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国民经济是由该国经济领土上的常住单位的经济活动组成的.国民经济统计就是要对这样确定的国民经济加以统计.国民经济统计早期称为国民所得统计,是陈示国民经济活动状况之综合统计,也是利用各种统计资料,以国民会计概念予以加工之统计.它将经济活动按经济主体分为企业、家庭、政府、金融机构、国外等部门,并利用会计上之借贷原理,编成整套帐表体系,陈示经济活动状况.联合国于一九六八年修订国民经济会计制度(简称新制),包括(1)国民所得帐(Account of National Income)(2)产业关联表(Input Output Tables)(3)资金流通表(Flow-of-Funds Table)(4)国民资产负债表(National Balance Sheets)(5)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等帐表体系.。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每一位参加自学考试的经济管理类考生都要参加的考试课程。
作为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21世纪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之一的统计学课程,既是对每一个经济管理人才的基本业务素质要求。 同时也是其它许多课程的基础,对其它课程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该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公式多,又被同学们称为第二数学,学习起来较难把握,本文在对该课程的内容体系、试卷结构分析基础上,对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试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学习该课程的方法与考试技巧,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 正确把握全书的内容体系结构,找出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这对于掌握全书的内容,尤其是把握和理解一些大的问题非常重要,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是由两大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是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即第一章至第七章,它讨论了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是第二部分的统计学基础。
一次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可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四个工作阶段。教材第一章总论部分讨论了统计设计内容,主要是统计指标及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这两个工作阶段则放在第二章进行了讨论;统计分析阶段,也就是统计工作的第四个工作阶段,由于任何一种分析方法的前提是使用统计指标进行的,所以专门设置了第三章“综合指标”,该章不再是从概念和要素角度来分析指标,而是从应用的角度,对统计指标进行了考察研究,并为后续的分析方法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至七章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统计分析方法。这部分内容的章节一般是提出要讨论的概念、种类、作用,用什么样的统计指标来刻画他们?计算公式及其应用等。
第二部分是经济统计内容,即第八章至第十五章,它讨论了社会经济统计中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内容及统计核算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理论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具体应用。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程,在有了统计学原理的基本准备以后,就要详细考察国民经济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是以国民经济为轴心,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为框架而展开的。国民经济活动过程由生产、流通、分配和使用等四个环节所构成。
在对国民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考察时,首先要有再生产过程的条件,它包括人、财、物等三方面,同时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考察还有宏观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的后几章就是按此顺序展开的,即社会再生产的基本条件(第八章、第九章)、生产(第十章)、流通(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分配(第十三章)、国民经济效益(第十四章)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十五章)。
该部分内容的章节除包括前面章节内容外,一般还增加了统计分析内容,也就是用前面所讲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有关国民经济的统计分析。 二、学习方法与技巧 学习,虽然不存在什么“捷径”,但是掌握一定科学的学习方法则是非常必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以往考生的学习体会,将该课程一般的学习方法总结分述如下: 1。 紧扣教材,全面学习 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来看,试题内容一般紧扣指定教材,紧密结合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因此,在学习时,要紧紧以指定的教材和考试大纲为本,不偏不离;本课程考试的另一个特点是内容覆盖面广,考试内容几乎涵盖教材的每一章节,因此在学习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学习,章章计较,节节计较,不遗漏任何内容,虽然这种学习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它是自学考试学习必须的,只有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才有重点学习。
2。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该课程的特点是公式等太多,怎样有效的记住并应用是考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一般地说,初次学习要重在对问题的理解,所谓理解是指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提出来,它是如何建立其计算公式或进行论述的,在整个大的问题中,它又是处于什么样的知识网络点上,公式中各符号的意义是否清楚等。
切忌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而不知道公式是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应用条件?对于重要的公式、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和记忆。 3。
既要做一定量的计算题,更要善于归纳总结。 从前面的试题结构中,我们知道,计算题目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占有30分四个题目,我个人认为,如果这个类型题答不好,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是比较困难的。
可以这么说,其他类型的题目尤其是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只要认真看两三遍教材,回答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也正是在整个教材中每一章的习题主要是计算题的原因,它也是由本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
从历年的考题看,第二章至第十三章的内容都在计算题目中出现过,因此,每一章一定要做相应的练习,加深对有关概念和问题的理解,但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练习题做得越多越好,关键是做练习题时要善于归纳,找出每种类型题的一般思路,熟练地掌握各种技巧,一味地只强调多做练习而不善于总结,则亦偏颇。 4、注意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该课程的基本问。
平均发展速度反映现象逐期发展速度的平均程度,是各个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
平均发展速度是一个十分重要并得到广泛运用的动态分析指标,经常用来对比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速度,还用来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 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有两种方法:几何平均法(水平法)和代数平均法(累计法或方程式法)。
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经常不一致,有时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平均发展水平又称“序时平均数”、“动态平均数”,是时间序列中各项发展水平的平均数,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中发展的一般水平。
序时平均数作为一种平均数,与静态平均数有相同点,即它们都抽象了现象的个别差异,以反映现象总体的一般水平。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序时平均数抽象的是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差异,因而它能够从动态上说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静态平均数抽象的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同一时间上的差异,因此,它是从静态上说明现象总体各单位的一般水平。
由于不同时间序列中观察值的表现形式不同,序时平均数有不同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