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5月12日开始到今年5月12日已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了,今年的防灾减灾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经**同意,国家减灾委员会近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国家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下发通知,就做好2012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同时明确中央层面主要活动分工方案,确定主要活动内容和具体落实部门。
5月12日防灾减灾日主题盘点:
2009年5月12日防灾减灾日主题:积极防御地震灾害、构建安全和谐社会。
2010年5月12日防灾减灾日主题:减灾从社区做起。
2011年5月12日防灾减灾日主题: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2012年5月12日防灾减灾日主题: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7个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大地震七周年,为了牢记汶川大地震的惨痛教训,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提高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按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活动总结如下:
1.举行一次启动仪式。5月12日,组织开展学校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苏副校长作动员讲话,在全校形成必要的宣传舆论氛围,扩大社会宣传效果。
2. 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练。利用大课间时间进行 “紧急疏散演练”,全校师生人人参与,提高师生突发公共事件下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3. 举行一场主题班队会。各班队围绕“科学减灾 依法应对”举行一次安全教育主题会。
4. 做好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并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开出整改通知单,要求相关人员限时整改,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5. 利用学校大LED、网站、广播站、安全教育宣传栏、校讯通、微信群及时宣传、更新防震减灾知识内容,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防震减灾安全教育。
今后,我校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校园安全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学校的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全校师生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能力。
经**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围绕5月12日“防灾减灾日”,国家减灾委决定2009年4月底至5月中旬在全国集中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其中5月6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日”宣传周。
今年5月12日是国家首个“防灾减灾日”。近日,国家减灾委对组织开展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进行了研究,对各地、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提出了要求,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是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专题活动。宣传周期间,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专题活动。通过组织防灾减灾演练、主题班会、板报宣传、观看防灾减灾影视作品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主题活动,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素养。
二是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活动。针对本地本部门主要灾害风险,立足群众广泛参与,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干部和群众介绍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自救互救、转移安置等内容,针对特定人群,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防灾减灾演练。针对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医疗救护等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技能练兵活动。
四是开展“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宣传周期间,各类媒体集中开展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活动。通过开设专栏、专题,播出有关专题片和影视节目,报道各地活动开展情况、防灾减灾措施经验以及取得的成绩,宣传防灾减灾政策法规,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7个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大地震七周年,为了牢记汶川大地震的惨痛教训,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提高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按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活动总结如下: 1.举行一次启动仪式。
5月12日,组织开展学校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苏副校长作动员讲话,在全校形成必要的宣传舆论氛围,扩大社会宣传效果。 2. 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练。
利用大课间时间进行 “紧急疏散演练”,全校师生人人参与,提高师生突发公共事件下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3. 举行一场主题班队会。
各班队围绕“科学减灾 依法应对”举行一次安全教育主题会。 4. 做好一次安全隐患排查。
并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开出整改通知单,要求相关人员限时整改,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5. 利用学校大LED、网站、广播站、安全教育宣传栏、校讯通、微信群及时宣传、更新防震减灾知识内容,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防震减灾安全教育。 今后,我校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校园安全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学校的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全校师生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能力。
在5·12防灾减灾日即将到来之际,福建省减灾委、福建省民政厅5月7日在福建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福建省民政学校启动“防灾减灾日”宣传周。
福建省民政厅厅长池秋娜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福建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建设、灾害预警预报、应急救助、灾后重建等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防灾减灾救灾任务依然艰巨,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丞待加强、抵御灾害风险能力亟需提升。 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为“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
启动仪式现场,地震逃生、人员疏散、搜救、伤员救治等应急演练在大雨中进行。福建省蓝豹救援服务中心、福建省麒麟减防灾救援服务中心、福州市曙光救援队等18家社会组织参与此次应急演练,并对民众进行灾害救援、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
福建省民政学校学生林海明观看了应急演练,他说,通过观看这次演练,收获颇丰,以后会多多学习灾害救援、防灾减灾等知识,向家人、亲友传达相关内容,在灾害到来时减轻灾害风险。福州市曙光救援队副队长张鋆称,2015年,福州市曙光救援队成立。
目前,该救援队由复员军人、爱心人士、社会人士组成。来源:中国新闻网。
用黑白颜色画的比较好,不要画太喜悦的 我这边有关于防震减灾的资料 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俗称地动。它像平常的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即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大约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很小,不用灵敏仪器便觉察不到,约占地震总数的99%,其余的1%,约5万次,才会被人们感觉出来。
一般情况下,5级以上地震就能够造成破坏,习惯上称为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发生约1000次;7级以上强震平均每年18次;8级以上大震每年发生1-2次。 地震有前兆吗 地震和风雨等自然现象一样,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预报的。
当地壳的应力应变在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就会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
一般我们将地震仪器观测到的地球物理场、化学场和微小地形变异常称为微观前兆,而将动植物和自然界所表现出的异常,称为宏观异常。 震前动物异常 地震前动物比人先知先觉的科学道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是震前动物的异常现象在我国古代地震资料中早有记载。
据不完全统计,在震前有异常的动物就有几十种,空中飞的,地下跑的,水中游的无处不在。 我国地震区群众根据地震前动物异常反应编写了预报地震的歌谣: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树上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猫衔着小猫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朝水面乱跳跃。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总之,震前动物异常比较普遍,表现行为有:烦躁、惊慌、不安、活动反常、不吃食、不进圈,有的萎蘼不振表情傻呆。动物异常出现的时间多集中在震前几分钟至两三天,以震前一天反应居多,震中区最为集中。
4.动物出现异常到发震时间有多长?一般来说,地震的震级越大,越接近临震,动物异常的种类及数量就越多,反应程度也就越强烈。其发震时间为: (1)牛、马、羊、猪震前几小时至一天。
(2)老鼠?震前一至五天,甚至半个月。 (3)鸡?震前一至两天。
(4)狗?震前半小时至两天。 (5)蛇?震前二至三天,冬眠早出洞。
(6)鸽子?震前几小时甚至一天。 (7)鱼类?震前几小时至十天。
震前植物异常 震前植物异常现象与气温、地温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表现为在冬季果树开花、重果,竹子开花,竹笋发芽,树干裂缝,提前发芽长叶。
在夏季,如成熟南瓜重新开花,含羞草、榕花树叶子开合时间反常等。 震前气象异常 临震的气象异常种类繁多,形式多变,主要包括震前风、霜、云、雨、雹、雪、声、光、电、气压、地温、气温、旱涝、日月光象等等,是非常丰富的。
震前出现兰、白闪光,红绿光 防震减灾宣传 带,火球,片状光,带状光,柱状光,球状光,星殒如雨,大风大雨,灰尘遮天蔽日,怪风大作,阴雨连绵,雷电不止,冰雹大雪,变化骤然,闷热燥热、气温异常、气温严寒、气压突降、黑气如雾、月色尘晦,灰尘满天,雾气腾腾,地裂气升,臭气难闻等现象十分普遍。这些异常现象一般在震前几秒钟、几分钟至几天多为出现。
发现这种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做好防震准备,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震前地下水异常 地震发生在地下,地下水埋藏于地层之中,地震前应力的变化引起地下水位的上升、下降,井水翻花、冒泡、打漩、发浑、发响、变温、变味、浮油花或引起化学成份的变化等,都是地下水震前的异常现象。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建立预报网,异常快报告。
这是我国震区群众对历次震前地下水变化规律的经验总结。 怎样利用地下水预报地震? 地下水在震前几年就有趋势性的变化,临震前几天至几小时发生突然变化,速度加快,幅度加大。
在空间上,震前由外围逐渐向震中集中,而震后由震中向外围扩散。我们掌握了这些一般的异常变化现象,采用最简单的办法,每天定时对井水进行观测,抓住明显的、特殊的变化,就能为地震预报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地震监测预报 我国有哪些地震监测方法 地震孕育过程中常常出现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气象学及生物学等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异常现象。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有70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余条前兆异常。
由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地震前兆也是丰富多样的。经过整理和研究,可将这些异常归为10大类:地震学前兆、地壳形变、地磁、地电、重力、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宏观前兆现象等。
以上前兆,地震工作者都进行了科学的监测。只有综合分析、研究这些前兆,才能捕捉到地震前兆信息。
是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叫“地震仪”。公元132年7月(东汉汉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发明。
上一篇:三亚机场封闭(三亚机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