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分析报告的最基本分类是周期性报告和一事一议的专项报告。
各类周期性报告从综述、舆情趋势、观点分布到典型案例和研判建议,其结构没有明显区别,无非是时间周期的长短对于报告时效和分析深度的不同要求。因此,这里想说的分析框架主要面向专项报告。
一般来说,“舆情应对和危机公关建议报告”偏重危机事件的舆情应对研判和建议,倾向短平快;“舆论宣传效果评估报告”偏重正面舆论宣传引导个案的评估,倾向用数据说话;“新媒体传播排行榜单”偏重对新媒体传播力、互动力、影响力传播情况的排行,倾向全面的新媒体大数据分析。新浪舆情通提供的舆情分析报告根据报告需求有多种类型,但各类报告在内容组织上是相通的。
再简单的报告,只要内容完整,就跳不出“数据支撑”“图表运用”“典型案例”“分析研判”四个方面。报告的规模取决于四方面内容的丰富程度,报告类型的区别则表现为四方面内容的侧重。
舆情分析报告怎么写可以根据类型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填充,就能够形成一份完整的舆情分析报告。
作为舆情工作人员如何分析网络舆情案例?
网络上的信息多种多样,细分而且繁杂,如果要对浩瀚如海的信息进行搜索和整理,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样对这些信息进行快速的抓取分析呢?
从具体操作的层面来看,在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舆情分析机制下,掌握网络舆情分析的方式方法,对于提高网络舆情研判的工作效能尤为重要。目前,尚未对网络舆情分析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及其规范,就各地各部门所采用的常规性方法而言,主要包括了人海浏览法、关键词搜索法、多文档精选法、模板因子法、网络实验法和案例库比对法等。
一、人海浏览法
人海浏览法是指通过对各网站网页的人工查阅而了解网上舆情的方法。由于这种查阅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特别是在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情况下,也需要调动海量的人力资源去实现查阅任务,故称之为人海浏览法。这种方法具有信息查阅精准、内容反映周详、舆情可靠性强和报告集成较慢、人力投入巨大、容易存在遗漏等特点。前三个特点是人海浏览法的优势所在,而后三个特点则反映出该法的不足和缺陷。
二 、关键词搜索法
关键词搜索法是指根据目标舆情信息的话语特征,选择核心词语设为关键词,借助网络搜索引擎,通过人工或机器系统,进行舆情信息搜集的方法。这种方法比人工浏览法的效率高,能够将相关目标舆情信息及时地从网站网页上获取,并呈现出来。关键词搜索法具有目标明确、检索效率高、收集范围广等优点,但是其搜索质量与所使用的搜索引擎工具的水平和设置密切相关,特别是借助机器系统按关键词的舆情信息,往往缺乏灵活识别、变通集成的人工优势,常使一些有价值的舆情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反映。
三、多文档精选法
多文档精选法是在网络舆情研判中通过对涉及目标舆情信息的文档摘要,反映舆情内容本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初在舆情报告中为了说明舆情内容的原真性而使用,后来逐渐成为网络舆情研判中的一种独立性方法。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文档选择和摘要可以通过人工去实现,也可以通过开发的应用程序由机器系统辅助实现。目前,在开发的网络舆情分析应用系统中普遍含有自动文档摘要功能。
四、模板因子法
模板因子法是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历史分析,依据其发生发展规律,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形势模板,并提取其相关作用因子作为网络舆情研判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与前述三种方法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是一种通过建模的范式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的智能分析手段,既可以以人工的方式完成,也可以转化为相应的机器程序进行人工智能模拟,进而提高网络舆情分析效率。模板因子法所提供的理论研究模型尚未形成,相关研究机构和专业工作部门将其列为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网络实验法
网络实验法是将网络舆情事件通过模拟的网络环境进行实验,进而分析其变化发展的情况。准确地讲,网络实验法是一种研究性的方法,多用于教学、科研机构对某一预设的舆情主题的研究,但也可以作为现实舆情研判的一个重要补充,应用于对当下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
网络实验法从参加实验的网民群体划分,可以分为开放式网络实验和封闭式网络实验。所谓开放式网络实验就是面向所有网民在互联网上对某一议题进行舆论研究,它同时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真实舆情,只不过其发起者是研究机构。而封闭式网络实验则是在特定局域网上开展,参与的网民仅限于局域网的可控用户,它并非在网络空间上的真实存在的舆情,而是一种特定实验环境下的舆论模拟。
六、案例库比对法
案例库比对法是指将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案例加以分类,建立档案库,并提取其主要特征作为比对因子,与目前发生的网络舆J清对照,进行舆情研判的方法。这种研判方法属于一种经验方法,实质上是以过去发生的网络舆情案例作为一种研判的参照系,对当下发生的现实舆情进行研判。案例库比对法的优点在于其分析逻辑比较可靠,并有大量的经验数据可供借鉴;缺点是缺乏对外部舆论环境和网络运行环境变化的反映,不能建立起随外部环境变化的研判参照系。当然,任何舆情事件都不可能完全重复,但在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技术创新和革命的时代,外部条件的变化周期比较短,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
网络舆情的分析如果只是单靠人工来完成,工作的过程可能会比较艰难而且效率不会高,所以借助比如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舆情监测软件来辅助人工进行舆情分析会使工作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
优质舆情分析报告的撰写,确实是需要一些功力和下狠功夫的。
这里转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资深分析师的三点建议供参考:1.优质舆情分析报告,首先要求撰写者即舆情分析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分析师本身不能老是“城里蹲”,比如涉农扶贫的,得瞬间穿越到田间地头,了解下百姓是不是在“特色小镇”里真正分享到了改革红利,一线基层民意是什么;同时也不能嫌弃城里套路深就老是回农村,该把握中产阶级的新思想新动向新特点时,比如和颐酒店女孩遇袭之类的分析,就脱不了对“城里人儿”动向的把握。
2.再就是写出来的,客观反映很重要。舆情报告不是新闻评论,不要在该客观分析的时候放飞自我,真不合适。
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常看到有一些报告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客观分析的幌子兜售一些带有非常倾向性的观点,这有违舆情分析报告的初衷。
3.最后一点是均衡,这个主要针对舆情主体。比如“警察打人啦”“小贩扎死城管被判死刑”啦,比如“大妈讹人”啦,千万别光去找一方及其背后的支持声音。
你可以说什么声音是主流,这是客观情况。但你不能直接混进个别“乌合之众”的队伍,还没分析就给“在乐天直播掐方便面的姑娘”点赞,并且还乐此不疲地把一堆主观感受夸大成“当前舆情态势”——网友不傻,客户也不傻,有没有一碗水端平,明眼儿人看得很清楚。
还有就是一般人儿我不告诉他——也别以为领导想看的都是正面的,还真不是,而且往往级别越高,对异见的包容心就更强一些。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嘛。
你们不是有舆情监测软件了嘛,你看看它都有什么分析功能,照着他的分析表格简单把表格换成文字描述下就好了嘛。最后再加个小结什么的。
而且不同的舆情系统监测功能也是有差异的啊,就拿我们用的龙道明易的Media Insight来说吧,你写报告的时候,先设好关键词的情感分布情况,是分享呢?还是普通描述呢?或是投诉建议之类的,这还具体得看你们是啥产品。然后再看近期你们有没有啥活动啊,都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的呀,分不分重点区域啊?就像龙道明易的这样先分情感分布,然后再看活动周期,再往下分析各不同渠道、媒体的投放效果、声量占比、回复/影响人群的反馈情况,同时别忘了分析下竞品近期动作及口碑,最后通过舆情监测系统整合下目标消费者对行业的情绪心态、相关的喜好及不满,来个总结概括,结尾再来段下阶段建议。
齐活。 写的够细、够具体了吧?给我采纳加分啊!!"。
下一篇:城市设计文本(城市设计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