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特产红茶、“香蕉、甘蔗、荔枝、菠萝”四大名果、粤绣、牙雕、端砚、陶瓷等。
中国是荔枝的故乡,早在2000多年前,便有栽培荔枝的记载。如今海南岛还有野生的荔枝林,是中国原产的明证。
自古以来,荔枝被列为珍贵名果,素有着“果中之王”的美称。唐代(618一907),荔枝曾作皇室贡品。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诗:“长安四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的是唐玄宗皇帝为了使杨贵妃吃上鲜荔,每年不惜飞马传送,从数千里外把荔枝送至长安,致使人马多毙。
既说明了荔枝的名贵,又揭露了封建帝王的奢侈生活。 大埔县高陂镇以盛产优质陶瓷名扬天下,素有“白玉城”的美誊,年产各种美术瓷器一亿多件,一千多个花色品种。
传统产品有青花、青釉、五彩、薄胎瓷等,畅销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梅菜干为客家人的传统名菜,选取环境优雅的山村定点种植,彩用鲜嫩大菜为主要原料,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
可作梅菜扣肉、梅菜蒸排骨、梅菜煲汤例汤及其它肉类佐料之用。平远梅菜干久负盛名,产品畅销海内外。
彩色立体木雕为兴宁市工艺厂传统产品,所产“金鹰”、“角鹰”、“孔雀”、“天鹅”等彩色立体木雕工艺品,曾获国家轻工部优秀产品铜奖。 龙眼是广州等地区的特产水果。
龙眼果壳橙黄形圆,肉虽薄于荔枝,但晶莹透白,浆汁饱满,甘甜如蜜。带壳的龙眼果经焙晒加工成龙眼干,便于储存。
龙眼干(俗称桂圆肉),是一种开胃健脾、补虚益智的名贵滋补品。龙眼树是一种多年生常绿乔木,寿命甚长,能连续结果百年以上。
地仙和歌仙的故事化州中部的六皇嶂有33峰,其中一座主峰叫刘仙顶,一座主峰叫玉盘峰。
相传歌仙刘三姐曾在那里生活过,这二座峰因此而得名。在六皇一带的山径路口,立着一些奇妙的石像。
它们形态可掬,面孔酷似农民,这就是地仙—牧童佛子。说起地仙佛子大哥,他和歌仙刘三姐还有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哩!出生粤北的歌仙刘三姐,因传歌来到粤西。
她步入橘州(化州)六皇时,环顾四野景色。一阵清风拂面,飘来了悠扬动听的笛声。
当三姐循声觅人时,宏亮的歌声又从橘树林中飘了过来:橘花开在山崖前,如花妹子站路边。花想春风鱼爱水,马思青山雁恋天。
原来,牧童佛子在橘林子里憩息,见到一位少女在山径路口徘徊,象一朵鲜艳的彩霞,缓缓地向面前飘来,就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三姐遇上了如此聪慧又俏皮的男子,稍加思索,随口即出:哎—双峰山下树婆娑,我是嫩鸟初出窝;黄蜂采蜜遇上刺,乌鸦撞上巧八哥。
三姐的歌才使牧童佛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佛子的憨直、聪明也让三姐感到可亲可爱。山歌对答了大半天后,两人心中爱的桥梁也开始搭上了。
此后,佛子跟三姐学唱山歌,橘州流行的山歌加了“哎”的起音,唱法上也改进了很多。一天,佛子和三姐在六皇山上探胜观景,到了烟霞洞。
佛子把牛拴在洞口的试剑石上,双双步入洞中,见将军石大小各一,平滑如席。他俩坐在石上对起歌来,一问一答,一唱一和。
因时间太长了,大犍牛等得不耐烦,用力一踏,把试剑石踏裂成了三块。至今,试剑石上的牛脚印依旧很清楚哩!他们走出烟霞洞,过九吊水,瀑布从峰前而降,万丈飞流直泻龙潭。
这龙潭湾畔,翠竹青青,幽静柔美。三姐为了考验佛子对她的感情,假装失足,跌落深潭里。
佛子连衣跳进潭中,把三姐托出了水面。三姐如出水芙蓉,仪态万千,一双明眸对着佛子笑。
此后,他俩常双双到此流泉中沐浴,浴后到岩高百丈的东岭对歌。后人称此潭为龙凤潭,此山为刘仙顶。
三姐和佛子深深地相爱着,时光似箭,不觉已过数年。在佛子的再三要求下,三姐决定带他四出传歌。
因佛子没有跨涧越谷的飞天本领,三姐让他拉着飘带乘鹤而去。佛子按照三姐的吩咐,闭上眼睛飘荡了一阵子。
他想俯视橘州美景和偷看三姐腾空旅天的英姿,不自觉地睁开眼睛,当即从高空上摔了下来。三姐痛心地在三叉路口找到了昏迷不醒的佛子。
为了救活佛子,三姐得到隐居高峰瑶池的罗辩仙人的帮助,在玉盘峰上炼起丹来。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炼丹救治,佛子终于转了阳。
佛子康复后,三姐带他步行到桂林传歌去了。他俩把橘州盛产的橘红也带到了桂林,自此桂东南一带也象橘州一样,盛产橘红。
银坑高州有个银坑村,这里流传着一个优美动听的神话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重峦叠嶂,古树参天,山寒水冷,贫穷落后。
大山脚下有条丘家村,村中有个名叫丘宝山的人,是个百里挑一的好青年。有一年,村中半数的人得了心痛病,当地医生说一定要新鲜的银参才能治这种病。
为了医治村民的病,宝山主动进山找参。他找呀找,找了七天七夜,好不容易才在百丈崖找到了一株银参,又挖了七丈余深,仍然不见银参。
此时他已精疲力尽,十个手指都划破了,鲜血染红了泥土,突然昏死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时间,他醒过来,定神一看,自己竟躺在白花花的银坑上,手中握着一支亮晶晶的银参薯。
他高兴得飞快地跑回家,熬好参汤,分别送给病人吃,果真汤到病除,众人欢天喜地。这时,宝山又把发现银坑的事告诉大家。
喜讯传开,方圆数十里的山民百姓络绎不绝地前来一睹银坑奇观。只见两岸银砖堆叠半里长,宝光闪烁,灿烂刺目;入口处,有威武的银将军把守;两侧,有银狮银象、银猪银牛、银猫银狗。
好一个银的世界!从此以后,丘家村易名银坑村。坑内的财宝,丘宝山分文不要,全部用来救济灾民,使周围的百姓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不久,有个州官殷太守得知丘宝山发现银坑的消息,立即派人大马传令丘宝山交纳银猫一只,用于练兵。宝山与众乡亲商议后,派人把银猫送去,殷太守把它藏进了自己的密室。
事隔数日,殷太守又传令丘宝山交纳银猪一头用于抗击异族骚扰。宝山与众乡亲商议后,又派人送去银猪一头,太守又藏进了自己的密室。
半月后,殷太守又传令丘宝山火速缴纳银牛一头,用于保国安邦。接着,县老爷又传令丘宝山缴纳银宝各二件,奉献皇上。
丘宝山暗想,一月之内,四面八方都伸手要宝,怎生了得,分明是勒索。他于是派人偷偷打听,察知了殷太守贪污银宝的事。
大家对官府如此巧取豪夺都很气愤,坚决拒绝向官府送宝。州官、县官知道后,十分恼怒,立即发兵上山抢宝。
宝山率领百姓英勇护宝,但由于手无寸铁,寡不敌众,终于战败。正当官兵下银坑抢夺银宝的时候,骤然狂风怒气,吹得官兵睁不开眼、直不起腰。
那时银虎、银狮募地变成活的猛兽,咬着抢宝的官兵哭爹叫娘,慌忙掷还财宝,抱头逃命。从此以后,银坑虽在,但银包却无影无踪了。
仙鹤献玉的故事信宜的玉石为什么藏量这么丰富?这里有个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德亮围(今信宜市金垌镇)到处都是山。
山里有一座小村庄,村里住着一个孤。
广东特产红茶、“香蕉、甘蔗、荔枝、菠萝”四大名果、粤绣、牙雕、端砚、陶瓷等。
中国是荔枝的故乡,早在2000多年前,便有栽培荔枝的记载。如今海南岛还有野生的荔枝林,是中国原产的明证。
自古以来,荔枝被列为珍贵名果,素有着“果中之王”的美称。唐代(618一907),荔枝曾作皇室贡品。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诗:“长安四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的是唐玄宗皇帝为了使杨贵妃吃上鲜荔,每年不惜飞马传送,从数千里外把荔枝送至长安,致使人马多毙。
既说明了荔枝的名贵,又揭露了封建帝王的奢侈生活。 大埔县高陂镇以盛产优质陶瓷名扬天下,素有“白玉城”的美誊,年产各种美术瓷器一亿多件,一千多个花色品种。
传统产品有青花、青釉、五彩、薄胎瓷等,畅销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梅菜干为客家人的传统名菜,选取环境优雅的山村定点种植,彩用鲜嫩大菜为主要原料,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
可作梅菜扣肉、梅菜蒸排骨、梅菜煲汤例汤及其它肉类佐料之用。平远梅菜干久负盛名,产品畅销海内外。
彩色立体木雕为兴宁市工艺厂传统产品,所产“金鹰”、“角鹰”、“孔雀”、“天鹅”等彩色立体木雕工艺品,曾获国家轻工部优秀产品铜奖。 龙眼是广州等地区的特产水果。
龙眼果壳橙黄形圆,肉虽薄于荔枝,但晶莹透白,浆汁饱满,甘甜如蜜。带壳的龙眼果经焙晒加工成龙眼干,便于储存。
龙眼干(俗称桂圆肉),是一种开胃健脾、补虚益智的名贵滋补品。龙眼树是一种多年生常绿乔木,寿命甚长,能连续结果百年以上。
地仙和歌仙的故事 化州中部的六皇嶂有33峰,其中一座主峰叫刘仙顶,一座主峰叫玉盘峰。
相传歌仙刘三姐曾在那里生活过,这二座峰因此而得名。在六皇一带的山径路口,立着一些奇妙的石像。
它们形态可掬,面孔酷似农民,这就是地仙—牧童佛子。说起地仙佛子大哥,他和歌仙刘三姐还有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哩!出生粤北的歌仙刘三姐,因传歌来到粤西。
她步入橘州(化州)六皇时,环顾四野景色。一阵清风拂面,飘来了悠扬动听的笛声。
当三姐循声觅人时,宏亮的歌声又从橘树林中飘了过来:橘花开在山崖前,如花妹子站路边。花想春风鱼爱水,马思青山雁恋天。
原来,牧童佛子在橘林子里憩息,见到一位少女在山径路口徘徊,象一朵鲜艳的彩霞,缓缓地向面前飘来,就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三姐遇上了如此聪慧又俏皮的男子,稍加思索,随口即出:哎— 双峰山下树婆娑,我是嫩鸟初出窝;黄蜂采蜜遇上刺,乌鸦撞上巧八哥。
三姐的歌才使牧童佛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佛子的憨直、聪明也让三姐感到可亲可爱。山歌对答了大半天后,两人心中爱的桥梁也开始搭上了。
此后,佛子跟三姐学唱山歌,橘州流行的山歌加了“哎”的起音,唱法上也改进了很多。一天,佛子和三姐在六皇山上探胜观景,到了烟霞洞。
佛子把牛拴在洞口的试剑石上,双双步入洞中,见将军石大小各一,平滑如席。他俩坐在石上对起歌来,一问一答,一唱一和。
因时间太长了,大犍牛等得不耐烦,用力一踏,把试剑石踏裂成了三块。至今,试剑石上的牛脚印依旧很清楚哩!他们走出烟霞洞,过九吊水,瀑布从峰前而降,万丈飞流直泻龙潭。
这龙潭湾畔,翠竹青青,幽静柔美。三姐为了考验佛子对她的感情,假装失足,跌落深潭里。
佛子连衣跳进潭中,把三姐托出了水面。三姐如出水芙蓉,仪态万千,一双明眸对着佛子笑。
此后,他俩常双双到此流泉中沐浴,浴后到岩高百丈的东岭对歌。后人称此潭为龙凤潭,此山为刘仙顶。
三姐和佛子深深地相爱着,时光似箭,不觉已过数年。在佛子的再三要求下,三姐决定带他四出传歌。
因佛子没有跨涧越谷的飞天本领,三姐让他拉着飘带乘鹤而去。佛子按照三姐的吩咐,闭上眼睛飘荡了一阵子。
他想俯视橘州美景和偷看三姐腾空旅天的英姿,不自觉地睁开眼睛,当即从高空上摔了下来。三姐痛心地在三叉路口找到了昏迷不醒的佛子。
为了救活佛子,三姐得到隐居高峰瑶池的罗辩仙人的帮助,在玉盘峰上炼起丹来。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炼丹救治,佛子终于转了阳。
佛子康复后,三姐带他步行到桂林传歌去了。他俩把橘州盛产的橘红也带到了桂林,自此桂东南一带也象橘州一样,盛产橘红。
银坑 高州有个银坑村,这里流传着一个优美动听的神话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重峦叠嶂,古树参天,山寒水冷,贫穷落后。
大山脚下有条丘家村,村中有个名叫丘宝山的人,是个百里挑一的好青年。有一年,村中半数的人得了心痛病,当地医生说一定要新鲜的银参才能治这种病。
为了医治村民的病,宝山主动进山找参。他找呀找,找了七天七夜,好不容易才在百丈崖找到了一株银参,又挖了七丈余深,仍然不见银参。
此时他已精疲力尽,十个手指都划破了,鲜血染红了泥土,突然昏死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时间,他醒过来,定神一看,自己竟躺在白花花的银坑上,手中握着一支亮晶晶的银参薯。
他高兴得飞快地跑回家,熬好参汤,分别送给病人吃,果真汤到病除,众人欢天喜地。这时,宝山又把发现银坑的事告诉大家。
喜讯传开,方圆数十里的山民百姓络绎不绝地前来一睹银坑奇观。只见两岸银砖堆叠半里长,宝光闪烁,灿烂刺目;入口处,有威武的银将军把守;两侧,有银狮银象、银猪银牛、银猫银狗。
好一个银的世界!从此以后,丘家村易名银坑村。坑内的财宝,丘宝山分文不要,全部用来救济灾民,使周围的百姓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不久,有个州官殷太守得知丘宝山发现银坑的消息,立即派人大马传令丘宝山交纳银猫一只,用于练兵。宝山与众乡亲商议后,派人把银猫送去,殷太守把它藏进了自己的密室。
事隔数日,殷太守又传令丘宝山交纳银猪一头用于抗击异族骚扰。宝山与众乡亲商议后,又派人送去银猪一头,太守又藏进了自己的密室。
半月后,殷太守又传令丘宝山火速缴纳银牛一头,用于保国安邦。接着,县老爷又传令丘宝山缴纳银宝各二件,奉献皇上。
丘宝山暗想,一月之内,四面八方都伸手要宝,怎生了得,分明是勒索。他于是派人偷偷打听,察知了殷太守贪污银宝的事。
大家对官府如此巧取豪夺都很气愤,坚决拒绝向官府送宝。州官、县官知道后,十分恼怒,立即发兵上山抢宝。
宝山率领百姓英勇护宝,但由于手无寸铁,寡不敌众,终于战败。正当官兵下银坑抢夺银宝的时候,骤然狂风怒气,吹得官兵睁不开眼、直不起腰。
那时银虎、银狮募地变成活的猛兽,咬着抢宝的官兵哭爹叫娘,慌忙掷还财宝,抱头逃命。从此以后,银坑虽在,但银包却无影无踪了。
仙鹤献玉的故事 信宜的玉石为什么藏量这么丰富?这里有个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德亮围(今信宜市金垌镇)到处都是山。
山里有一座小村庄,村里住着一个孤苦伶仃。
信宜美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镇隆杨桃鸭、西江柴枪粉、水口黄鳝粥……这些美食在粤西乃至广东,小有名气。
信宜美食以丰富多样、口味爽口而名震粤西,享誉全省。信宜地处山区,气候较为特殊。
由于地域的特点和本土材料的优势,信宜美食多种多样。同时,信宜美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身为信宜人的我们理应了解信宜美食,并努力将其发扬光大。1、池洞食惯嘴粉皮 根据池垌镇的说:“食惯嘴粉皮”原来是叫“食龟嘴粉皮”的,食龟嘴是当地的一个地名(在池洞镇周村对面的河边)。
解放前这一带地方交通很不方便,去信宜县城、罗定、高州等地赶集的人,都喜欢在食龟嘴这个地方停下休息,吃点东西。这里的粉皮特别好吃,于是人们就把这里的粉皮叫“食龟嘴粉”,后来当地的人觉得这个名称不好意头,于是有人将它改为“食惯嘴”,因为粉很好吃,很容易上瘾,含有“食惯了再来”的意思,此名自民国时期开始流传。
“食惯嘴粉皮”是以冬季稻黄谷碾的大米作为原料,用适当比例的水,浸一小时后,用石磨磨浆,并且要磨两次.然后加上配料,用蒸具蒸熟像一张薄如纸的粉皮。蒸好后切成带状,再加上调味品,即可食用。
食惯嘴粉皮主要特点是:薄、嫩、香、滑、韧、均。外地游客吃过后都赞不绝口。
池洞食惯嘴粉皮 按池垌当地人说:食惯嘴粉皮本来叫食龟嘴粉皮的,它是池垌镇的一个地名,就在池洞镇(在信宜区向北走九公里)周村对面的河边上。以前池洞一带交通很不方便,没有什么陆路交通,主要是靠水路。
为此去信宜、罗定、广西等地赶集的挑夫们,喜欢在食龟嘴这个地方歇歇脚,吃碟粉。开始时人们叫食龟嘴粉,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不够文雅。
当地的人们认为这里的粉极好吃,很易上瘾,于是有人将它改为“食惯嘴”,其含义含有“食惯了再来”的意思,于是这名字就这样传开来了。由于粉皮好吃,成为人们的饮食习惯,“食惯嘴”这个名也就一箭双雕了。
此名自民国时期开始流传到至今。 食惯嘴粉皮以优质的冬造黄谷碾的大米为原料,放在水里浸泡一小时以后才磨,适当加上配料,用石磨磨浆两次,第一次粗磨,第二次细磨,然后用蒸具蒸熟成一张薄如纸状的粉皮。
蒸粉皮时一要薄,二要猛火,在蒸的时候特别要掌握火候。蒸好后放在竹网上,用手工卷起来,切成条状,再加上调味品,即可食用。
食惯嘴粉主要特点是:粉薄、幼嫩、香滑、软韧、均匀、美味可口。在信宜市林林总总的土特产食品中,食惯嘴粉皮和柴枪粉被称作“粉中双璧”,外地游客吃过后均印象深刻。
一碗白粥、一碟食惯嘴粉皮,成了信宜人至美的早餐,也成了外地人到信宜的必尝美食。 2、西江柴枪粉 西江柴枪粉是信宜民间传统制作的一道风味小吃,因其色、香、味俱全, 而远近闻名。
据当地人说,在清乾隆三十年,北界镇西江村大部分农户都制作柴枪粉运往镇隆(信宜旧县城)、北界等集市去买。粉皮以优质美味取胜,十分受人欢迎。
柴枪粉选用优质的白大米,用石磨打成嫩米浆,然后用蒸具蒸制。蒸制时的火候要恰到好处。
蒸出粉皮后,卷成中间大、两头尖,形似柴枪状(信宜人的农具)而得名。 柴枪粉与其他米粉比较,有其独特的风味,香味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信宜的特产有很多,主要的有: 柿子是信宜市有名的土特产。
信宜合箩茶,历史上曾列为贡品,现在被列入中国名茶--历史名茶类,载入《中国名茶志·广东卷》,是广东省15个名茶之一。 信宜鉴江红糯,唐初已有种植,至今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信宜是我国国产春砂的主要产地之一。 怀乡鸡肉蛋并用,具有脚黄、主嘴黄、皮毛黄的特色,故又称怀乡"三黄鸡"。
信宜物华天宝,盛产南方碧玉(简称南玉)。南玉,碧绿如翠,晶莹如冰,玉质柔润,石纹雅致,是全国三大名玉之一。
信宜松香出口远销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宜的竹器编织有悠久历史,竹器品种多,产量大,是出口创汇大宗工艺品。
信宜山楂,产于大成、白石、钱排等镇,全市年产量250万公斤左右。 信宜田七是名贵中药材,有行瘀、止血、消肿、镇痛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和各种出血病症。
信宜美食~~尚文粉
尚文粉是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东镇街道尚文村的特产。信宜尚文米粉采用手工制作,具有滑嫩、味鲜、爽口和煮不易烂、炒不易碎的特点,广受消费者欢迎。
尚文,是个革命烈士的名字。为了纪念他,广东省信宜市政府将他的家乡改名为尚文村,是东镇街道辖区内的一个村。尚文粉,顾名思义就是尚文村出产的米粉。现在,这种粉丝在已是信宜市区酒楼食肆、大排档的一道特色美食,可煮可炒,味道鲜而不腻,非常受顾客欢迎。
尚文米粉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生产的。当时的大队(相当现在的村委会)为了搞副业,利用近县城的优势,组织一些群众尝试做米粉销售给各大招待所。由于味道好,这种米粉非常畅销,同时由于那时会议多,各招待所都用米粉来接待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时一天便可销售上千斤。
尚文米粉的制作程序十分繁锁,前后要经过浸米、磨浆、炊熟、凉干、泡软、铡丝、晒干等生产环节。每道工序都很讲究技术,比如磨浆不够细嫩,炊的粉皮就厚薄不一;铡丝有大小,煮沸吃口感就有别。尚文粉具有滑嫩、味鲜、爽口和煮不易烂、炒不易碎的特点,全程手工制作,这是师傅制作技术高超的结果。
1)选料,磨米浆。选用当地冬季上乘的稻黄谷,精心加工成白米,用适当比例的水,浸泡一小时以后才磨,必须磨两次,第一次粗磨,第二次细磨,磨成米桨备用。
2)蒸。蒸具选用竹子制成的,竹蒸具有方形的和圆形两种,粉皮制作选用方形蒸具,蒸锅要密气受热均匀,蒸粉皮时,首先要把蒸锅中的水烧开,再在蒸具上铺好一块浸泡好的白蒸布,蒸布要铺平紧贴蒸具,刷上食用油,以防粘布,落浆均匀且要薄,用火要猛火,并特别要掌握火候,火候过少不熟透生浆不好吃,火候过多蒸出的粉皮粗糙不够滑嫩。粉皮蒸好后,马上拿出剥落,让其散热,然后用蒸具蒸熟成一张白纸状粉皮。
3)晒。把粉皮放到竹编的竹寮上凉晒至半干,然后折叠成四至五等份,再用两块竹寮夹好凉晒至七成干,趁着粉皮未干,把折叠的粉皮用大闸刀按一定规格切成一圈圈的粉丝,再次用两块竹寮夹好,放在太阳下晒干,把干透的粉丝用竹蔑缠绑成梱。
随着经验不断积累和顾客要求越来越高,信宜尚文粉历经近半个世纪后,品质更佳,不但登大雅之堂,还成了送礼佳品,不少人都慕名前来购买,连不少归国华侨食过之后,即使是要漂洋过海也要带些走。尚文米粉以味道鲜美而名扬远近。