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5日至11日,对湖南省国有林场改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实地考察了岳阳、衡阳、永州、株洲等地的4个国有林场,召开了15个国有林场负责人及有关政府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的座谈会。
现将湖南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湖南省国有林场的基本情况湖南是南方重点林区之一,现有有林地1.56亿亩,森林覆盖率55.53%,森林蓄积量3.92亿立方米。全省现有国有林场177个,分布在14个市州、85个县(市、区),经营总面积969万亩,占全省林业用地5%,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达90.1%,森林总蓄积4000万立方米,占全省森林总蓄积的10.2%。
国有林场规划生态公益林632万亩,占全省生态公益林面积的8%;现有职工50617人,占全省林业系统职工总数的45%,其中在职职工35078人,离退休职工15539人。2006年,全省国有林场共完成造林12.5万亩,育苗2900亩;生产木材75万立方米,销售木材70万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5%。
五十年来,湖南省国有林场在培育、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森林旅游,推动林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全省林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累计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200万亩,改造抚育疏残林500多万亩,在不到全省5%的林业用地上,培育了占全省10.2%的森林资源。
累计向国家提供统配材1100万立方米,向社会提供商品木材2000万立方米,上交国家税费18亿元,形成的林木资源和固定资产达39.4亿元。特别是国有林场地处重要的生态区位,是湘、资、沅、澧四水和大中型水库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着国家珍稀植物180多种,野生动物800多种。
国有林场已成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物种基因库。全省国有林场依托丰富秀美的森林风景资源优势,建立了2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0个省级森林公园,9个市县级森林公园,面积达399万亩,促进了湖南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繁荣。
林场范围内建有各种林业试验示范基地100多处,良种资源繁育基地50多处,建立了全省最大的国外松种子园、杉木种子园等,为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水平发挥了样板作用。 但是,与其它行业和区域相比,国有林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处于“落后、贫困、弱势”的状况。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集中体现在通公路、通电、通讯 “三通”远未解决。
仍有2个林场场部和394个分场(工区)不通公路、2个场部和355个分场(工区)不通电、25个场部和668个分场(工区)不通电话。落后的基础设施,既让林场生产生活十分艰难,也给森林经营和森林防火带来了了巨大隐患。
二是生产经营艰难,贫困林场多。经营的山林大多作为生态公益林保护起来了,绝大部分林场政府没有纳入事业费预算,林场经济收入低,亏损严重,许多林场经济已接近崩溃。
2006年,全省177个国有林场中有58个亏损,亏损总额3454万元;有175个负债,负债总额11.8亿元,造成130个林场贫困。三是职工生活困苦。
普遍存在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子女上学就业难、文化生活单调等问题。职工收入微薄,大部分国有林场执行的还是90年代工资标准,而且不能足额按时发放。
全省国有林场累计拖欠职工工资达6.4亿元。职工上岗就业困难,全省国有林场职工下岗的达18607人,占在职职工的53%。
养老保险没有落实。全省林场还有13625名职工未进入社会统筹养老保险,有94个国有林场累计欠缴养老金9460万元,导致累计欠发职工养老保险金6813万元,占应发总额的22%。
衡阳县岣嵝峰林场正科级场长工资每月只有350元,副科级300元,职工最高200元,最低100元,还没有保障,2年内上访50多次。 造成湖南省国有林场当前困难的原因,既有先天不足,也有后天失调,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投入严重不足。国有林场大多位于自然条件差的高寒山区和土地贫瘠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建设难度大。
全省至今对国有林场累计投资不到2.4亿元,仅为全省国有林场建场规划投资的一半。省里对国有林场的基本建设投资“五五”期间年平600万元,80年代中期开始大幅减少到年平均200万元,到1996年至今每年就只有100万元左右。
二是林场定性模糊,政策环境不优。一方面,国有林场木材采伐、造林更新都受上级指令性计划控制,缺乏经营自主权,也享受不到企业应有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国家取消了对国有林场的财政补助,减少投资,性质障碍使得国有林场又无法享受“通乡通村公路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邮政村村通”、人畜饮水等国家对农村的优惠政策。
三是生态建设任务重,国家补偿杯水车薪。湖南国有林场于1999年将占林地面积68%的632万亩山林划定为生态公益林。
全省国有林场近2000万立方米资源不能作为商品林经营和采伐,年木材限额采伐量减少80万立方米,减少收入2.5亿元。原来的许多采伐运输造林抚育工人无事可做,减少就业岗位近1万个,相应增加了富余职工1万人;同时带来了管护投入的增多,林场497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中仅有320万亩得到国家的补助,补助经费尚不足护林开支的三分之一。
四是经济结构单一,经营机制不活。长期以来,国有。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有林场的广大干部职工,扎根山区,艰苦奋斗,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绿化祖国大地、培育森林资源、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有林场作为推动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在促进林业发展、加快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大部分国有林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人员过多、社会负担过重等原因,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危困问题日益暴露,职工待遇低下,生活困难,体制机制陈旧,职工生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2006年**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对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对林业的投入大幅增加,对林业的政策倾斜,林业的改革与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大好机遇。国有林场一定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用好用足政策,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国有林场。
一、理清思路,明确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生态优先,兴林富民”总战略的要求,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好生态公益林,管好国有森林资源资产,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经营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备、森林优质高效、产业发展充分、资源经营持续、林区富裕和谐”的现代国有林场,力争使国有林场成为现代林业的示范点、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和谐社会的新社区,开创林场工作新局面。加快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生态优先原则。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不断强化公益性职能,提高国有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森林生态建设中的示范作用。二是“少养人、买服务”的原则。
在林场核编的基础上,政府要确保林场事业经费和管护经费落实到位。对于国有林场的生产经营性活动,可采取“花钱买服务”的方式,优先安置分流职工。
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国有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为核心,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充分发挥国有林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和森林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的作用。
四是属地管理原则。由各市县政府负责,就人员精减、社会统筹、分流安置等形成政策,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国有林场健康发展。
五是积极稳妥原则。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从国有林场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改革的最佳时机和步骤,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一)坚持生态优先,建立新型管理体制推动国有林场由原来的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确保国有林场持续稳定发挥生态效益,既是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必须考虑的基础问题。根据国有林场区位重要、生态公益林比重大、建设管理任务重等实际,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国有林场新型管理体制,不但有利于国有林场事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维护生态建设的大局。
一是明确国有林场性质。按照“对生态公益林比重较大的国有林场,要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方向”的要求,原则上,对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森林面积50%以上的国有林场,要进一步明确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可增挂“国有生态公益林保护站(所)”牌子,归口当地林业行政部门主管,主要承担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国有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和林业科技示范推广等公益职责。
二是核定事业编制和经费。为确保国有林场履行公益性职能,按照“以事设岗、精减高效”的要求,由地方政府根据林场生态公益林管护任务的实际确定(如1万亩生态公益林原则上拟配备5人左右),其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按同类事业单位标准,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到位,确保其公益性职能的履行。
对生态公益林比重小于50%的国有林场,各地也要按照其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实际,明确其生态公益性职能,核定与生态管护任务相应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实行严格考核,保障其职能发挥。三是优化生产管理布局。
在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按照精减机构、减少人员、增加效益的思路,对国有林场的布局进行优化整合,对区域相邻、面积不大的国有林场,可缩减为一个管理机构、一套管理班子。对林区、护林点过多、过散的国有林场,要按照新形势下生产管护任务的实际,进行重新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坚持以人为本,制定配套改革政策在理顺管理体制、核定事业编制的基础上,各地要从维护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改革政策和措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围绕国有林场人员现状,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新型用人制度。
对国有林场中专职履行生态公益林管护等公益性职责的人员,要结合所承担的主要任务,科学设置内部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条件,按照“公平公开,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原则,从在职人员中择优录用,并按同。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有林场的广大干部职工,扎根山区,艰苦奋斗,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绿化祖国大地、培育森林资源、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有林场作为推动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在促进林业发展、加快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大部分国有林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人员过多、社会负担过重等原因,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危困问题日益暴露,职工待遇低下,生活困难,体制机制陈旧,职工生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2006年**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对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对林业的投入大幅增加,对林业的政策倾斜,林业的改革与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大好机遇。国有林场一定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用好用足政策,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国有林场。
一、理清思路,明确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生态优先,兴林富民”总战略的要求,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好生态公益林,管好国有森林资源资产,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经营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备、森林优质高效、产业发展充分、资源经营持续、林区富裕和谐”的现代国有林场,力争使国有林场成为现代林业的示范点、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和谐社会的新社区,开创林场工作新局面。 加快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生态优先原则。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不断强化公益性职能,提高国有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森林生态建设中的示范作用。二是“少养人、买服务”的原则。
在林场核编的基础上,政府要确保林场事业经费和管护经费落实到位。对于国有林场的生产经营性活动,可采取“花钱买服务”的方式,优先安置分流职工。
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国有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为核心,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充分发挥国有林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和森林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的作用。
四是属地管理原则。由各市县政府负责,就人员精减、社会统筹、分流安置等形成政策,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国有林场健康发展。
五是积极稳妥原则。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从国有林场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改革的最佳时机和步骤,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一)坚持生态优先,建立新型管理体制 推动国有林场由原来的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确保国有林场持续稳定发挥生态效益,既是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必须考虑的基础问题。根据国有林场区位重要、生态公益林比重大、建设管理任务重等实际,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国有林场新型管理体制,不但有利于国有林场事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维护生态建设的大局。
一是明确国有林场性质。按照“对生态公益林比重较大的国有林场,要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方向”的要求,原则上,对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森林面积50%以上的国有林场,要进一步明确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可增挂“国有生态公益林保护站(所)”牌子,归口当地林业行政部门主管,主要承担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国有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和林业科技示范推广等公益职责。
二是核定事业编制和经费。为确保国有林场履行公益性职能,按照“以事设岗、精减高效”的要求,由地方政府根据林场生态公益林管护任务的实际确定(如1万亩生态公益林原则上拟配备5人左右),其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按同类事业单位标准,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到位,确保其公益性职能的履行。
对生态公益林比重小于50%的国有林场,各地也要按照其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实际,明确其生态公益性职能,核定与生态管护任务相应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实行严格考核,保障其职能发挥。三是优化生产管理布局。
在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按照精减机构、减少人员、增加效益的思路,对国有林场的布局进行优化整合,对区域相邻、面积不大的国有林场,可缩减为一个管理机构、一套管理班子。对林区、护林点过多、过散的国有林场,要按照新形势下生产管护任务的实际,进行重新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坚持以人为本,制定配套改革政策 在理顺管理体制、核定事业编制的基础上,各地要从维护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改革政策和措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围绕国有林场人员现状,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新型用人制度。
对国有林场中专职履行生态公益林管护等公益性职责的人员,要结合所承担的主要任务,科学设置内部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条件,按照“公平公开,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原则,从在职人员中择。
一、组织学习文件精神,把握改革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是学习贯彻文件精神。省林业厅专门印制中央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宣传册,下发到各设区市、县(市、区)林业部门及国有林场,转发《国家林业局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央6号文件精神的通知》,在全省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吃透精神,掌握政策,提高对国有林场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国有林场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分析梳理国有林场改革的重点任务。对照中央6号文件国有林场改革6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根据福建国有林场实际情况,把改革的重点内容放在明确功能定位、界定林场属性、完善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优化管理层级、整合小规模林场、维护经营区稳定、落实支持保障政策、剥离林场办社会职能、化解林场债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理清了改革思路。
二、开展考察调研,全面摸清国有林场情况
一是组织开展国有林场调研。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改革的需要和问题导向,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摸清国有林场情况,分析把握国有林场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深层次问题以及改革成本等重大问题。二是学习借鉴兄弟省份改革经验。由林业厅林少霖副厅长带队,会同省委编办、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同志,赴浙江、山东两省考察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学习试点省份国有林场改革经验。三是广泛征集改革意见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征求设区市林业局、国有林场等管理部门、基层一线职工的意见建议,了解改革意愿,倾听改革诉求,为制订改革实施方案提供参考。四是及时了解国家及兄弟省份改革动态。及时向国家林业局汇报沟通福建省国有林场改革思路,了解江西、湖南等七个改革试点省份的改革情况。
下一篇:要求书格式(书的规范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