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牵线搭桥,搭建工作平台。合理调整包片领导及驻村干部,由包片领导带领驻村组长与驻村干部与各村干部、群众会面,宣传相关政策,增进干群关系,促进工作开展。同时,各村把在发展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向驻村干部介绍,驻村干部及时到实地调查核实,再结合帮扶实际,征求村委及群众意见,形成帮扶计划。
强化联系沟通,推动工作落实。建立党委、政府与驻村干部定期联系制度,驻村组长每月月底向乡党委、政府汇报工作。驻村干部定时报送信息简报,每月报送一次工作小结,确保驻村工作不走过场,工作落到实处。
强化监督检查,严明工作纪律。由纪委牵头,抽调人员组成督察工作组,采取电话抽查、实地查看等形式,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详细了解驻村人员的工作开展情况及作用发挥情况,并做好相关情况记录,以此作为驻村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强化信息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干部职工大会、村民小组会议宣传做好驻村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专人作为驻村工作联络员,及时掌握驻村干部工作动态,收集整理驻村工作相关材料,加强对干部驻村工作的宣传报道,对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大力宣传,为不断深化干部驻村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以下是我百度空间的文章: 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于广大农民衣食温饱问题未解决,又赶上“**”,这一提议被搁置。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小康社会”,而“新农村”正是“小康社会”的重要项目之一。 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时至今年2013年,全国各地20多个省份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相当多的社会基层干部为了政绩和经济效益,在舆论宣传方面弄虚作假,欺下媚上,在操作过程中强迫农民就范。
农民群体中一部分人消极甚至是抵制新农村方案,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大量问题广大农民惶恐不安,起初一些不知情的农民以为房屋拆除与土地征用后可领取大量补偿,但广大农民在失去土地与住宅之后,还要花几万到十几万不等购买新房!!!而且是必须住安置房,不然就自己建(规划在群居范围内,拆旧房建新房钱是远远不够的)绝大部分经济能力有限的人还要贷款,几年之后也许能还清。.安置房不少群众对其质量也有很大担忧,对其安全使用年限和自己盖得房子哪个使用质量高,寿命长,这是农民心中的疑问。
而土地征用与旧房拆除所补偿费用仅仅是杯水车薪,没有了土地农民的收入何处得来???直接断绝了农民种地收入,严重增加了农民负担,而农民生活在“新农村”后消费也普遍大幅度上涨,不少人只得外出务工以补贴家用。 针对这种问题首先要保证农民的权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活问题,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民该何去何从???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埋下社会动荡的根源(国家应提供相应的创收项目)。
**颁发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五条中规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批准。”
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应该以拆除房屋补偿相对等量面积的安置房,而不需要农民再补差价,不能让咱老百姓丢土地弃房屋还倒贴钱去住安置房啊,农民人心惶惶,极度不安,产生了很大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极度愤懑而又无可奈何。
对未来的生活迷茫而不知所措。天下最苦的还不是咱老百姓吗? 一部分人支持新农村建设方案,农民普遍反映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产品收购价格不稳定,中央的一些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都成了泡沫,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农民增收,是目前农民感到负担最重的地方,以81%的选择率高居首位。
列在农民感到负担最重的地方第二位的是看病难,有66%的农民选择此项。事实上虽然有大部分农民加入了合作医疗,但这也只能解决农民看大病的部份费用,部分农民不知道如何使用合作医疗卡。
列在第三位的是教育收费过高,有34%的农民选择此项。目前中小学义务教育虽然已经减少了收费,但上学不便问题普遍存在,而且高中、大学等费用有增无减,农村家庭教育开支仍是农村家庭负担主要项目,特别是上大学,少数家庭仍存在“考得上、上不起”现象。
特别是今年的教育改革,很大部分的低分同学无学可上。同时部分农民对留守儿童问题表示出了极大的担忧!!! “新农村“方案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生活素质,加快全民奔小康,进行的一场农民住房、土地改革,有利也有弊,需要磨合一段时间,几年到几十年不等,新农村建设方式也许是出于急于建设新的农村,但有可能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与民争利、扰民的现象,有操之过急之嫌。
在执政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领会**关于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此举应当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一哄而上,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国家稳定的大局,应当切实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维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涸泽而渔的方式不可取。
(部分有借鉴)欢迎各位朋友留言探讨这个问题。
一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做得更实、做得更细。各地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不能停留在层层传达、层层表态上,关键是要层层抓好落实。要把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目标明确到年、安排到月,任务具体到县到乡到村、落实到户到人。要把工作举措落到实处,细化量化帮扶措施,切实抓好“五个一批”和“十项重点工作”落实。要把支持政策落到实处,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强化资金使用监督管理。要把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健全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和驻村帮扶机制,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
二要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要把困难估计得更足一些,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稳定经济增长。要抢抓国家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谋划和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要努力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走在前列,取得突破性进展。要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水平。要加快推进土地确权颁证,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总结推广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要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金融服务“三农”方面探索新路。
1、并村并办
是前提。去年6月,我们调整了行政村规模,全县从738个行政村撤并为359个(后经撤村建居有所减少,到派驻指导员时为343个行政村),行政村数量减少了一半。今年2月,我们把镇街原来的七办归并整合为“一办四中心”(党政办、驻村指导中心、统筹发展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调处服务中心)。并村并办不仅有效整合了资源,增强了村级发展潜力,提升了镇街机关效能,也解决了镇街干部脱出线上工作实行专职驻村的问题,确保了驻村工作上下对接、强村不弱线,赢得了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是驻村工作取得实效和长效的重要前提。
2、镇派干部是优势。我县选派的343名驻村指导员全部为镇街机关干部(其中中层及以上的干部任驻村指导员的接近三分之一),编制在镇,工作在村,是我县推行驻村指导员制度的鲜明特点。镇派干部熟悉基层,具有天然的地缘亲缘优势,有利于增强镇村连接,提高镇街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利于加强驻村指导员的日常教育管理,促使驻村工作扎实高效。
3、专职驻村是关键。专职驻村是驻村指导员制度的特色和生命力所在,是抓出驻村实效的根本。我县专职驻村指导员有275名,占总数的80.17%,部分镇街因城中村改造、撤村建居等原因,暂派了部分兼职驻村指导员。实行专职驻村,确保了党委政府工作重心下移,有效地解决了原来联村干部既管线,又联村,精力难集中,两头吃不牢的问题。专职驻村切实增强了指导员的责任感和内驱力,有利于听民情明实情,有利于协调村“两委会”关系,及时破解所驻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促使驻村指导员想方设法帮助村干部做好村级工作。
4、教育管理是保障。县镇联动加强了对驻村指导员的教育培训和日常管理。县委五位正副书记和组织部长、镇街主要领导、县机关部门领导,对驻村指导员进行了专题辅导,共讲授107课次,并编印《绍兴县驻村指导员工作指南》一书,下发到每一位驻村指导员。及时出台了《驻村指导员管理办法》,主要采取了“一室、一簿、一会、一评”的管理办法,“一室”,就是在村部设立驻村指导员办公室;“一簿”,就是统一印制《驻村日志》,要求驻村指导员一日一记;“一会”,就是建立驻村指导员工作例会制;“一评”,就是在年中和年末分别组织所驻村全体党员、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对驻村指导员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与岗位考核挂钩。同时,县镇两级加强了暗访督查,以简报的形式促进经验交流。部分镇街还因地制宜地出台了驻村指导员首办责任制、实事承诺制、全员调研制、“一天一户”走访制、开设“驻村半月谈”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规范和推进了驻村工作。
三、建议对策
针对问卷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下一步驻村指导员工作要防止“四种现象”,实现“四个转变”。
1、防止“四种现象”,确保驻村工作深入人心
防止先热后冷。驻村指导员制度是转变政府职能、夯实基层基础的有效抓手,是完善农村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不断深化完善这项制度。要继续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不断推介优秀典型;要加强与群众的联络沟通,关注群众的疾苦,让群众吃“定心丸”,让群众经常得实惠。
2010年5月10日至14日,按照区委的统一安排,我们培训班第四小组7人和区委党校、组织部的2位同志深入到姜家镇河面坝村开展了“三进三同”活动。
驻村期间,我们召开开“两委会”、召开院坝会、走访了部分老党员、村干部、老贫困户、五保户和普通社员群众,对该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为贫困户送去慰问金、慰问品。这次活动使我充分体验了基层群众生活,牢固树立了群众观点,受到了深刻的党性作风锻炼。
现将河面坝村村情民意及相关思考与建议报告如下: 一、村基本情况:“三最一稳” “三最”:一是距离姜家镇最远之村。河面坝村地处巴南区东部的丘陵地带,距姜家镇政府驻地12公里。
二是姜家镇面积最大之村。辖区面积18.5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森林植被覆盖面积达70%以上,五步河从中蜿蜒而过。
全村共辖18个合作社、1253户、4006人,其中劳动力人口3185人、残疾66人。低保户158户、五保户28户,耕地面积5335亩。
三是村级经济最落后之村。没有任何村集体经济。
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为在家从事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人均收入不足两千元,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一稳”:民风淳朴、和谐稳定之村。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民热情好客,没有上访户。
村两委会班子战斗力较强,在村民中有威望较高,新修白石白小三镇(姜家镇、接龙镇、石龙镇)连接公路9.8公里。村办公阵地得到重新整修,并完善了办公设备,配备了党员远程教育系统。
二、存在的问题 我们组分为两个小组对河面坝18个社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到该村群众生产生活方面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以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无特色产业,村民的种养殖业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标,在村里赶集天卖出的猪肉只有50公斤左右。
村集体没有固定收入,兴办村级公益事业缺少资金。主要原因:一方面,缺乏区位优势,距离主城路途远,产业发展无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作为观景口水库规划中的淹没区,又制约了外来投资。
(二)基础设施落后,“太阳路”和“天水”问题突出。新修的白石白小三镇(姜家镇、接龙镇、石龙镇)连接公路9.8公里,瓦房合作社自发修建的3.5公里公路,和扶贫资金资助修建的6.5公里扶贫公路,均没有资金铺设片石(约需110万元),“致富路”成为了晴三天才能通车的“太阳路”,这是村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
多数农民靠接“天水”或到几公里外的地方挑水,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三)“空心村”现象明显,农村党建面临“拐点”。
在苍沟社开院坝会时,附近14户村民,只有18人在家,50岁以下的只有三人(1人是临时回家砌新房的劳动力,2人是三岁留守儿童)。外出务工人员达2000余人,占劳动力人口的70%。
“80后不愿回,70后都在外,村社干部50开外”就是真实的写照。村社干部后继乏人(党员平均年龄63岁,村社干部全在50岁以上),大量社会管理、服务群众的工作无人承担。
党员崇高光环已黯然失色,党组织对党员的吸引力弱化,年轻人不愿入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 (四)政策宣传不“落地”,对部分政策执行有“怨言”。
受高山村地广人稀的条件限制,缺少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村民很少集中开会宣传学习,农民对国家各项政策特别是当前很多惠农政策知悉度低,对惠农政策的落实产生影响,群众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对**3号文件确定的观景口水库是否修建也表示怀疑。
村民对低保执行中的公正性有疑问。“种粮直补”的执行过于机械,没有达到提高山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思考与建议 统筹推进镇村发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根据调查走访情况,现结合我区农村级经社会状况,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镇精村”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选择。
实施“强镇优村”战略,把村镇建设纳入区“十二五”规划,统筹规划二环外的镇村布局,把精力、人力、物力向中心镇、向大村倾斜,加快中心小城镇建设步伐,用足用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钱用在刀口上”,克服以往基础设施投入“撒胡椒面”和重复建设的现象,逐渐实现村民的聚居,有利于劳动力就地转移,提高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辐射面,也有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地浪费。 河面坝村要充分利用观景口水库开发的时机,超前规划村民集中居住,统筹安排补偿、就业、社保等,力争实现移民搬迁致富。
(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加强村社干部队伍建设是农村党建的迫切需要。 针对在家老党员多的实际,认真实行老党员公开承诺制,做好政策的宣传、群众意见收集和疏导、邻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发挥老党员觉悟高的“余热”。
出台优惠政策,既要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更要千方百计引导外出创业成功的村民,回村投资创业。切实解决村社干部选人用人问题,尽快解决村社干部待遇低的问题,在培养、激励和考核上狠下功夫,让党的组织有人干事。
(三)加大教育投入是实现农民从“村。
1、加强政策学习,提高个人素质今年年初,被选派为农村工作指导员以后,参加了嘉兴市委农办组织的第六批农村指导员上岗培训班,对农村指导员的基本工作要求、工作职责和“两新”工程都有了初步的了解。
此后,结合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刻学习了xx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并结合我市农村发展规划,认真自学了各项相关政策方针和扶贫措施。驻村期间,还积极参加村委班子党课学习、政策学习、“两新”工程解读等,从思想上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靠拢,积极为五丰村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通过不断政策理论学习,充分认识到了做好农村指导员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丰富了理论知识和知识结构,理清了工作思路,增强了自身素质,也为做好农村工作奠定了基础。2、理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到村后,我把村情民意调查作为进村到岗后的第一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以座谈会、上门走访等方式,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通过各种方式对五丰村的基本情况有了较全面详实地了解。
同时积极参加村里的各种会议,与村干部和村民座谈,研讨村里的发展情况。在摸清村情的基础上,与村干部一起共商发展大计,积极帮助所驻村制定发展规划。
在理清发展思路的同时,结合“两新”工程、农技技术指导、公墓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等,发挥自身优势,争取各方支持,取得了一些有成效的成果。3、强组织,着力“创先争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创先争优”工作是指导员的一项重点工作。
在工作中,我始终把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龙头来抓,以此来带动其他各项工作,今年,村党支部发展了2名预备党员,有5名预备党员转正,并培养了2名入党积极分子。在村级党支部建设中,主要是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协助抓好村级党组织建设,帮助村两委制定创建计划,研究创建措施,通过开展活动,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为目标。
二是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协调村两委工作关系,加强组织建设,着力于提高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基层党员先进模范作用。三是抓好宣传教育,在开展调研的同时,努力把党和各级政府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传达给村民,力求消除村民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推动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
四是主动帮助村里制定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村级组织的配套建设,促进村委的正常运行。4、用优势,实现五丰村路灯亮化五丰村主要从事农业、水果种植,人均年收入相对处于低水平。
为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我充分利用原单位优势,今年4月份,向供电局申请为五丰村援建路灯。接到我的申请后,市供电局领导非常重视,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协调此事,经过努力,先后出资50多万元,用1个多月时间为五丰村援建了一条2.6公里的路灯,共敷设电缆2700米,安装单叉路灯51只,三叉路灯1只,日前工程已经通过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如今,村民出行不仅方便了,而且安全性大大提高。5、谋主意,带领村民齐致富五丰村水果种植较多,为提高村民水果种植水平,今年4月份开始,我利用市科技局驻镇科技特派员身份,积极为五丰村争取农业科技项目,带领村民科技致富。
经过1个多月的积极协调,最终为五丰村申报了“葡萄大棚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的农业科技项目。该项目通过大棚葡萄解决葡萄生产上市集中、不耐储藏、不耐运输等问题,达到果实提早上市2060天或延迟上市60天的目标,显著提升经济效益。
预估计产量可达1500XXkg/亩,年增产值1015万元,年增利润68万元。此外,根据村民需要,还联系了农技服服务中心,建立了村级技术交流、培训中心,帮助村民科技致富。
6、多方协调,为村民排忧解难在工作中,我发现五丰村办公设施比较差,在村里走访村民过程中,了解到村里部分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急需帮助。于是我在与村两委协商后,向原单位市供电局汇报,希望给予帮助。
供电局党政领导了解情况后,制定了一系列计划给予大力支持。4月初,供电局为五丰村捐赠了价值2万余元的电脑等办公用品;5月份,组织动员职工为五丰村捐款,共收到捐款10万元,全部捐赠给了五丰村;6月份,出资50余万元为村里援建了2.6公里路灯;7月份,供电局还将与村里贫困家庭的学生开展“新书包”结对助学活动,与村里2名贫困学生结对,资助完成学业。
7、全力以赴,全身心融入村工作今年,是“两新”工程的关键之年,如何提升“两新”工程吸引力,如何及时准确的向村民宣传“两新”相关政策,如何让村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安置方式,都时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经过深思熟虑,村里通过通过广播、黑板报、开小组会、村民代表会议、入户交谈等形式全面铺开了宣传工作。
在土地征迁工作中,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村民的正当诉求,同时给村民传达、解释相关政策,做到合法合理、最大限度为村民谋利益。平时,积极参加村里各项活动,协助村委班子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了解多询问百姓之间存在的矛盾,并将发现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在第一时间里协助村委进行处理,把矛。
大多政府部门会针对群众做调研,您可以联系与政府部门有业务联系的专业的第三方调查公司,据我所知,汇调研在政府第三方评估、测评、群众满意度调查方面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服务评估检测:
专注于为政府、金融、电信、电力、烟草、高档百货、大型超市、中西餐厅、车站、交通运输及其它窗口服务行业提供定期客户满意度调查和窗口服务规范化监测,并与客户建立战略服务伙伴关系,提供常年外包顾问式全程监测服务。
新产品市场研究:
为适应产品在市场营销各阶段的需要,为企业新品研究提供从产品概念设计到市场需求测试,从产品测试到广告效果评估等多项服务。
品牌形象研究:
品牌形象研究是成熟企业或产品经常会进行诊断和测试的研究方向。为企业提供包括品牌形象测试、品牌价值测定、品牌定位与传播等多个维度的服务。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的调研报告 作者:组织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49 更新时间:2008-4-16 16:42:35 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进行调研的通知》精神,近期,我部组织人力通过查阅资料、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对全县各级党组织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借助县委工作会议召开的有利时机,召集部分乡镇党委负责人、现(离)任村干部、企业党务干部、党员代表召开座谈会,就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应该涉及哪个范围,如何筹措资金,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进行了座谈讨论。
现将调研座谈情况汇报如下: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构建和谐肃南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目标,把健全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作为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各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有力措施,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一)建立了县级领导和部门单位定点联系帮扶农牧村和社区工作制度。
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帮扶典型村、贫困村制度,帮助制定发展思路措施,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实行县直部门单位联系农牧村制度,每个单位定点联系一个农牧村,从资金、项目、实物等方面进行帮扶,重点解决村级阵地建设、新农村规划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帮扶困难党员群众发展生产等方面的问题。
(二)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和困难党员结对帮扶制度。近年来,我县把帮助农牧村、社区困难党员群众作为发挥党的先进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和提高党员干部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以及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党群连心桥”、“双链条”、“三队三强”、“双联四帮”等党性实践活动,县、科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户农牧村、社区困难党员群众,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通过帮思想、帮技术、帮资金、帮项目,促进农牧村困难党员群众致富奔小康,促进社区困难党员群众和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目前,全县已结成各类帮扶对子1176个,帮扶党员群众累计1400多人,已有12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有500多户农牧村困难家庭走上了靠舍饲喂养、屠宰贩销、旅游服务等发家致富道路。(三)建立了机关干部进村办实事制度。
深入开展了 “察民情、访民心、解民困”活动,每年初从县直机关和乡镇抽调科级后备干部驻村开展工作,一方面进行干部实践锻炼,另一方面开展农牧村工作调研,了解村情民意,帮助农牧村和农牧民党员群众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四)建立了老党员生活补贴制度。
2007年,为解决全县农牧村和社区老党员生活困难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促使他们能够老有所得、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构建和谐肃南和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中发挥余热,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为农牧村和社区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的制度。从2007年元月份起,由县财政出资为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老党员每月发放生活补贴。
补贴发放标准为:1949年9月30日以前入党的每人每月补助50元,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入党的补助40元,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入党的补助30元,1976年11月至1992年9月入党的补助20元,1992年10月以后入党的补助10元。农牧民和社区居民党员补助从党费内支付,每半年发放一次,由县委组织部拨付乡镇按时发放给补助对象。
2007年,共为全县190名农牧村、社区符合条件的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7.5万元。健全完善了困难党员慰问制度,各级党组织每年在春节期间认真开展老党员和生困难党员慰问活动。
2007年春节期间,全县各级党组织共慰问老党员、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1832人,发放慰问金和困难生活补助95.56万元。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共有党员3676名,现有困难党员167名,约占党员总数的4.5%,其中农牧村困难党员141名,社区困难党员26名。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前我县农牧村、社区党员致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病致贫。
困难党员家庭有的抵御疾病能力较弱,有的党员本人或家庭成员身患顽疾,医疗负担沉重。二是年老体弱。
这类致贫的党员集中在农牧村贫困党员中,农牧村党员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占有一定比例。由于年老体弱,劳动能力衰退或丧失劳动能力,无法获取经济来源。
三是长期失业。“两个置换”改革企业下岗职工党员,特别是夫妻双双下岗的党员,由于缺乏再就业技能,难以找到再就业岗位,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失去生活来源。
四是子女赡养能力弱或履行赡养义务不到位。有的老龄党员子女下岗失业或无工作,无力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
有的党员与子女家庭关系处理不和睦,子女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赡养义务,导致党员生活困难。五是突遇重大灾难。
少数困难党员家庭因突遇车祸、自然灾害等,给家庭带来巨额经济负担或致残而失去劳动能力,生活陷于贫困。六是生产条件差。
部分农牧村生产条件差,收入微薄,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另外,还有少数党员因生产和就业观念落后、子女就学负担重等原因导致贫困,急需予以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