成分及百分含量)、磨圆度、分选性、结核、包裹体、结构层的相互关系及层理特征、胶结程度及胶结类型、化石等。
3。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1).回次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回次岩(矿)心采取率=本回次提取的岩心总长/本回次进尺数*100%,若回次岩心采取率超过100%,即岩心总长大于回次进尺时,一般皆为残留岩心所引起。
其处理方法是:进尺数不变,修改岩心实长数字,将回次岩心采取率超过100%的部分(即岩心实长比回次进尺多出的部分),依次往上一回次推。若上一回次的岩心实长由于加上推上来的岩心长比进尺数大,回次岩心采取率又超过100%时,继续往上推,一般只能往上推三个回次,如果回次岩心采取率仍大于100%时,则通知机长或当班班长查明原因(砂状、粉状及不同岩性的反循环岩石不能上推)。
(2).分层岩(矿)心采取率的计算 分层岩(矿)心采取率=分层各回次取出的岩心总长/(分层下界孔深-分层上界孔深)*100%。岩心采取率全孔大于70%,矿层及顶底板围岩5米。
2/6 4换层孔深计算方法 一个回次内换层有下列两种情况: ①.本回次换层位置小于岩心长度的50%时:a 无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本回次上层岩心长/本回次采取率;b有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上回次孔深-上回次残留岩心长+本回次上层岩心长/本回次岩心采取率; ②.本回次换层位置大于岩心长度的50%时:a 无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本回次终止孔深-本回次下层岩心长/本回次采取率;b有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本回次孔深-本回次残留岩心长-本回次下层岩心长/本回次岩心采取率。 两个回次间换层: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上回次残留岩心长/上回次岩心采取率。
空回次内换层: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空回次进尺的二分之一(是否二分之一,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
钻孔天顶角、方位角测量及要求、钻孔天顶角、方位角一般要求斜孔每钻进50米,直孔每钻进100米测量一次钻孔天顶角和方位角(当天顶角弯曲超过5度时,测斜间距应按斜孔对待)。 钻孔换径或见主矿体时,均应加测天顶角和方位角。
天顶角弯曲每百米要求:直孔不超过2度,斜孔不超过3度。 6。
钻孔孔深测量及要求 孔深验证每钻进100米或见主矿层、重要标志层、下套管前和终孔后均需用钢卷尺丈量钻具,验证孔深。孔深校正最大允许误差为千分之一,超出允许误差时,查找原因并及时清除。
3/6 7。简易水文地质观测项目及要求: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是在钻进过程中及时发现含水层,初步确定含水层的富水性及岩溶在不同垂向深度的发育程度和发育规律等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手段。
观测项目一般包括:地下水初见水位、稳定水位、水温、冲洗液消耗量及粘度、涌水位置、涌水量及水头高度、漏失位置和漏失量等。 视具体情况(涌水、漏水、坍塌、缩径、溶洞等)与分队技术负责协商向机台提出简易水文观测的具体内容。
对岩心采取率、钻进速度和钻进情况(如掉钻、卡钻、埋钻、孔壁坍塌、涌砂、气体逸出等)及变层、换径的位置也要做详细的观测和记录。并制定相应的曲线图标。
对钻进过程中掉钻、卡钻、埋钻、坍塌掉块、换径变层、返水颜色的突变及涌沙、气体逸出等现象,均应记录其起止深度。钻进过程中及时进行孔深和孔斜的校正,发现问。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 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 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