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结构
◆ 岩石圈
◆ 上地幔
◆ 过渡层
◆ 下地幔
◆ 大陆地壳
◆ 大洋地壳
◆ 古登堡面
◆ 莫霍面
◆ 内地核
◆ 外地核
海底深处:近些年来,围绕着人们要不要进入更深的洋底的问题,争论十分激烈。科学家和政治家在辩论:继续向更深的洋底进军值得不值得?大多数人承认,探测大洋底是一项极有理论与实用价值的事业,但花费太大,因此犹豫不决。有人则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这是白白浪费金钱。美国、法国就有人反对再建造更为先进的深海探测器。但赞成者仍是多数,他们认为,把探测世界大洋底的实践比作是当今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其理由是“那肯定是一个无法想象的神奇世界”,探测这个未知“新大陆”,肯定会改变人类许多传统的观点,并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在探测洋底事业中,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科学家们工作最出色,其中日本投资最大,成就也最显著。日本人总是对新的市场抱有极大的兴趣,他们把世界大洋也看成一个新的市场,所以他们对海洋抱有极大的热情。对于日本来说,他们对探测洋底有兴趣,是因为日本这个岛国,它的南部正好在地壳三个结构带的汇合处——这当然是很不幸的。由于这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并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来。据科学家估计:这里地震释放能量占全球十分之一。日本多地震的原因就在于此。1932年东京大地震死了14万人。因此,要预报地震,也是日本人探测洋底的重要理由。日本的科学家们发现,太平洋板块构造的边沿,从东向西,在挤压日本陆块。日本的深海探测器可达到1万多米深的洋底,研究人员能从屏幕上看到机器人仅用了35分钟就下潜到10911.4米的深度。在这个深度,人们发现了一条海蛞蝓、蠕虫和小虾,这再次证明在地球环境最恶劣的地方,也有多种生命形式存在。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是由内到外依次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组成的同心圆球体。
举个简单的例子,它就像我们所熟知的鸡蛋一样,最里面是f目当于蛋黄的地核,中间是相当于蛋白的地幔,最外面是相当于蛋壳的地壳蛋壳是鸡蛋组成中最坚硬的部分,对鸡蛋起保护作用。 同样,地壳的作用蛋壳的作用基本一致,我们可以把地球想成一个超大个的“鸡蛋”,这个“鸡蛋”是提供我们生存的场所的。
作为地球保护壳的地壳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呢?它是不是也会像蛋壳那样一撞就碎呢?在地理上,地壳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是地球固体体表构的最外层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比较厚,而海洋下的地壳比较薄。 世界上地壳厚度最厚的地方是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的三倍多。
地壳是整个地球最坚硬的部分,能够维持地球稳定形态,避免其他外力因素对地球产生影响。地壳可以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的化学组成和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这层地壳在海洋底部很薄,有的地方甚至没有,是不连续的圈层。 下层的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我们称之为玄武岩层,在大陆和海洋都有分布,是连续圏层。
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但像金、银等珍贵金属却是相当稀少的。地球这个“大鸡蛋”的组成中,地壳对地球的稳定存在和我们人类的正常生活h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具有同心球层的分层结构,各层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都有变化。
地球内部是不能直接观测的,所以有关地球内部的知识多是间接得来的。例如,根据天文学得)知的地球质量和大地测量所得的地球形状和大小,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克/厘米3。
但是,地表物质的密度小于 2.7 克/厘米3 ;因此可以推知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要比5.5克/厘米3为大。根据陨石有石陨石和铁陨石之分,又由于地球有明显的内源磁场,因此可以推断地球内部有一个铁质的地核。
主要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各种迹象,证明地球内部可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 )个组成部分。 地壳 地球球层结构的最外层。
大陆地壳的厚度一般为35~ 45千米 ,喜马拉雅山区的地壳厚度可达 70 ~ 80 千米。1909年A.莫霍洛维奇根据近震地震波走时确认地壳下界面的存在 ,在此界面以下地震纵波的速度由平均 5.6 千米 /秒突然增至7.8 千米/秒。
这个分界面后人称之为莫霍界面。大陆地壳一般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较硬,是主要承受应力和易发生地震的层位 ,下 地壳较软。
海 洋 地壳较薄,一般只有一层,且比大陆地壳均匀。 地幔 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
平均厚度为 2800 余千米。1914年,B.古登堡根据地震波走时测定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深度为2900千米,这个数值相当准确,与新近算得的数值只差15千米。
地幔又分为上地幔( 350千米深度以上)和下地幔。上地幔中存在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层,低速层之上为相对坚硬的上地幔的顶部。
通常把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全球的岩石圈板块组成了地球最外层的构造,地球表层的构造运动主要在岩石圈的范围内进行。
关于地壳均衡的研究认为,岩 石圈下 面有一个物质层,其强度较小 ,容许缓慢变形和在水平方向流动。1914年,J.巴勒尔称这个物质层为软流圈。
软流圈概念和地震学中的地幔低速层概念似乎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很多人把它们等同起来。板块大地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可以作大规模的水平向移动。
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 、镍元素组成 ,半径为3480千米。1936 年 ,I.莱曼根据通过地核的地震纵波走时,提出地核内还有一个分界面,将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
由于外地核不能让横波通过,因此推断外地核的物质状态为液态。
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具有同心球层的分层结构,各层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都有变化。地球内部是不能直接观测的,所以有关地球内部的知识多是间接得来的。例如,根据天文学得)知的地球质量和大地测量所得的地球形状和大小,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克/厘米3。但是,地表物质的密度小于 2.7 克/厘米3 ;因此可以推知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要比5.5克/厘米3为大。根据陨石有石陨石和铁陨石之分,又由于地球有明显的内源磁场,因此可以推断地球内部有一个铁质的地核。主要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各种迹象,证明地球内部可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 )个组成部分。
地壳 地球球层结构的最外层。大陆地壳的厚度一般为35~ 45千米 ,喜马拉雅山区的地壳厚度可达 70 ~ 80 千米。1909年A.莫霍洛维奇根据近震地震波走时确认地壳下界面的存在 ,在此界面以下地震纵波的速度由平均 5.6 千米 /秒突然增至7.8 千米/秒。这个分界面后人称之为莫霍界面。大陆地壳一般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较硬,是主要承受应力和易发生地震的层位 ,下 地壳较软。海 洋 地壳较薄,一般只有一层,且比大陆地壳均匀。
地幔 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平均厚度为 2800 余千米。1914年,B.古登堡根据地震波走时测定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深度为2900千米,这个数值相当准确,与新近算得的数值只差15千米。地幔又分为上地幔( 350千米深度以上)和下地幔。上地幔中存在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层,低速层之上为相对坚硬的上地幔的顶部。通常把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岩石圈。全球的岩石圈板块组成了地球最外层的构造,地球表层的构造运动主要在岩石圈的范围内进行。
关于地壳均衡的研究认为,岩 石圈下 面有一个物质层,其强度较小 ,容许缓慢变形和在水平方向流动。1914年,J.巴勒尔称这个物质层为软流圈。软流圈概念和地震学中的地幔低速层概念似乎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很多人把它们等同起来。板块大地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可以作大规模的水平向移动。
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 、镍元素组成 ,半径为3480千米。1936 年 ,I.莱曼根据通过地核的地震纵波走时,提出地核内还有一个分界面,将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由于外地核不能让横波通过,因此推断外地核的物质状态为液态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以下至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构造层。
它由地球表面的岩石组成一层薄薄的、坚硬的外壳,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比较厚,其地壳深度范围为15-80千米,大洋部分比较薄,地壳深度为2-11千米。
通常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硅铝层,以花岗岩为代表,第二层为硅镁层,主要是玄武岩。在大陆地区,地壳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而大洋底的成分则主要相当于玄武岩和辉长岩。
地壳中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3种类型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每一种岩石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特点,所有的岩石都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循环性变化。
当炽热的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出后,便冷却并凝固成火成岩,暴露在地表受到风、水、冰的作用,岩石破碎了,并受到侵蚀,最终被冲到大海中形成一层层沉积岩。
地球的构造
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同心圈组成的。
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这就是地球的表皮。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除地表覆盖一层薄薄的沉积岩、风化土和海水外,上部主要由花岗岩类的岩石组成,由于富含硅和铝,称为硅铝层。在大洋深处有的地方没有硅铝层,下部主要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的岩石组成,由于富含硅和镁,称为硅镁层。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公里,大陆所在的地方比较厚一些,海洋的地方比较薄,最薄的地方不到10公里。海洋下面的地壳,厚度只有5—8公里。在地壳表面还有一层风化壳,上面“发育”了一层薄薄的土壤。
地壳往下的那一层叫做地幔,又称“中间层”,在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固体层,厚度约2900公里左右。地幔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深度为35—1000公里,上地幔靠地壳的一层是由橄榄岩一类的物质组成,这种物质非常坚硬。现在知道最深的地震,是发生在地下700公里的地方,即地幔上部。地幔的物质可能是固态的,也可能像粘胶一样处在半流动状态,当它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变形而不致破裂。如果地壳的某个地方发生了裂缝,“地幔”上部的物质就会喷出地表,变成熔融赤热的熔岩,这就是火山喷发了。下地幔离地面约1000—2900公里,可能比上地幔含有更多的铁。地幔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83%,质量占整个地球的66%。
地幔再往里就是地核,它的半径约3500公里。地核可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层。处在地表以下2900—4980公里的部分叫外地核,是液体状态。4980—5120公里深处,是一个过渡带。从5120公里直到地心则为内地核,是固体状态。地核的成分主要是铁,另外还有一些镍和碳的元素。内地核的半径约1300公里。
图:/learning/lesson/course/detail.asp?id=87&lessonnum=3&coursenum=20
称为岩石圈。
地壳只占地球体积的0.5%,它在地 在地理上,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最外层,球表面就像一层薄薄的蛋壳。地壳的厚度并不均 由风化的土层和坚硬的岩石组成,所以地壳也被匀,一般来说,大陆地区较厚,海洋地区较薄。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地壳虽然很薄,但它上下层的物质结构并不 相同。
地壳的上部主要由密度较小、比重较轻的 花岗岩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硅、铝元素,这一层 被称为硅铝层。地壳的下部主要由密度较大、比 重较重的玄武岩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镁、铁、硅 元素,所以这一层被称为硅镁层。
在大洋底部, 由于地壳已经很薄,一般只有硅铝层而没有硅镁 层。此外,在地壳的最上层,还有一些厚度不大 的沉积岩、沉积变质岩和风化土,它们构成了地壳 的表皮。
在地壳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物资源。目 前已探明的矿物都是人类物质文明所不可缺少的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